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上海話達人的錄音錄像將被標註發音,並轉成文字。
東方網3月30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舌頭」與「石頭」,這組詞的發音讓年輕人來讀是一模一樣,但在地道的上海話裡,這些詞的發音還是有著細微的差別。
如何保護和傳承上海話,正變得愈發迫切。在先期已確定了上海話發音人的人選後,昨天,中心城區的4名上海話發音人,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錄音室開始了現場錄音。規定的錄製內容是1000個漢字發音、1200個詞語、50個句子、20分鐘的民間故事,以及40分鐘的自由交談。今後,這些被採集的上海話,將繪製成最新上海語言地圖。
「40後」「70後」說的上海話不同
「周老師,儂几几年生人?」坐進錄音間,奚佩華與周元吉兩位「老上海」先「閒聊」了起來,兩人都已60多歲,是地道的老上海人。奚佩華更是有備而來,事先準備了7首上海話童謠,並在錄音室開心地說了起來:「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子儂格肉,還子儂格殼……」
與他們一起參加錄音的還有兩名「70後」,分別是來自靜安的魏斌和來自原盧灣的錢亦蕉。當天首先採錄的數據是40分鐘的自由交談,在4人家長裡短的閒聊中,「灶頭間」、「裝火表」這些現在年輕人很少會說的老上海話又親切地重現了。「一方面,要通過錄音、錄像將這些語音數據採錄下來,保留原汁原味的上海話;另一方面,專家團隊還將用國際音標標註他們發音的字、詞、句,並把民間故事和自由交談內容轉寫成文字。」上海話資料庫專家、上師大劉民鋼教授介紹,今後通過這些數據,可以還原當今上海話的結構特點和基本面貌。據悉,「拗造型」、「撇情操」、「有腔調」等上海話流行語都將收錄其中。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介紹,上海話在年輕人口中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年輕一代的上海話中,減少了原本的韻母差別,更省力。因此,在確定上海話發音人對象時,每個調查點都將選拔「40後」和「70後」發音人,也是為了在對比中觀測上海話的發展變化。「上海話在年輕人口中發生的變化,符合語言發展的正常規律。」
確定發音人要「查三代」
據介紹,此次上海建庫工作將在全市調查採錄12個點的上海話和上海普通話語音數據,每個點7名發音人。其中,浦西城區2個點(中心城區和周邊城區),浦東新區2個點(川沙地區和原南匯地區),閔行、寶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賢、崇明8個遠郊區(縣)各1個點。
專家介紹,發音人的遴選要求非常嚴格,以中心城區為例:老年發音人需出生於1941年至1950年之間;青年發音人需出生於1971年至1980年之間。而且必須出生、成長在該地區,未連續離開4年以上;且要求配偶、父母都必須是當地人,說浦西城區方言。劉民鋼說,嚴格標準,正是為了保證上海話發音純正。
川沙、青浦仍在尋找發音人
市語委於一年前面向全市啟動了「上海話發音人」遴選,截至目前,浦西2個調查點及金山、寶山、松江、閔行、奉賢、崇明共8個調查點的發音人已遴選確定。但川沙和青浦2個調查點個別人選,特別是「70後」的男性發音人,候選人的條件還不夠理想,目前仍在尋找中。
家庭說上海話有助上海話傳承
市語委、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表示,上海話是上海人的「母言母語」,應該予以傳承和保護。目前,一些中小學幼兒園開設了滬語課,教孩子說上海話。不過,自然習得,主要指受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現在有很多家庭已經有意識地用上海話和孩子交流,這對傳承上海話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