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繞口令中有很多以塔為名的繞口令作品,如《金鈴塔》(又名《金陵塔》)、《龍華塔》、《玲瓏塔》、《金星塔》等等。把這些上海話繞口令匯聚串連起來,便是一首妙趣橫生的《寶塔聯唱》。
9月23日下午,上海圖書館音樂欣賞室接連傳來上海繞口令《寶塔聯唱》、《上海灘小販叫賣》、《一道算術題》、《好兒童》、《星星之火·楊桂英控訴》……它們皆用上海話「一氣呵成」,有的出自尚且稚嫩的童聲,有的來自專業精彩的演繹。
這是由上海圖書館主辦的「上海方言傳承與保護系列活動」第一場,主題為上海繞口令。在活動現場,上海市曲藝家協會第四、第五屆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徐維新特意用上海話講述了上海繞口令的流變。
「上海繞口令是中國繞口令的一個部分。我們國家的繞口令有上千年的歷史,進入 『當眾表演』的上海繞口令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活動間隙,徐維新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就上海繞口令的經典與上海方言的傳承發表自己的看法。
徐維新向澎湃新聞介紹,所謂漢語繞口令就是把聲母或者韻母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變成句子或段落。它們念起來比較拗口,所以叫繞口令。
「繞口令在唐代就是文人之間的文字遊戲,之後還成為兒歌或民謠等很有趣的漢語現象。到了專業領域,它又成為訓練演員的一個教材。」
讓徐維新驕傲的是, 上海繞口令有許多歷史悠久的經典之作。比如,上海「塔王」袁一靈在《孩兒歌》的基礎上首創了全國著名的《金鈴塔》,後來《金鈴塔》在傳承過程中還出現了「袁龔派」和「春山派」,前者重心在繞口令,以快取勝;後者重在「數塔」,一字一句讓人聽得清楚。
除《金鈴塔》之外,還有很多自成一派的上海繞口令作品。比如周柏春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唱紅至五十年代的《龍華塔》,童雙春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吸收了《金鈴塔》特點和技巧後新編創作的《玲瓏塔》等。
「上海繞口令非常特別。」徐維新稱,它蘊含了海派文化內涵,進入了上海戲曲、曲藝,成為一種專門的技巧或獨立的段子群存在。「從戲曲角度來說,上海繞口令的技巧其實在上海戲曲中得以廣泛使用,幾乎每個戲種都在用。」
而在民間,大段口口相傳的繞口令又可以用來講述民間故事。「這些段子都是用上海話,所以從保護上海話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好的教材。」
2013年,上海繞口令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維新認為這對上海方言保護意義非常。
「上海繞口令保留並蘊含豐富的上海文化。因為它們是 『上海的』繞口令,須用標準的上海話來傳播或訓練口齒,因此它們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必定比較好地保存著標準的上海話發音。」
「其實,年輕一代 『不會說方言』是全國都很普遍的情況。之所以提倡上海年輕人說上海話,是因為上海話是我們本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徐維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年幾位上海市政協委員幾乎每年都有保護上海方言的提案,每次提案都得到了政府的十分重視。「但也別因此就排斥普通話。」
上海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錢程曾提出:「上海話沒有 『老派』和 『新派』之分,只有 『標準』和 『不標準』之分。」
徐維新深以為然。「現在有學者為了商機出書、演講,還有了 『沒有標準上海話』這樣的理論。我是不贊成的。」
他說:「確實,上海的地方概念一直在變遷。有人說上海話是以老城鄉為標準,有人說上海話以徐匯區為標準,但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大上海概念,即上海屬吳方言地區,上海方言應保持與傳承吳方言共同的特徵。」
「上海方言是有幾大特點的。首先,它保留了古代的入聲聲調、尖音字,比如上海話數字中 『一、六、七、八、十、百』都是入聲字;其次習慣用 『阿、老、小、頭、子』組詞;而且同義詞多,詞語來源也豐富。」
在徐維新看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幾十年來一直在播的滬語欄目「阿富根」,以及以滬語為基本語言的滬劇、滑稽劇,都在傳播標準的上海話。
「必須要說的是,現在的上海話保護與傳承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很多人把「上海人」標成「上海寧」,把「講上海話」標成「剛上海話」。「一面是莫名其妙的 『新詞』,一面是一些現在幾乎沒人認識或者無法理解的上海方言標字。」徐維新說,上海話中歷來約定俗成地把「這個」表字為「迭個」或者「格個」,而今出現了標字「搿個」「格格」。「漢語詞典中 『搿』是用力抱,但在上海話裡是把東西放在腋下、用手臂夾住的意思。用 『搿個』不僅讓人莫名其妙,還會產生歧義。」
據悉,為了「上海方言傳承與保護系列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圖書館已在微信公號「微閱讀」頻道中提供有關上海方言與本地文化的電子內容。澎湃新聞發現,在9月21日的「微閱讀」書單中,上海圖書館推出了《上海滑稽和上海閒話》、《上海滑稽的前世今生》、《寫不出的上海話》、《上海細節》這幾本,讀者在微信上通過長按識別二維碼就可以對這些書進行試讀,若辦理上海圖書館讀者證或中心圖書館「一卡通」還可以免費全文閱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