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新林院梁思成故居蓋違建被叫停(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方案皆誕生於此。近日,在未取得施工許可的情況下,這座院落內幾間「鴿籠」房初現模樣。記者走訪發現,新林院諸多大院內出租房林立,有的百餘平米的院子居然擠下7、8間出租屋。文保部門稱,新林院8號這種「有文物價值但不是文物」的「準文物」保護有法律瓶頸。

  在清華大學內居住的尹先生發現,新林院8號丙,即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內大興土木,幾間面積不大的平房初現模樣。尹先生認為此舉涉嫌違建,會對梁思成故居造成破壞。

  昨天記者站在院外高處看到,故居屋頂上磚瓦被掀起,縱橫兩道磚牆將本就不大的新林院8號院丙院切割得更加侷促,磚牆上的水泥還沒有幹透。

  海澱城管清華園分隊一名工作人員稱,昨天他們聯合清華園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員一起到新林院8號院叫停了違建。

  清華園街道城管科隊長穆先生介紹,該處施工並沒有向城管科辦理相應手續,城管科8月29日曾勒令其停工。昨天該處再次施工,城管科將其工具扣押,再次令其停工。

  昨天,清華大學房管處一名女性工作人員表示,學校建房都要走基建處,「我們土話來說,誰家要(私自)壘個牆肯定就屬於違建呀,我們基建處現在沒有(新林院8號丙院施工)這項工作,再說這又涉及文物保護。」

  記者就施工者及居住者身份向城管科科長穆先生詢問,他表示並不清楚。

  昨晚,清華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於先生就此事答覆記者稱,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在清華校內的老建築中新增了大量住戶,新林院8號院也是這樣的情況。當時在原有建築之外增建了廚房等部分生活必需設施,這些設施並非近年來新建的,而且學校也嚴格禁止住戶在原有基礎上再行擴建。

  於先生表示,清華大學一直致力於對校內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進行妥善保護和利用。學校將多方籌集資源,進一步通過置換、回購等多種方式騰退出名人故居並予以妥善保護。

  「準文物」保護遭遇法律瓶頸

  -記者追訪

  不僅是梁思成故居,清華園內許多名人故居如今都已顯露傾頹,且很多都被住戶打成隔斷,對外出租。記者以租房為名探訪了新林院的一間院子,房東稱床位早已住滿。100多平米的院子裡大約加蓋了7、8間小屋,每間小屋約5、6平米,屋內只有兩張單人床與書桌,小一點的房間已無落腳的空間。

  「這裡的環境好,許多考研的人住。」房東說每個單間是900元,即一個床位要450元。

  「新林院8號目前只進入文物普查名單,還不能算是文保單位。」海澱區文委文物執法大隊隊長邱先生說,我國每幾年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而新林院8號目前還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並不受相關法規的保護。

  「有文物價值但並不是文物,在保護方面也很困難。」邱隊長說,在對這種「準文物」的保護上有瓶頸。

  按照新林院8號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住戶打隔斷或砌牆影響房屋承重結構,對房屋本身將造成損害,「多且雜的住戶居住也會破壞建築本身」。

  邱先生表示,在梁思成故居的保護上,他們會對清華大學提出建議。畢竟,新林院8號作為梁思成故居是非常有文物價值的,「肯定會成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市級的也有可能。」

  -連結·新林院

  位於清華大學校園南側,是築成於上世紀30年代的教師住宅區,曾雲集過一大批著名學者教授。新林院8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居住8年的寓所。梁思成在此修訂新中國國旗方案、繪製標準圖樣。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方案也出自這裡。2009年7月,市文物局明確要求保護梁思成住過的新林院8號。

相關焦點

  • 新林院8號被認定為梁思成重要故居(圖)
    新林院8號 程功攝  昨日,市文物局明確要求管理使用部門要保護梁思成故居,尤其是其在清華大學內居住過的新林院8號將得到妥善保護。那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方案的「誕生地」。
  • 清華大學名人故居變雜院 隔斷違建四起(圖)
    院門口報箱上的粉筆字,從「有房」改成了「無房勿擾」,清華大學新林院和普吉院又在這個7月,完成了一次租客的更迭。沒有片刻的喘息,這片有著70多年歷史的院落群,又來了一批大學畢業生和考研大軍。房子並沒有掛著門牌,反倒是門楣上,都用有色的筆標註了這裡的門牌號:新林院XX號。  如果加上它四周的照瀾院、勝因院、普吉院,這個從南門到二校門之間的小片空間,便是清華內的故居群。  而如今,新林院和普吉院的出名,並不是因為故居,而是因為它的出租房。
  • 梁思成故居及清華新林院(圖)
    (原標題:梁思成故居及清華新林院(圖))
  • 清華新林院存在諸多火患 為梁思成林徽因等故居
    為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家故居  如今私搭亂建嚴重  租住者多靠煤爐取暖——   清華大學 新林院存諸多火患  清華大學新林院,一個在學生眼裡的校園死角,目前存在諸多火患。這裡曾經是梁思成、林徽因、陳寅恪、潘光旦、錢鍾書等大家的居所。  但後來,隨著年代的推移,這一片漸漸變為教職工的房子,到了本世紀,房子被陸續外租,這裡也變得魚龍混雜起來。  最近幾天,記者連續對清華大學新林院進行走訪,發現這裡存在諸多消防安全隱患。
  • 清華大學名人故居變雜院 傷痕幾許
    校長蔣南翔就是在那時住進新林院2號的——那時環境最好的便是新林院。隨著後來清華大學新建了不少住宅,教授們搬離了這裡,住進了居民樓。同時,隨著教師數量的增加,不少教師被安排進了這一片故居群,只是無法享受一家一棟別墅的待遇,而是三四家合住一個,用磚頭隔開客廳、書房、臥室、起居室。從那時起,這些小別墅除了用「××院××號」來命名外,還多了甲乙丙丁的後綴稱呼。
  • 清音繞梁—新林院8號書法藝術沙龍展1月13日下午在清華大學開幕
    清音繞梁—新林院8號書法藝術沙龍展1月13日下午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隆重開幕,開幕式後舉辦了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水木清華,新林院8號,一處毗鄰附小,在孩子們歡鬧的課間過後,顯得別樣幽靜的所在,是抗戰勝利後,梁思成、林徽因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時所居。
  • 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故居有望對外開放
    在全國,龍頭街的名氣也不小——棕皮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系二位建築大師此生唯一一座親手為自己建造的房子;朱自清、聞一多、金嶽霖、馮友蘭等35位院士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一段西南聯大名人奮戰救國的輝煌歷史;史語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桂家大院等26項古建築文物,成「掎角之勢」散布在龍頭街周圍,讓這裡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氣息。
  • 梁林故居:「免拆護身符」難產
    位於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倒座房已日漸殘破。「不可移動文物」的身份,曾經平息了關於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護的那場激烈論戰。新華社記者、《城記》作者王軍介紹,梁思成和林徽因這對伉儷在這條胡同度過的六年間,為我國建築、文保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去年7月,發現故居門樓等處被拆毀,學者、媒體相繼介入。最終在公眾的積極參與下,拆遷被叫停,北京市文物局和市規劃委責成建設單位調整建設方案,並表示將邀請專家制訂專門的保護方案。
  • 她是國民女神,和丈夫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女兒兒子報考卻均落榜
    林徽因最讓人熟知的是她的感情生活,她生命中三個男人都是赫赫有名的知名人士,林徽因十六歲遇到的徐志摩,是鼎鼎大名的詩人,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是梁啓超的兒子,著名的建築學家,對林徽因愛慕了一生的金嶽霖,是一名哲學家。除了建築師,詩人的身份,除了身邊的男人圍繞,林徽因還是宇哥優秀的母親。林徽因和梁思成有一兒一女,女兒梁再冰,出生於1929年,是一位高級編輯。
  • 滬"土豪"三幢別墅同時違建 8年前叫停今捲土重來
    原標題:滬一「土豪」3別墅同時違建 8年前叫停如今捲土重來   家住松江區新橋鎮淺水灣花園的居民反映,他們小區66號、38號、28號三幢別墅是一位業主所有,2008年大興土木搞違建,被房管部門叫停後,做了8年「爛尾樓」,連腳手架都沒拆。
  • [分享]故居修復施工圖資料下載
    故居修復施工圖專題為您提供故居修復施工圖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故居修復施工圖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好評率 98% 關鍵詞: 建築施工圖 結構施工圖 識圖讀圖 按圖施工 圖集規範
  • 清華大學在國名國徽國旗國歌產生中的貢獻
    全國政協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重新開啟國徽設計工作。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擔任組長,成員有建築學家林徽因,營建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等。
  • 走進清華大學勝因院,感受這裡的人文韻致
    清華大學作為中國最高等學府之一,每年的暑假、寒假都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來參觀。其實,平常日子走進清華校園的文青也不在少數,特別是在春暖花開的春天時節。這不,一個好朋友就約我一起走進清華勝因院,感受她的傳奇人文韻致。從西南門門進來,沿著綠蔭小道北行200多米,就是勝因院。
  • 羅志祥頂樓蓋遊泳池系違建
    據臺灣媒體報導,知名藝人「小豬」羅志祥近日被曝出想在豪宅頂樓偷蓋露天遊泳池,引發住戶怨言。臺北市建管處於12月1日派員勘查,結果顯示確實與使用執照竣工圖說不符,依違建予以查報處分,並要求違建人限期30日內自行拆除,否則即依規定強制拆除,並收取拆除費用。
  • 焦作業主樓頂蓋房子建飯店 拆除違建困難重重
    圖據焦作晚報圖據焦作晚報圖據焦作晚報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長秀 通訊員 龍邦4月12日,大河客戶端以《焦作業主在樓頂蓋房子建飯店 多部門"都管,都不管"》為題,報導了焦作市解放區五百間辦事處七百間社區陽光小區
  • 梁思成: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圖)
    > 有獎評新聞   梁思成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梁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1912年隨父返國。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
  • 追憶老同學梁從誡及其父母梁思成林徽因
    很多人都知道早年梁思成、金嶽霖都喜歡林徽因;周培源、陳岱孫都喜歡王蒂澂 (據說當時是某高校校花, 後來任清華附中英語老師) 。在梁與林、周與王相繼結婚後, 金、陳兩位先生都終身未娶。更令人稱頌的是, 金嶽霖與梁思成一家, 陳岱孫與周培源一家, 都親密無間。梁從誡曾對我說過:「我是從小由金爸摸著頭長大的。」
  • 【清華園名人故居】潘光旦故居:「中和位育」人生境
    1934年8月,他受聘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務長。自此,他住進新林院11號,開始了在清華19年的工作生活。1946年冬,潘光旦(前排左二)在新林院11號寓所與社會學系一年級學生留影。  葫蘆連理齋  書是潘光旦的生命源泉,愛書是他融入生命的嗜好,書房自然成為他居所的重心,他的書房極具特色。
  • 我最經常做的一個白日夢,是穿越回梁思成林徽因的時代
    ▲《營造法式》(陶本)書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供圖)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建築靠師徒口傳心授,很少寫成書,所以能夠傳世的古建築的專著可謂鳳毛麟角,《營造法式》是裡面最最重要的一本。我們可以想像年輕的梁思成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就像得到武功秘笈一樣,非常非常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