根據《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等文件要求,加強強基計劃招生和培養的有效銜接,特制定物理學專業、應用物理學專業培養方案如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始終堅持「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弘揚「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風,形成了不斷開拓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鮮明特色,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學校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與科研競爭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在國家「雙一流」建設中,入選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現有23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3個系,設有研究生院,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6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學校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守「精品大學、英才教育」的理念,堅持「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傳統特色,保持適度規模,強化科教結合,重視通過學科交叉培養人才,尊重學生興趣,完善「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注重基礎、強化交叉、突出前沿」的本科課程體系,促進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長,兼顧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建校60年來,學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培養的畢業生中迄今共有87人入選兩院院士,平均每千名本科生中就產生一名院士;一大批畢業生獻身祖國國防事業,湧現出了32位科技將軍;248位畢業生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科大學子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科教報國」的光榮使命。
為貫徹教育部強基計劃優秀理科人才培養計劃精神,面向國家對基礎科學人才、以及具備堅實學科基礎優秀人才的需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稱中國科大)將依託中國科大物理學院,開展物理學專業、應用物理學專業強基計劃重點班(以下稱強基班)優秀人才培養。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在長期的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實踐中,秉承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優秀人才的理念,遵循理科創新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因材施教、科教融合、個性化培養」,建立了以「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為代表的較為完善的培養體系。形成以堅實的大類數理教育為基礎,學科交叉融合、專業後選擇為方針的「2+X」兩段式培養模式。通過書院制+導師制個性化引導、「所繫結合」與科教融合、深度國際交流與研究性學習等措施,促進科研與教育相結合、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相結合。學院將借鑑以上經驗,建立完善強基班培養體系。
在「所繫結合、科教融合」方面,物理學院與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共建「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與科學院各相關專業院所共建12個「所繫結合」英才班。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將充分發揮「所繫結合、科教融合」的優勢,並利用中國科大校屬2個國家級研究中心、物理學院直屬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基金委理論研究中心、7個各類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面向合肥國家大科學中心、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等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培養具有獨立學習能力、堅實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感知並把握物理學前沿發展方向的優秀人才。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之初設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及物理教研室,是現在中國科大物理學專業的源頭。1964年,原有的與物理學相關的各系整合為物理系和近代物理系。1994年,學校成立了理學院並於2000年成為實體學院。2009年,理學院更名為物理學院。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由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學系、光學與光學工程系、物理教學實驗中心組成。同時,物理學院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共建「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物理學院現有教職工29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4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長江特聘教授7位,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3位,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位,教授122位,副教授104位。學院內建有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委「彭恆武高能物理理論研究中心」,量子信息、星系與宇宙學、近地空間環境、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微觀磁共振、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學7個中國科學院及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同時,物理學院還緊密依託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
物理學院覆蓋4個一級學科(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天文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其中物理學和天文學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也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首批國家級示範教學中心。學院現有11個二級學科方向:理論物理、天體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光學工程、生物物理。在教育部第四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科全部A+。2017年,物理學、天文學入選「一流學科」。
物理學院以培養從事前沿和交叉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研製開發的領軍人才為目標,注重對學生的物理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本科階段採取「2+X」兩段式培養模式:前兩年(4-5學期),開展系統性的基礎理論教學和嚴格的實驗動手能力訓練;後期,在所確定的專業方向內進行深造。同時,部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在11個二級學科範圍內進行專業調整。
物理類專業、應用物理類專業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基礎、廣博的物理學基本知識、系統紮實的物理學基礎理論、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前沿和科學發展的總體趨勢,掌握必要的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英語,受到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和應用開發能力。培養基礎紮實、後勁足、適應能力和知識更新能力較強的高級人才。畢業後適宜繼續攻讀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及相關的高新技術學科、交叉學科等學科領域的研究生,也可到科研、高等學校、產業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和高新技術研發工作。
注重強基班優秀人才的全過程培養:1)按學年學業表現採取動態管理和淘汰機制。2)開設本學科本碩銜接基礎課程,實現高年級本科生課程與碩士基礎課程間的銜接,完善「本碩博」長周期、銜接式培養模式;3)為強基班優秀學生提供優先保研機會。
學制:標準學制4年,彈性學習年限3—6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畢業要求:總學分修滿160學分,並通過畢業論文答辯。
以基礎和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幹,小班化教學,實行學分制。通過學業導師制,開展創新性學習、學術研究、品格塑造等個性化培養。充分利用中國科大物理學院與科學院各專業所「所繫結合」的優勢、面向合肥國家大學科中心及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契機,在科教融合、學科交叉、以及國際合作中選材育才。具體措施如下:
教學管理:強基計劃物理重點班、應用物理重點班擬採取30-40人行政編制,小班教學。聘任不同學科方向的優秀人才擔任年級班主任,近代物理系主任擔任物理強基計劃主管負責人,物理系主任擔任應用物理強基計劃主管負責人。每學年,按學業表現採取動態管理和淘汰機制。
綜合能力培養:全面推動2+X培養模式建設,前兩年以堅實的大類基礎教育為主,後兩年側重學生多學科、跨專業X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院制」大類學科培養,遴選優秀教師組成核心基礎課程主講+助教課程組,採取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模式,培養學生對實驗觀測、物理圖像、數學模型的總體把握。建設「書院-導師制」,每位導師與8-10名學生結對,組成為期兩年的固定「科學與社會實踐研討班」,開展常態化學業指導和品格教育:(1)指導學生規劃學業、課外閱讀與文獻調研。引導學生自主開展開放性探索實驗研究,通過啟發式、探究式學習,推進理實交融綜合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以個性化興趣為導向,自主選擇後期的專業課程和畢業論文導師,開展科研訓練,進行學術探索。在鍛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規劃的同時,培養其分工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2)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批判性的科學精神、鍥而不捨的攻關意志、對當代中國的國情認識、擔當社會責任的家國情懷。這些措施對已有的人文通識課堂教育是很好的補充,可以對青年學生的品格進行多維度的塑造。
創新性學習:加強實踐教學與過程化管理,在課程教學中鼓勵學生選擇研究性課題,包括撰寫小論文和研究性小論文競賽,開展研究性物理實驗。結合導師制,加強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輔導,注重培養研究能力。同時,利用物理學院直屬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校屬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院「所繫結合」相關研究所的科研平臺等資源,把握國家合肥大科學中心及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契機,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安排一、二年級學生開展暑期參觀實習,三年級學生下實驗室開展大學生研究計劃,四年級學生在各專業方向及相關院所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
本碩銜接:為提高優秀理科人才培育效率,實現「本碩博」長周期、銜接式培養模式,物理學院將教務處、研究生院協同,梳理各相關專業學科本、碩、博階段的知識體系,優化課程設計,開設各學科本碩銜接基礎課程以供學生選擇。做好高年級本科生課程與碩士基礎課程間的銜接,並從選課、排課、成績記錄等各環節確保強基班學生能夠順暢修讀研究生課程。
國際交流:深入開展「走出去、請進來」雙向交流。邀請國外著名高校本科學生來科大參加「未來物理學家國際暑期夏令營FPISC」,安排強基計劃重點班學生與同年級海外高校學生結成一對一編組,文化交流、學科專題研討、開放性實驗合作;三年級強基班學生赴海外著名高校和國家合作科研單位,開展兩個月以上的暑期交流訪學。鼓勵優秀大四學生在海外合作單位完成本科論文研究「預畢業深造」計劃。讓學生切身體驗國外大學教育氛圍,感受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邀請國際大師級科學家來科大學術休假,為開設專題系列講座,與科大合作者聯合指導學生科研實踐。培養強基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把握科學與世界文明潮流的素養。
優秀人才體系建設:強基班的目標是通過基礎學科學習、研究性學習、導師制引導、所繫結合培養、國際交流的多元培養方式培育出具有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攻堅克難能力、國際視野和合作領導能力的優秀人才。在此過程中,物理學院直屬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校屬國家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院「所繫結合」各專業院所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將加強對強基班學生的引導,根據《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精神,確保強基計劃配套保研指標的專項專用,鼓勵優秀學生保研深造。同時,加強和畢業生的後續聯繫,收集分析畢業生數據,與培養過程數據結合,總結拔尖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建立高水平人才的用人單位對接推薦機制。
物理類、應用物理類本科培養設三層次課程體系,即通修課程、學科群基礎課程、專業核心和專業方向課程。
物理類專業方向分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應用物理類專業方向分為凝聚態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物理電子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生物物理。
學校將根據《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精神,專款專用,為強基計劃物理重點班、應用物理重點班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拔尖人才的培養。在通識教育方面,除增加人文學科的課堂教學外,通過推行兩年制導師「科學與社會實踐研討班」,把小班學術研討的經驗,推廣到科學與社會科學、歷史、哲學、以及時政教育的結合中去,學校將對教員採取遴選、培訓,逐步建立導師庫。
物理學院將設立教學委員會,遴選優秀教師擔任強基班各門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提供師資保障;設立國際交流委員會、學業導師小組、日常管理小組,提供組織保障。
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系主任為物理強基班的責任教授,物理系系主任為應用物理強基班的責任教授,為各年級強基班配備優秀的青年教授擔任班主任,負責培養方案修訂、學生動態管理與選拔、教學組織和國際交流等各項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正在調整,中國科大強基計劃「物理學」專業、「應用物理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應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2020年)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