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看書,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教你如何實現親子共讀

2020-12-22 淑的寶麻麻

謹以此文獻給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和每一位愛看書的孩子

媽媽陪朵朵一起看書,翻到這一頁,朵朵問:這是什麼動物?

媽媽看文字介紹是大猩猩,又一看圖:披著金黃色的絨毛,媽媽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解釋了,因為在媽媽的認知中,大猩猩都是黑色的。

媽媽問朵朵:你覺得它像什麼?

孩子看著圖,撓了撓頭,很顯然,她區分不清楚這是大猩猩還是金絲猴。

後來,媽媽通過查資料得知:猩猩分為大猩猩、黑猩猩和紅猩猩三個品種,其中大猩猩體型最大,黑猩猩身體被毛較短,紅猩猩全身紅褐色毛髮(依次如下圖所示)。

媽媽按照重新獲得的知識跟朵朵解釋,孩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不得不承認,媽媽買了一本假的「圖畫書」。不僅讓自己陷入尷尬,更使孩子的認知陷入了混亂。

養育孩子,常常要給孩子選書、購書, 有時候買回來的書孩子愛不釋手,有時候又棄之如雞肋,那麼,如何給0-3歲的孩子選擇高品質的圖畫書呢?

來詳細聊一聊我這幾年的經歷。

圖畫書如何選擇

從客觀方面來看,給孩子購買圖畫書之前有以下三個指標需要考慮:

01真實性

朋友雅說兒子小明第一次認識斑馬是在卡通書上看到的,可是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奔跑的斑馬,孩子卻不停地詢問那是什麼?

小明對斑馬形態的疑惑和文章開頭朵朵的疑惑是相同的,即不真實或錯亂的形象影響了孩子的認知過程。

松居直說:孩子最早接觸的圖畫書,最好是寫實的,孩子接觸認知類圖畫書的目的就是讓實物與圖畫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驗,並且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這些「實物」。

圖畫書作為幼兒的啟蒙讀物,是孩子認識事物的窗口,如果插畫作者以「可愛」為標準去繪製圖畫,會讓孩子無法辨別事物的真正形態,這對初次接觸書本的孩子來說是一種閱讀的損失。

如果孩子看到斑馬卻叫不出斑馬,這是父母引導認知的失誤。動物圖畫書如果不能表現出生命特徵,就只是一副死板的圖畫。

失真的圖畫書還會造成孩子認知上的混亂,所以,「圖畫書是否準確表達事物」應是父母給孩子選書的第一衡量標準。

02實用性

對於孩子而言,手是外部的大腦。——孫瑞雪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圖畫書不是越大越好,體積過大的圖畫書挪動起來不方便。

另外,孩子看書不會像大人一樣規規矩矩,一本新書拿到手,他們習慣從封面開始一直翻到最後一頁。

如果一本圖畫書不能同時滿足挪動和翻頁這兩項,基本可以斷定此書閱讀體驗較差。

淑的寶很喜歡這本《好餓的毛毛蟲》,毛毛蟲變成花蝴蝶的神奇經歷讓孩子神往又好奇。他會在一堆書中一眼就鎖定這本書的封面,但是翻開幾頁之後書本「自動」合上,孩子看一會便選擇「丟棄」。

毛毛蟲這本書很多人都會推薦,但是入手中文版後發現,銅版紙克數比較高,邊角鋒利容易扎到孩子,最主要的是因為裝訂的原因孩子無法獨立閱讀

而閱讀體驗較好的圖畫書,孩子可以實現自主翻頁,閱讀興趣大大增加。

比如這幾本:《我是一隻兔子》(紙板書、英文原版)、《好髒的哈利》(紙板書、英文原版)、《米菲系列》、《動物寶寶和媽媽》。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小巧的紙板圖畫書更受歡迎。

另外,外國圖畫書建議購買原版(英文版的《好餓的毛毛蟲》閱讀體驗更好)

03故事性

故事性是一本圖畫書的生命力,好的圖畫書應簡明地介紹「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大人念圖畫書給孩子聽,如果孩子不能在心中勾勒出一個大致的情節,便會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更有吸引力的事情。

在這裡,重點介紹一本瑪莉·荷·艾斯《在森林裡》。

這是截至目前入手的唯一一本黑白圖畫書,孩子特別喜歡裡面各式各樣的小動物,雖然沒有絢麗的色彩,但是豐滿的故事內容是它贏得孩子內心的首要因素

這本書是作者瑪莉·荷·艾斯創作於第二任丈夫病重期間,她從孩子般純真的視覺出發,用黑白雙色勾勒出畫面,營造了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

書中小男孩「我」走進了一個幻想中的世界(森林),在那裡他遇到了獅子、大象、熊、兔子等小動物,小男孩跟他們玩耍,遊戲,最終因為爸爸的出現,一切回歸現實。

松居直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他說:

如果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作家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瑪莉·荷·艾斯的名字,如果再問我,艾斯的作品中最喜歡哪一本,我一定會說是《在森林裡》。」

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圖畫書還有:《狼和七隻小羊》《驢小弟變石頭》《田鼠阿佛》《小房子》等等。

圖畫書常有,經典不常有,國外優秀的獲獎繪本始終是孩子書架上的不二選擇。

由此可見,真實性、實用性、故事性是衡量一本好的圖畫書的決定因素。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把閱讀體驗良好的圖畫書擺到孩子面前。

但是,購書只是閱讀的開始,父母必須認識到:圖畫書,不是讓孩子自己閱讀的書籍,而是父母陪伴孩子讀的書。

如何給孩子讀圖畫書

01閱讀的前提

①跟孩子說話

心理學認為0-5歲是兒童的語言敏感期,其中0—1歲為前語期,1—5歲為語言期。

身邊經常有孕媽分享跟胎寶寶說話的經歷,我自己懷孕的時候並不知道跟孩子說什麼。孩子出生後,又覺得他太小,什麼都聽不懂,不到對話的時候。

松居直著

但是,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母親撫育嬰兒時,不論餵奶、洗澡、換尿布、逗弄、哄睡,都一定會對嬰兒說話,而不是默默地照顧。對嬰兒最有價值的音樂,未必是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家的作品,而是父母和家人親口為他們唱的兒歌或搖籃曲。

很有幸在淑的寶養育之初,我看了這本書。

從此,我開啟了「唐僧育兒」之路,除了念兒歌、唐詩,唱童謠,每天目之所及都會跟孩子念叨,孩子從此成了我最忠實的聽眾。

淑的寶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認識了「二維碼」、「黑色蕾絲」、「流蘇」這些詞彙,有一次帶他去小區快遞點取東西,他指著門口海報上的二維碼不停地問我,我不厭其煩一遍遍重複,快遞點的老闆說:「這麼小的孩子就讓他認二維碼?」,我說:「只要他感興趣的我都會跟他說」,老闆一臉驚訝。

美國心理學家懷特博士認為,嬰兒在出生後的七個月之內,必須得到下面三項教育:第一,在嬰兒七個月大以前,必須讓他了解有人在愛他;第二,學會看、聽、將附近的物品移動到自己的身邊,以及翻身等簡單的動作;第三,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並鼓勵他發揮。

母親對孩子說話,促進嬰幼兒的聽覺發育,通過交流增加互動,擴大詞彙量,同時也讓孩子產感受「被愛」。

研究表明,孩子在三歲以前已經能夠理解一生中所用語言的四分之三。

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為孩子語言表達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會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看書,那麼先開始對他說話吧。

②圖畫書的價值因人而異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曹文軒

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歡看書,不知道這類父母有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

黃磊說:你能堅持每天看朋友圈,就能堅持每天看書。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態度敷衍的家長和一個用心給孩子念圖畫書的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比如拿到一本動物認知書(小貓):

A家長:照著書念跟孩子說這是小貓,然後繼續翻下一頁……B家長:通過擬聲和對比的方式教會孩子認知小貓怎麼叫呢?「喵喵喵」,英文名「cat」;小貓外形有哪些地方跟其他動物不一樣呢?你看小貓的耳朵,尖尖的,豎的高高的,而兔子的耳朵呢,長長的;你再觀察一下它的鬍鬚,是不是和兔子也挺像的;另外小貓有一雙迷人的眼睛,尖利的爪子,長長的尾巴……

松居直說:一個會念圖畫書的人,不但是圖畫藝術的最佳解讀者,同時也是最好的媒介。

換句話說,父母閱讀圖畫書的水準決定這本書的最終價值。

所以,準備給孩子閱讀圖畫書的父母,一定要自己喜歡圖畫書,只有把書中的文字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孩子接受程度才會高,一本書的價值才能體現,否則,讀書只是流於形式。

02閱讀的過程

①不要只讀文字

孩子和大人的閱讀習慣不同,大人習慣先看文字,而孩子習慣先看圖。

對於不識字的孩子而言,文字是無意義的符號,幼兒翻開圖畫書,直接進入圖畫的世界。

每次給淑的寶讀圖畫書的時候,他總是要按自己的意願先翻一遍,然後盯著自己感興趣的圖反覆看。

比如《好餓的毛毛蟲》,她對毛毛蟲吃的這些食物特別感興趣,反覆確認食物的名稱,然後一遍遍重複說:「這都是好吃的。」

一本圖畫書最佳的打開方式是:

先允許孩子從頭至尾看一遍圖,然後大人結合圖片給孩子敘述,孩子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聆聽大人的講解,並時不時的提出問題、或者對於一些細節進行反覆確認。

②不要讀完提問

閱讀完一本圖畫書,父母常做得就是向孩子提問,比如: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故事發展到後來怎樣了?通過這本書你學到了什麼?……

閱讀圖畫書並不是做功課應付考試,實用主義的父母總是急於求成,想通過測試了解孩子對於一本書的掌握情況,然而他們這樣做卻剝奪了孩子閱讀的樂趣

大人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並不想急著討論,而是想靜靜的一個人消化吸收。

同樣,孩子讀完一本書也不想被大人連珠炮似的發問搞得暈頭轉向。

松居直說:圖畫書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源泉。

提問只是滿足的大人的需求,如果孩子沒有討論的意願,就讓孩子一個人靜靜地享受閱讀的時刻吧。

父母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圖畫書是工具,孩子是閱讀過程中的主角,父母陪孩子閱讀要首先考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說自話。

重新認識圖畫書

01圖畫書與審美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圖畫書中的畫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畫,品質優良的插畫則能帶給孩子美的感受。

羅曼·羅蘭在他的巨著《約翰·克裡斯朵夫》中描述——從黑暗牆壁上高高的窗戶射進來的光線,給嬰兒帶來了第一個驚喜和歡樂。

這說明嬰兒有對光的敏感,視覺刺激能給人帶來良好的情緒體驗。

松居直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我上幼兒園和小學時,父親經常帶我去參觀畫展。現在,我已不記得父親是否帶我去過動物園,但是卻記得我們去過好多次京都的岡崎美術館。」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作品看的愈多,眼光就會愈敏銳」。

畫家構思一副圖畫,音樂家譜寫一首樂曲,都是提取大腦中經歷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

一副色彩和造型講究的插畫,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是培養孩子感知力和想像力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經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幼兒時期豐富的閱讀體驗是培養孩子想像力的基石,而製作精良的圖畫書,則是給想像力插上一雙翅膀。

02圖畫書與電視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將撫育的重任交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然而電子產品的語言是機械的聲音,長時間看電視可能妨礙嬰兒腦補的正常發育。

但是,讀書卻不同。

孩子看電視是一個被動接收的過程,而看圖畫書是需要仔細觀察

電視的畫面是等距離的,而孩子看書卻能夠多角度、有選擇地去品味他感興趣的東西;

電視機的畫面轉瞬即逝,而閱讀一頁書的時長是可以完全控制的。

電影《美女與野獸》的女主角貝兒是一個及其愛書的女孩子,坐在壁爐前,拿起一本書就是一下午,大家都叫她書呆子,然而她的思想卻比當地人高太多。

在信息極度泛濫的今天,父母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嚴格控制看電視的時長,並訓練孩子學會關電視,然後引導孩子愛上書本,將看電視培養的專注力轉移到書本上來

03讀書的目的

為樂趣而讀書。 —— 毛姆

林志穎曾帶著兒子kimi到法國裡昂旅遊,當地最大的市立圖書館舉辦讀書節:兩周內,誰讀書最多,將有一份大禮物送給他。

林志穎給孩子報了名,kimi十分刻苦,放棄了一切活動,一周後經過考核,kimi讀會了三本書,別的法國孩子一本也沒有完成。

林志穎十分高興,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這時,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禮物可以先發給你。」

林志穎很驚訝,工作人員接著說:「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林志穎父子法國的尷尬經歷值得每一位中國父母反思。

他後來感慨到: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快樂。

有一次,孩子看完《我媽媽》,過來抱了一下我。我跟孩子說了一句:媽媽愛你,永遠愛你!從那以後,孩子只要看到圖畫書中有擁抱的畫面,都會抱一下我。

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更是親子之間愛的流動。

如此看來,兩年多的購書經歷值了。

——感謝閱讀——

參考書籍:

松居直《幸福的種子》

《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等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
    《我的圖畫書論》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圖畫書理論的原創先聲,全面反映了松居直先生從自己真實樸實的生活經歷和頗具傳奇色彩的編輯生涯中對圖畫書本質的高遠洞見和革新認知。松居直通過對圖畫書、兒童和成人三者的實證研究和對三者之間微妙關係的靈動捕捉,高效地詮釋出以兒童為本位的親子閱讀理論的實質,揭示出圖畫書在實現兒童成長過程中體現出的真正價值所在,指引親子關係跳出傳統模式的窠臼,實現新時期質的飛躍。
  • 兒童繪本怎麼選、怎麼讀,「日本圖畫書之父」幫家長避坑
    女兒讀小學了,學校給家長開了一個書單——智慧家長閱讀書目。其中有一本,便是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居直先生代表作之一,《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1926年生於日本東京,1951年同志社大學法學部畢業,同年進福音館書店;1968年升任社長,1985年辭去社長職務就任會長;他多次獲得「兒童出版文化獎」,著有《什麼叫圖畫書》、《看圖畫書的眼睛》等書及《桃太郎》、《木匠和鬼六》、《信號燈眨眼睛》等多種圖畫書。
  • 你可能正在給孩子看「兒童不宜」的圖畫書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裡提出的觀點很有參考意義,「專家一致公認:日本戰後教育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圖畫書。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著名童書出版人郝廣才也同樣表示,「閱讀是一種遊戲,一種娛樂。它的最大目的是要讓孩子快樂、感動,不見得要有什麼道理。」
  • 天鵝閱讀:你知道親子共讀在幼兒教育的意義嗎?
    也有很多媽媽說,孩子都上一年級了,還是不喜歡自己看書,要大人讀才肯一起看,這讀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一直記得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的那段話,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 天鵝閱讀:你知道親子共讀在幼兒教育的意義嗎?
    也有很多媽媽說,孩子都上一年級了,還是不喜歡自己看書,要大人讀才肯一起看,這讀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一直記得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的那段話,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 父母必讀的早教書單(下):你不能不知道的親子閱讀指導書
    今天,羽佳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份父母必讀的「親子閱讀書單」。親子閱讀怎麼做?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一本繪本該怎麼讀?如何給孩子選書?每天閱讀多長時間?親子閱讀應該堅持到幾歲?……關於閱讀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書都會給你答案。
  •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原來愛有密碼!
    生活中有太多種「愛的語言」;戀人之間的喃喃細語;朋友之間的打趣逗樂;師生之間的殷切期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諄諄囑託。N多種不同方式的愛的表達,每天都圍繞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感到從未缺少過愛。然而我們每個人內心真正需要的愛,卻不一定求而有得。就像你和孩子之間,你的給予和付出,真的是他渴求的嗎?你會說:「我愛他,勝過所有。
  • 什麼是孩子真正的幸福?《幸福的種子》裡告訴你的答案
    1《幸福的種子》,松居直著,劉滌昭譯。松居直,1926年生於日本京東。日本同志社大學畢業後,開始參與福音館書店的策劃和創建,是向世界推廣日本圖畫書的先驅人物,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共讀的踐行者和支持者。他對幸福到底是什麼有著自己深入的思考。松居直一直對自己的孩子踐行共讀書,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一直到孩子十歲左右,他給孩子們念書,書的範圍很廣。他沒有對孩子們說「快去讀書」,可孩子們自己都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對孩子而言,是什麼才會讓他自身有非常高的幸福體驗?
  • 大人念書給孩子聽VS孩子自己讀差別有多大?繪本大師給你答案
    媽媽當時在刷手機,便對侄子說:「你都認識這些字了呀,你自己讀,一定會讀懂的。」親子共讀誤區:讓孩子自己讀以上的場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可能在自己身上也發生過。「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在《有些家長認為一本圖畫書已經給孩子講過很多遍,甚至孩子都已經能夠背出書中的內容;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已經能通過看懂圖畫,說出圖畫書的大致意思了,就認為孩子可以獨立閱讀,就不再需要跟孩子一起閱讀了。其實不然,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跟父母閱讀,都有著新的體驗,都是親子共同開啟一段美妙的探險之旅,都能夠發現新的意思形成新的想像,探究新的可能,密切親子之間的情感。
  • 「我家孩子不愛閱讀」:因為你親子共讀的方法不對
    我常常被人問到:「你是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呀?」「也沒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多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看書。」「我家的就不行,根本就不愛看,拿他沒辦法!」親子閱讀,又叫親子共讀,就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讀書。你可能要問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親子閱讀呢?」答案是「越早越好!」「不會還在肚子裡就開始吧?」「沒錯!」
  • 松居直《幸福的種子》感想--繪本是父母讀給孩子的書
    兒童的讀書生活從幼兒期開始,要使兒童了解書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從圖畫書入手鬆居直先生認為,孩子在7-9個月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讀書了,而書中最適合幼兒來讀的,就是圖畫書。前一段時間,讀了一些其他的關於繪本的書籍,也有專家說在孩子出生後就可以讀繪本了。
  • 當孩子遇見書:孩子在書裡看見世界,我們在書裡看見孩子
    她一輩子專注三件事「書,孩子,繪本」,是宮崎駿、松居直、鈴木敏夫讚嘆的日本國民童書作家!主要著作有《古利和古拉》系列、《一起來吃好吃的》系列,其中《古利和古拉》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受到了全世界孩子們的喜愛。
  • 閱讀不是藥,是習慣|日本繪本之父談如何帶孩子進入書的世界
    首先,家長已經忽略了孩子閱讀的重要性,覺得孩子不愛看書,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沒有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上了高中還是不愛閱讀。孩子看書有家長陪是關鍵——親子閱讀影響孩子一生。閱讀不是藥,不是你想拯救孩子拿出來立馬就起效的,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學習的方式,會成為一種習慣。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越能培養這個習慣。「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所寫的每一本書都是是送給父母珍貴的禮物。
  • 怎麼教孩子看圖畫書?搞懂這4點,讓親子閱讀更理性
    前兩年的時候,經常在網上看到某位媽媽說「我給孩子買了幾萬塊錢的繪本了」「我給孩子讀了上千本圖畫書了」等等類似的話。對比一下,我家頂多就二三百本吧,其中還有一部分孩子從來都沒看過的,於是,我開始變得功利,「讀書去」也成了我經常惱火的話,現實是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看書了。為此我特別焦慮,我們對繪本應該有著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到底是不是越多越好以及該如何親子共讀?
  • 再讀松居直:用繪本預約孩子一生的幸福
    正巧,最近我們的Warm共讀書舍組織閱讀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種子》一書。雖然幾年前已經讀過,但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可以讓人百讀不厭,且常讀常新。日本的繪本行業從20世紀50年代興起,至70年代逐步崛起,到現在依然在引領整個亞洲包括中國的繪本風潮。繪本不單單是「有畫的書」。它是以精緻優美的繪畫和簡煉生動的語言緊密搭配而成的兒童文學作品。在繪本中,圖畫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不需要文字,圖畫就可以講故事」。
  • 怎麼教孩子看圖畫書?明白這4點,讓親子閱讀更理性
    前兩年的時候,經常在網上看到某位媽媽說「我給孩子買了幾萬塊錢的繪本了」「我給孩子讀了上千本圖畫書了」等等類似的話。對比一下,我家頂多就二三百本吧,其中還有一部分孩子從來都沒看過的,於是,我開始變得功利,「讀書去」也成了我經常惱火的話,現實是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看書了。
  • 親子共讀的幾個姿勢,暴露了共讀效果的好壞,很真實!
    不少家長越來越重視親子閱讀這件事,大多數家長會利用晚上睡覺前的時間或者周末的閒暇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希望通過這件事,讓孩子愛上閱讀,同時也增進親子感情。但有時,會「局面失控」,孩子一聽說要讀書,撒腿就跑,要不就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要求,總之把你弄得很「火大」,就是不能乖乖與你一起讀書。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可能跟你與孩子的共讀姿勢有關。
  • 「踐行十個一——精讀一本書」一年級親子共讀
    「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松居直(日本繪本之父)親子共讀就像和孩子心靈的旅行。19世紀義大利教育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他們感受到愛。」父母無疑都是愛孩子的,但是父母的這份愛,孩子是不是感受到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因此,親子共讀,就是能夠使孩子感受到愛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 愛與分離:杜萊繪本《我來啦》解析與親子共讀實操建議
    總體來說,最後,這是一本適合低幼兒童閱讀的書籍,不管是自主閱讀,還是親子共讀,寶寶都很喜歡故事最後的麼麼噠,喜歡這樣一種愛的表達。書中的色彩明晰,很容易分辨;線條明朗,很容易被低幼兒童捕捉,都足以詮釋這是一本適合低幼兒童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的繪本。
  • 4-7歲孩子不愛看書,如何教孩子閱讀一本故事書?
    為什麼家裡藏書上萬,小朋友卻並不感冒,是書的內容不夠吸引,還是孩子真的不愛看書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感觸,我為孩子投資那麼多錢,買了那麼多的書,孩子就是不喜歡看書。先不說孩子喜不喜歡,您真的會講故事機書嗎?說實話,在沒有做自媒體寫育兒方面之前,我也是個馬大哈,很少關注孩子學習這塊,就是因為寫育兒文章,讓我學到了不少好方法,比如如何教孩子閱讀一本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