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的時候,經常在網上看到某位媽媽說「我給孩子買了幾萬塊錢的繪本了」「我給孩子讀了上千本圖畫書了」等等類似的話。
對比一下,我家頂多就二三百本吧,其中還有一部分孩子從來都沒看過的,於是,我開始變得功利,「讀書去」也成了我經常惱火的話,現實是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看書了。
為此我特別焦慮,我們對繪本應該有著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到底是不是越多越好以及該如何親子共讀?
我在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種子》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1、圖畫書不是用來學習知識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小時候,他的母親經常給他唱搖籃曲和兒歌,在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也會學習兒歌,可是等到成年以後,留在他記憶裡的仍然是母親教給他的那些兒歌,在學校裡學的完全不記得。
他很疑問,並且最終發現,「快樂」與否是問題的關鍵,母親一般都是隨時出於愛的情感會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唱兒歌,孩子的心靈是得到了滿足的,所以記憶深刻。
因此,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明白這一點後,我放下了我的功利心,當我和孩子一起完全沉浸在圖畫書裡的歡樂時,我意識到也許這才是幸福的種子吧。
就比如他最喜歡的那一本《大衛,不可以》,也許是我們表演的太誇張,也許是孩子覺得代入感很強,他總會滿懷喜悅的把這本書拿過來攤開在我面前。
2、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給他圖畫書」,而是讓他聽到更多的語彙。
書中提到:建立幼兒閱讀能力的基礎,是從耳朵不斷積累詞彙開始,而不是讓幼兒提早看書識字。
因此,我們要多和孩子說話,唱歌,不管是餵奶、穿衣還是哄睡等等任何時候,也不是要求我們說什麼高深的語言,只要是有感情的話,孩子都能感受到,同時,這也會促進他們心靈的生長。
也就是說,孩子在說話之前,他們是通過耳朵來學習的,聽了才會理解。以前我並不知道這一點,我自己本來話就少,再加上不會養育帶給我的焦慮,很少給孩子說一些小情話的,也很少給他唱歌。
真的,詞窮的父母養不出語言豐富的孩子。
當有一天,我試著給他唱歌的時候,我才發現母語的重要性,他短短幾天內就學會了很多首兒歌,並且自己在小度上找了很多,慢慢的都會唱了,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中孩子特別滿足、特別開心。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多說有感情的、溫暖的、人性化的話語,而圖畫書就是大人和孩子進行心靈溝通的重要場所。-松居直
3、圖畫書是大人念給孩子的書,不要讓孩子自己看。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的孩子到了5歲以後,父母就不再給他念書,因為有長期閱讀積累下來的經驗,孩子已經能認識不少字,可以獨立閱讀。
同時,作者做了一個比較,一個剛認識字的孩子磕磕巴巴的念完一本書對比父母給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念完一本書,哪個效果更好一點呢?
顯然是父母念給孩子聽,一個剛識字的孩子讀書的重點是在識字,雖然也能看完,但是很辛苦。如果讀字不能享受,這就喪失了圖畫書的意義,也就無法帶給孩子精神上的成長。
因此,讀書不等於識字,識字不代表能理解書中的內容,讀書才是。
念書也是父母給孩子說話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書不會說話,但如果我們是滿懷著愛心的去為孩子講這個故事,孩子會覺得更溫暖有趣。
所以,即便是孩子到了小學,也應該為他念書。
4、我們該如何面對電子產品?
①對電子產品的偏見
我家孩子本來是對電子產品不感興趣的,結果上了幼兒園之後,回來就對小度感興趣了,每天都會看裡面的關於車的動畫片,還特別專心。
哪怕我在邊上看書,也影響不了他,有時候也挺苦惱的,會抱怨他看了三四十分鐘怎麼還不關?
但是我會問自己,如果他看書這麼久,我會生氣嗎?我想我應該不會,可是,為什麼看電子產品我就想生氣呢?
不可否認,在看視頻的時候,孩子是處於被動接收的狀態,看時間長了,對視力也有傷害。但是,看書時間長了,對視力就沒有損害嗎?
對孩子來講,看視頻也是他在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也許和看書沒有什麼差別,而且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讀書也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一方式。
想想我們,碰到一個好看的影視劇是不是也想多停留一會兒呢?那麼,孩子也是一樣的,他也需要不同的體驗。
關注即強化,平常心對待,然後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合適的時長。
②完全依賴電子產品
書中講了一個案例,一位媽媽正發愁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電視裡正好播放了一檔兒童喜歡的節目,高興之餘,她讓孩子看電視,自己繼續忙別的事。
沒過多久,孩子還是讓媽媽給她講故事,她很苦惱,明明電視裡講的那麼好,為什麼還要我給你講?
孩子說:電視裡的叔叔不會抱著我呀!
由此可見,孩子更願意讓自己的父母講故事。現在有很多講故事的APP,故事都講得特別好,但是,都比不了父母的聲音,自己的父母哪怕講的再爛,但是有溫暖的聲音在,有愛在流動,在孩子那裡,就都是最好的回憶。
5、搞清楚以上這4點以後,我們來看,如何教孩子讀圖畫書?
①父母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做一個享受圖畫書的大人
圖畫書不只是給孩子看的書,有人會認為,看小孩子的書會有些「侮辱」智商,但是我們翻開圖畫書細品一下就會知道,小故事裡藏著大智慧。只不過是,它是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我個人特別喜歡看圖畫書,甚至比孩子看的還多,因為字少好理解,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我喜歡自己》這一本,故事裡的豬小妹身材雖然不那麼標準,但是她很欣賞自己,總能把自己照顧的很好,而我很缺乏這樣的精神 。
假若我們都不看書,為什麼要求孩子看呢?想讓孩子喜歡上圖畫書,自己先喜歡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另外,帶著逛公園的心情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轉一轉也蠻好的。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②不要剝奪孩子的樂趣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看課外書都是偷偷地看,如果被老師發現,那是要被沒收的,還會挨罰,似乎在大人眼裡,學校的課本才算是正事。
但是,讀書不應該只是對學業有幫助。孩子身邊也應該有各種有趣的書,而不是我們認為有用的書。
有的媽媽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也會突發提問,搞得孩子完全體會不到繪本中的樂趣,只顧得應付提問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排斥並討厭讀書。
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儘量製造一個快樂的氣氛,父母放輕鬆,陪孩子一起享受繪本帶來的樂趣。孩子讀會了什麼不要管,保持興趣才是關鍵。
③不要只讀文字,忽略圖畫
我剛開始讀繪本的時候就是照著字念,然後一本圖畫書一小會兒就翻完了,卻又覺得好像不是這麼念念就算了的,而且我觀察到孩子也沒有多大興趣。
後來才知道,孩子和大人的閱讀方式不同,孩子主要是看圖,大人就算是看了圖,也會選擇讀字。
好的圖畫書會自己講故事,孩子通過圖畫,就可以大致了解故事的內容,而且,在孩子眼裡,漢字和符號沒有什麼區別。
後來,我不再念字,而是直接對著圖來講故事,孩子翻到哪,我就跟著講,加上動作比劃,故事好像更活靈活現了,孩子的笑容也多了。
看圖畫書也可以鍛鍊孩子觀察事物的能力,語言能力和繪畫能力以及審美等等,好作品看的越多,孩子的眼光會越敏銳。
選書的時候,注意形與色之間的關係,插畫和文字是否一致,故事的好壞,可讀一讀文字,然後看眼前是否會有畫面呈現,就知道答案了。-松居直
盛夏書香:
我們養育一個孩子,並不是希望他大富大貴,也不是希望他博學多識,而是內心富足,多和孩子說情話,不功利的給孩子念書就是為了傳達這些理念,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最重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