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院8號被認定為梁思成重要故居(圖)

2020-12-17 搜狐網
新林院8號 程功攝

  昨日,市文物局明確要求管理使用部門要保護梁思成故居,尤其是其在清華大學內居住過的新林院8號將得到妥善保護。那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方案的「誕生地」。

  昨日傍晚,夕陽映襯下的新林院8號顯得頗為「恢宏」,高高的尖屋頂格外顯眼……如今,這裡仍作為清華大學的宿舍使用,雖然出現部分私搭建築,單層坡屋頂的整體格局保存仍較為完好,居室內依然鋪著木地板。與現在居民恬靜的生活相比,在這座建築中梁思成經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往事。

  1946年10月,清華大學增設建築工程學系,梁思成受聘為教授兼系主任,從此搬進新林院8號為家,一住就是8年。這段歲月裡,這裡不僅是清華大學建築系創建時期的思想源泉,而且伴隨新中國的成立,北京及全國急需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莊嚴神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方案、搶救北京特種手工藝景泰藍及其造型裝飾設計方案……一批珍貴建議、方案相繼在這裡「出爐」。

  除了沉甸甸的歷史價值,建於1937年的新林院8號的建築價值也別具特色,頂為多組坡形屋面,造型活潑。市文物局表示,將與規劃委、校方等共同研究,做好相關建築的保護工作。

  其實,不僅梁思成故居,目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本市如火如荼地開展,統籌做好四合院等傳統建築的調查保護工作,尤其是對列入建設區域的要採取保護措施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將嚴格按照文物法和文物普查認定的相關標準做好相關建築保護,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說:「我們也歡迎社會各方對發現具有保護價值的文化遺產提供線索,並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但是,保護並不意味著「一刀切」,它將與發展並序。市文物局表示,將繼續堅持舊城整體保護的原則,對於舊城胡同、四合院按照有關規劃及修繕、改善、疏散的原則進行保護修繕。

  另外,昨天市文物局會同市規劃委專題研究了建設區域內的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保護問題,準備邀請專家參與指導院落的保護方式、方法,制定具體保護措施,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係,儘快落實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保護問題。

  新林院8號:「紅色的客廳」

  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方案等在此出爐

  1946年10月,新林院8號成為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華園的寓所,在這裡他們經歷了「紅色」的8年。

  1948年末,雖然清華園已經解放了,北平尚在國民黨軍隊的控制下。梁思成夫婦憂心古都北平的命運,經常夜不能寐。

  一天晚上,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突然領著兩位解放軍到新林院8號,拜訪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解放軍是為攻佔北平城做準備——萬一和平談判失敗,不得不被迫攻城時,要儘可能保護古建築。他們將一張軍用地圖攤在桌上,懇請梁思成在地圖上標出重要的古建築,並劃出禁止炮擊的地區。這使梁林夫婦在驚詫之餘內心又充滿感動,他們在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產黨接近了。於是,梁思成立刻動筆,仔細繪製了保護北京城文物建築的圖錄,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文物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新林院8號成了以梁思成夫婦完成重大歷史性設計使命的中心。當時,兩位先生不顧病弱之軀,在家裡積極投入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

  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回憶,當時的新林院8號客廳裡,到處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滿了國徽,這裡已經儼然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梁思成夫婦全神貫注地埋頭工作,建築系的師生們川流不息地來來往往……家中是一種濃厚的「國徽氛圍」。

  之後,中華文化傳統與革命精神完美結合的國徽方案,在新林院8號誕生了。不久,梁思成夫婦又在這座房子裡投入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中。

  北總布胡同24號:「太太的客廳」

  一些文化人士常來此品茗清議

  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東城總布胡同時,她家的客廳名為「太太的客廳」。當時,一批文化人士常常在星期六下午,陸續來到梁家,品茗清議。據說每逢相聚,風華絕代、才情橫溢的林徽因思維敏銳,擅長提出和捕捉話題,可謂談古論今,皆成學問。隨著時間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響越來越大,漸成氣候,形成了20世紀30年代北平有名的文化沙龍,時人稱之為「太太的客廳」。

  冰心在短篇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中寫道:「這幫名流鴻儒在"我們太太的客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盡情揮灑各自的情感之後星散而去。」哲學家金嶽霖後來曾說過:這篇小說「也有別的意思,這個別的意思好像是三十年代的中國少奶奶們似乎有一種"不知亡國恨"的毛病」。

  文物保護必須堅持

  實事求是的原則

  欣聞昨日市文物局首次提出對梁思成夫婦在清華大學的居所——新林院8號予以保護的建議,這無疑為北京既重視、更科學地評估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再添例證。

  令人信服的是,新林院8號不僅僅因為梁思成夫婦於1946年至1954年在那裡居住了8個年頭,才被文物部門認定為具有文物價值,更重要的是,那裡曾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實,見證著梁思成先生的重要貢獻——在那裡,他擬定了北京及全國亟須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在那裡,他拿出了莊嚴神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方案;在那裡,還誕生了搶救北京特種手工藝景泰藍及其造型裝飾設計等一系列珍貴的方案、建議。它是「紅色客廳」而不是其他客廳。正因這些沉甸甸的事實,新林院8號具備了非同尋常的文物價值。

  因此,通過北京文物部門對新林院8號提出保護建議之事,得出判斷,名人故居的保護,在《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的框架下,需要參照的絕不僅僅是名人名頭大小的問題,還要按照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進行認真的考證和科學的評估,而不是一時的動議。換而言之,就是「故居」見證了何等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歷史時刻,這樣的「故居」才算有足夠的含金量,才是需要保護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名人故居的認定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必須在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的前提下,由最具權威的文物保護部門經過大量的史實調查之後才能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科學評判的過程,也是一個嚴謹考證、辨別真相的過程,而絕非靠炒作以及想像就能得出來的。文物保護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記者劉冕)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新林院梁思成故居蓋違建被叫停(圖)
    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方案皆誕生於此。近日,在未取得施工許可的情況下,這座院落內幾間「鴿籠」房初現模樣。記者走訪發現,新林院諸多大院內出租房林立,有的百餘平米的院子居然擠下7、8間出租屋。文保部門稱,新林院8號這種「有文物價值但不是文物」的「準文物」保護有法律瓶頸。
  • 梁思成故居及清華新林院(圖)
    (原標題:梁思成故居及清華新林院(圖))
  • 清華新林院存在諸多火患 為梁思成林徽因等故居
    為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家故居  如今私搭亂建嚴重  租住者多靠煤爐取暖——   清華大學 新林院存諸多火患  清華大學新林院,一個在學生眼裡的校園死角,目前存在諸多火患。這裡曾經是梁思成、林徽因、陳寅恪、潘光旦、錢鍾書等大家的居所。  但後來,隨著年代的推移,這一片漸漸變為教職工的房子,到了本世紀,房子被陸續外租,這裡也變得魚龍混雜起來。  最近幾天,記者連續對清華大學新林院進行走訪,發現這裡存在諸多消防安全隱患。
  • 清音繞梁—新林院8號書法藝術沙龍展1月13日下午在清華大學開幕
    清音繞梁—新林院8號書法藝術沙龍展1月13日下午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隆重開幕,開幕式後舉辦了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水木清華,新林院8號,一處毗鄰附小,在孩子們歡鬧的課間過後,顯得別樣幽靜的所在,是抗戰勝利後,梁思成、林徽因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時所居。
  • 清華大學名人故居變雜院 隔斷違建四起(圖)
    房子並沒有掛著門牌,反倒是門楣上,都用有色的筆標註了這裡的門牌號:新林院XX號。  如果加上它四周的照瀾院、勝因院、普吉院,這個從南門到二校門之間的小片空間,便是清華內的故居群。  而如今,新林院和普吉院的出名,並不是因為故居,而是因為它的出租房。
  • 清華大學名人故居變雜院 傷痕幾許
    校長蔣南翔就是在那時住進新林院2號的——那時環境最好的便是新林院。隨著後來清華大學新建了不少住宅,教授們搬離了這裡,住進了居民樓。同時,隨著教師數量的增加,不少教師被安排進了這一片故居群,只是無法享受一家一棟別墅的待遇,而是三四家合住一個,用磚頭隔開客廳、書房、臥室、起居室。從那時起,這些小別墅除了用「××院××號」來命名外,還多了甲乙丙丁的後綴稱呼。
  • 梁林故居:「免拆護身符」難產
    去年7月開始,圍繞著梁林故居的拆除與保護,文保人士、名人家屬、民間、官方文保機構以媒體為平臺展開了一場筆墨戰。今年1月媒體報導,權威部門透露故居已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但近日,這一「不可移動文物」再次籠罩拆遷疑雲。文保人士指責文保部門並未信守承諾,9個月後的今天,故居並未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身份尷尬如初,甚至又添損毀。梁林故居的「免拆護身符」為何如此難產?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 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故居有望對外開放
    在全國,龍頭街的名氣也不小——棕皮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系二位建築大師此生唯一一座親手為自己建造的房子;朱自清、聞一多、金嶽霖、馮友蘭等35位院士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一段西南聯大名人奮戰救國的輝煌歷史;史語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桂家大院等26項古建築文物,成「掎角之勢」散布在龍頭街周圍,讓這裡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氣息。
  • [分享]故居修復施工圖資料下載
    均為張水湘翻拍修復秋瑾故居工程一直備受矚目,昨日上午,株洲秋瑾故居修復設計方案評審會在石峰區舉行。按照石峰區九郎山風景區整體規劃,故居位於核心區域內,將分兩期進行建設。今年7月15日,故居一期工程將先期啟動,預計可於2013年11月8日秋瑾誕生之日竣工。此次評審會,主要是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修複方案進行審核和完善,使其最大限度地貼近故居原貌,並形成評審結論。
  • 【清華園名人故居】潘光旦故居:「中和位育」人生境
    1934年8月,他受聘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務長。自此,他住進新林院11號,開始了在清華19年的工作生活。1946年冬,潘光旦(前排左二)在新林院11號寓所與社會學系一年級學生留影。  葫蘆連理齋  書是潘光旦的生命源泉,愛書是他融入生命的嗜好,書房自然成為他居所的重心,他的書房極具特色。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圖
    這是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的客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敦煌研究院供圖)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
  • 梁思成留學時代的圖稿,與浪漫無關
    梁思成當年帶有評分的作業現存38幅,其中34幅均為最高分①,3幅得②,得③分者僅有1幅。課堂筆記則全部記為①分。當年成績之優異,可見一斑。除了指定的作業之外,梁思成又臨摹了許多其他建築圖,並另作讀書筆記,還經常在筆記文字空白處插入一些小圖,以作示意。
  • 林徽因與梁思成
    對具備多方面發展潛能的梁思成,他沒有規定兒子一定走哪條人生道路,唯有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最終影響梁思成獻身於建築科學的是戀人林徽因,談到此事梁思成曾說: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 追憶老同學梁從誡及其父母梁思成林徽因
    我當時一點也沒有想到他是鼎鼎大名的梁啓超的長孫, 梁思成、林徽因的長子。這些情況是不久後系裡同學告訴我的。他對一般人從來不主動談自己的身世家庭。從此, 我們兩人在清華同室居住, 同班學習整整兩年。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後, 我們又一同轉到北大歷史系, 仍然同班同室。不過那時同班同學已增加到三四十人, 同屋室友也有8人之多。
  • 探訪昆明名人故居:與我們擦肩而過的大師們
    同時,他們也給昆明留下了許多名人故居,使後人得以緬懷和紀念,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濃濃的文化意味。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梁思成是著名的一代建築學大師,一生研究建築無數,不過他為自己親手設計和建造的房屋卻只有一座,而且還是他和才女林徽因的愛巢。這座房屋就坐落於龍泉鎮龍泉村棕皮營桂家花園。1938年1月,為躲避戰亂,梁、林二人來到昆明。
  • 林徽因死後,照片被梁思成續弦摔碎,女兒怒扇後母,梁思成不吭聲
    但是還是每周抽出2次時間來,專門為林洙補習英語。後來林洙沾了老公程應銓的光,擔任清華大學營建系的系秘書。林洙和程應銓結婚的時候,林徽因資助過她,梁思成還為林洙徵婚。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林徽因都是林洙的恩人。1957年程應銓因為歷史原因被打壓,林洙堅決的跟程離了婚,並且禁止子女跟程接觸。
  • 梁思成: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圖)
    > 有獎評新聞   梁思成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梁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1912年隨父返國。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
  • 走進北總布胡同,探訪林徽因故居,不禁想到她的情感痴纏
    走進北總布胡同,探訪林徽因故居,不禁想到她的情感痴纏大家好,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北總布胡同。北總布胡同3號一進院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他們從1930年冬季入住,一直住到了1937年。梁思成喜歡傾聽,不太愛講話,時不時地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常常語出驚人,透露出智慧和幽默。林徽因夫婦在北總布胡同居住了7年。在這7年時間裡,他們致力於建築學研究,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考察了137個縣市的1823座古建築,並對206座極具研究價值和藝術美學價值的古建築進行了細緻的測繪,繪製出1898張圖稿,為我國的建築學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紐約時報》補發重要人物訃告 講述林徽因與梁思成
    2018-04-13 16:43 | 中國日報《紐約時報》推出了「被遺漏的逝者」(Overlooked)欄目,開始補發歷史上該報遺漏的重要人物訃告。美國當地時間4月11日,《紐約時報》在該欄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 —— 《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古建築的編年史家》。
  • 從厚德裡到永豐坊,上海秋瑾故居今何在?
    【鑑湖女俠秋瑾故居揭秘系列6】1904年7月,秋瑾在丈夫的支持下,自費留學日本。期間創辦《白話報》,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署名「鑑湖女俠秋瑾」。圖為秋瑾在日本與友人合影秋瑾男裝照。參加革命活動後,秋瑾常穿男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