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 上海話:怎樣才能不枯萎

2020-12-17 東方網

  東方網7月10日消息:●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標準音是相對的,它像生物體一樣,死掉的詞和音,即使想拉也拉不回來。

  ●母語,是在媽媽膝蓋上自然學會的語言,最生動達意。可一旦超過12歲再來學方言,就像外語那樣難學了。

  ●主持人:本報記者龔丹韻●嘉賓:錢乃榮(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

  

  解放觀點:上海電視臺《新聞坊》節目最近開播滬語新聞,「閒話交關」板塊成為收視亮點。然而一些中老年觀眾表示,女主持人發音太新式,男主持人說得比較正宗。您作為滬語專家,對此怎麼看?

  錢乃榮:兩個主持人都不錯。可能年紀大的人聽慣了「阿富根」節目,他們印象中,上海話要分「尖」「團」音。如「先進」要讀成「sizin」,而現在絕大多數上海人都讀「xijin」。分「尖」「團」是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話,當下只有75歲以上的少部分群體還會這樣念,比例不到上海人口的6%。方言是活的口語,如果某些發音需要死記硬背,而不是來自大多數人的脫口而出,還能叫標準發音嗎?

  一些年紀大的人總認為老的就是對的,既然如此,何不乾脆提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話為標準音?那種發音現在在上海郊區還保留了一部分,比如浦東話。上世紀80年代初,由復旦大學吳語研究室牽頭,通過大量調查,確定了老派、中派、新派的標準音系。按方言學的認定,發音比率最高的音就是標準音。當今標準的老派滬語讀音也是不分「尖」「團」音的。而現在說新派、向新派過渡中的音已佔上海人的大多數,所以,青年順其自然地用新派音,仍是正確的上海話。

  解放觀點:看來許多人對方言的認識存在誤區。總以為像普通話那樣,先有唯一的規範和標準,再去往標準靠攏。

  錢乃榮:根據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語言是活的,都會隨社會發展而慢慢改變,過一個時期總要動一動。普通話作為國語,必須確定每個字的標準發音,否則各地的人怎麼學好普通話?但普通話的詞典也在不斷加入新詞,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就說,對新詞的搜集「寧濫毋缺」。上世紀初第一個「國音」方案是分「尖」「團」音的,立即遭到大家反對,最後確定以北京音為標準,否定了分「尖」「團」音。按照實際語音變化的普通話正音字表也審定過好幾次,每次都會調整一些字的發音。方言則更是一地的自然口語,標準音是相對的,它像生物體一樣,死掉的詞和音,即使想拉也拉不回來。

  有生命力的語言大多由年輕人創造出來的。比如上海話中過去的「淘漿糊」「牽頭皮」,現在的「有腔調」「拗造型」,都是各時代的年輕人所造。

  解放觀點:有人以為上海話的衰弱是因為外地人來得多,使用普通話的場合多。這是否也是一種誤會?

  錢乃榮:確實是誤會。上世紀早期,來上海的外地人遠遠超過本地人,但上海話發展得最強盛有生氣恰恰正是這段時期。外地人的漸漸進入,推動上海話產生「雜交優勢」,從一個三級縣城的小方言躍為全國三大方言之一。上海成為新的中國語詞發源地,如「馬路、洋房、自來水、橡皮筋、尷尬、揩油」等新名詞先在上海話裡出現,大量的音譯詞如「沙發、色拉、啤酒、白蘭地、麥克風、馬賽克、老虎窗」等新詞也從上海話中誕生。紡織業、出版業、銀行、股市等幾乎整套詞語,都先從上海話中產生,再流傳到周邊城市和國語中。

  當年淮河發大水時期,許多蘇北人逃難到上海聚居。他們的小孩下課互相之間用蘇北話交流,又跟著班裡的上海同學學得一口上海話,不帶一點蘇北口音,兩套話語轉換自如。

  解放觀點:那為什麼現在即使父母在家說上海話,小孩子仍然不會說方言呢?錢乃榮:我以前在奉賢教書,女兒的幼兒園都講奉賢話,她的奉賢話很標準。後來她大班到徐匯區讀,兩周後講的完全是上海話。五歲的小孩學得快忘得快,奉賢話以後一點也不會講,兩周速變。比起家庭用語,學校裡說什麼話才是關鍵。上課當然要學好普通話。但下課時,如果小孩子不說方言,他們在家裡依然不會說。現在很多父母講上海話,小孩聽得懂卻不說,用普通話回答。方言的交流單靠家庭環境是不行的,他們學習生活的時間裡一定得有上海話的語言環境。此外,上海方言中有文白異讀,許多年輕人文讀音已經讀不來,不會讀報了,只能一邊說上海話,一邊夾雜普通話的文化詞彙。

  母語,是在媽媽膝蓋上自然學會的語言,最生動達意,急起來罵人自然流露的正是母語,原不需要編教材學習。可一旦超過12歲再來學方言,就像外語那樣難學了。第一步還是先讓小朋友下課時說點方言,別一聽就判斷標準不標準,多講講就自然會標準。

  解放觀點:保護傳承方言背後的文化內涵,是許多人擔憂方言式微的根本原因。

  錢乃榮:語言不只是交際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維認知。我們做夢、思考、行為都依賴語言,因而方言直接影響地方文化。越劇的嗲,來自吳語文化;歌劇《江姐》,吸收了越劇唱腔的婉轉以及川北號子的激越,所以特別好聽;茅盾散文《上海大年夜》,千字文中至少有24個上海話詞語,上海大年夜氣息特別濃;《白鹿原》、《秦腔》等小說中對方言的運用,表達出濃厚的地域生活風味,也是其得獎原因之一;《茶館》的成功,土話俚語佔了很大分量。夾雜方言的文學作品,總是事半功倍。因為文化越是本土,就越是擁有細緻入微的鄉情民俗異彩,貼近本真。

  我們現在一方面為上海話衰落而著急,一方面卻要硬套過時的所謂標準,如用戲曲的「尖」「團」音標準死扣,這恰恰不是現今大多數人說的交際上海話。魯迅、胡適等大師,都認為語言要向老百姓學習,不然就會像古漢語一樣走向枯萎。

相關焦點

  • 上海話,值得好好學一學!
    下班回家,看到社區宣傳欄裡,赫然寫著一條紅底白字的「學習上海話,保護傳承好上海人文風貌特色」的通欄標語。初一望之,覺得好生納悶:難道在上海學上海話還要這般「興師動眾」?轉而一想,有道理哉!這不,現在機關即使開辦公小會,倘你不自覺地「滿口滬語」,在旁人聽來簡直就是「胡言胡語」。不僅如此,當下出生在上海城市裡的孩子,一般也都不會說上海本土的話了。我兒子快10歲了,雖然他從未離開過上海這座城市生活,但他與我這個世居上海的老爸進行生活交流的語言,一直都是普通話;偶爾用一句上海話溝通,簡直就像在唱滑稽戲,不時成為我調侃逗樂他的媒介。
  • 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上海話和哪個方言更接近?嘉興流失一手好牌
    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上海話和哪個方言更接近?嘉興流失一手好牌!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一個母語為太湖片吳語區的人,在聽過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之後,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出,上海話和嘉興話是最接近的一組……
  • 中國最難懂方言,粵語只排第二,上海話第七,第一被稱為「鬼話」
    方言 方言排名(由後到前):四川話、上海話、合肥話、閩東語、雷州話、客家話、粵語、溫州話。 排名裡比較為大家熟知的就是上海話、粵語和溫州話。 上海話特色:上海話只有七百多年的演變史,但是非常有特色,獨特地理環境和歷史機遇決定了上海話的內容。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同時也帶來了他們本土的語言生態,不同的文化語言在這裡與本土文明生態交匯貫通,形成現在的語言形式。
  •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影片罕見地使用了全方言的表達形式,讓各地觀眾倍感親切,出場人物也更加真實鮮活。然而,影片中方言的使用也帶來不少質疑。「謝晉元」飾演者杜淳來自河北,因片中「廣普」不夠標準引起網友討論。遼寧人王千源講起了陝西話、北京人李晨演山東兵、福建人歐豪則全程湖北方言……片中的方言還原度如何?有哪些使用錯誤?
  • BMW卓越城市|梁捷談認同、方言與城市邊界
    方言和城市之間有一種奇妙的關係。方言承載著本地人對此地的各色記憶,但似乎也成為城市中一道無形的牆,將想要進來的人隔離在外。對上海而言,這個問題更為突出。根據我之前的調查,在上海外地人中,有9.75%認為自己能流利地說上海話,如果單純的觀察歲數較大的人群,會說上海話的比例更高。而40歲以下出生於外地,在上海生活的人會流利說上海話的比例只有3.5%。可以這麼說,在新移民中,越年輕就越不願意學習上海話。澎湃新聞:您又怎樣看待方言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呢?
  • 金鈴塔,塔金鈴……上海繞口令保存著標準上海話發音
    「這些段子都是用上海話,所以從保護上海話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好的教材。」小演員扮演楊桂英,用快唱的「賦子板」揭露日本人迫害中國百姓的陰謀。上海繞口令對方言保護意義非常2013年,上海繞口令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維新認為這對上海方言保護意義非常。
  • 上海話的校園傳承
    &nbsp&nbsp&nbsp&nbsp上海已連續幾年在幼兒園試點推進上海話教育體驗,鼓勵孩子們開口講上海話。試點幼兒園設計了上海話教學計劃和方案,選擇中班開始教育體驗:從打招呼問「儂好」開始,讓孩子們學著用上海話介紹自己,叫叫小夥伴名字,玩玩老弄堂遊戲。
  • 上海話?英語?原來還有這樣奇妙的關係!
    上海話?英語?原來還有這樣奇妙的關係!水門汀在上海話中是水泥地的意思,是不是和水泥的英語單詞cement發音很接近呢?這種樣式的窗子來源於英國,能夠改善因建築高聳導致的採光不良、不通風等問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人口劇增,他們便利用二樓與屋頂之間的空間加改閣樓,同時學習英國開窗來採光和通風。屋頂的英語為roof,與上海方言中老虎的發音較為接近,因此得名。
  • 周俊生:普通話會「消滅」方言是危言聳聽
    根據國家規定,學生上課時間必須使用普通話,因此,這些幼兒園將嘗試在課間遊戲時間推薦使用上海話進行交流,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從小習得上海話。近年來,上海部分本土人士對上海話將要滅絕的擔心日益濃厚,因此不斷有人大聲疾呼保護上海話,有學者甚至要求上海的中小學開設專門的上海話課程,但由於國家規定學校的課堂必須使用普通話,因此這一建議難以推行。
  • "80後"自創滬語手機輸入法 大部分上海話能譯成白話簡訊
    吳煒強調,滬語手機輸入法嚴格遵從了上海話發音的標準,以錢乃榮教授的上海話拼音注音方式為基準,但在實用性上作了不少改進,以便適合「新新派」使用,即使滬語不標準,也能在手機上打出上海話。  「輸入法簡單易操作,相信大部分上海的『80後』、『90後』都能很快上手。」吳煒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智能級滬語輸入法。所謂智能級,就是能自動糾錯。
  • 上海方言大詞典即將交稿 部分詞語輸入「國語」
    上海方言是松江方言在黃浦江流域的一個變體,長期發展緩慢。上海話的大變化是1843年以後。那一年,上海開埠。  由於迅速都市化,上海經濟發展,海納百川,上海話在松江話系統的方言基礎上,取得長足的發展。變化最快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淘汰了松江話系統中一些使用地域過於狹隘的詞語,大量吸收了國內外語言的精華,使舊上海話改觀為新上海話。
  • 【大家】上海話的言語之間
    「一名中年人」的群體和上海人、上海話,無意中被媒體在一個特定的場合提及,明知其俗,俗到煞根(滬語——到底,極致的意思),卻在報導本體以外,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語境。感受到一種語言的情趣,生活裡你說我說他說的特定氛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上海人和上海話在進行很輕便、小規模的變化和創造,卻凸現出上海在變。
  • 老師上課用普通話,批評學生用上海話?專家擔憂上海話會陷入瀕危
    原標題:老師上課用普通話,批評學生用上海話?專家擔憂「不上檯面」的上海話會陷入瀕危  上海話有多難學?隨便問一位北方人就知道了。你到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待上一周便能大致摸清當地方言的規律節奏,熟悉語音語調。可不少定居上海的外地人,卻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甚至參加專門的語言訓練班,才勉強能說「洋涇浜」。
  • 【摘要】王非凡:漢字和主觀詞頻對接觸引發語音變異的影響 ——以新派上海市區方言匣母細音字為例
    有理由相信,當在方言調查過程中有漢字出現時,發音人的相應普通話音系也是被激活的。有漢字出現的調查形式(例如讀字表、詞表、句子等),可能會影響發音人對變式的選擇,產出更傾向於受普通話影響的那一類變式。(2)詞頻:變異的分布與動態變化,主要是以詞(中的語素)為基本單位的,同樣的一個字(語素)在不同的詞中變異情況可能是不一樣的。
  • "上海話發音人"昨進棚錄音 "拗造型、撇情操"載入史冊
    今年年底以前,全市12個點的上海話和上海普通話採錄、記音和轉寫工作計劃全部結束。記者另悉,市語委計劃在正在籌建的「上海城市歷史展覽館」中設立展示上海方言內容和方言文化的分館。如果能夠立項,上海有望在全國建成第一個實體性的語言博物館。
  • 推廣普通話與傳承上海話可相得益彰
    如果語言文字不規範和不標準,勢必給正常的交際與交流造成障礙。  應該說,上海市積極創建和創造了有利於普及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包括幼兒園在內的上海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以及幾乎所有上海人的普通話水平,這些年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說,上海的娃娃們是在愉快的環境下說著普通話的,是在愉快的環境下逐漸地培養起了熱愛語言、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的素養的。這實在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寧德話居然上榜了?這不科學!
    陝西話(這是個不存在的偽概念,陝西方言包括陝北的晉語,關中的中原官話關中片以及陝南的西南官話)。陝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陝西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上海話和同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蘇州話、嘉興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   上次我問路碰到一上海大叔   說「美國」的時候   好像是說「アメリカ」   其實作為方言   很少看到有專門針對滬語的學習教材   大多還是靠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
  • 中國方言「傳承堪憂」的城市,本地人不敢隨意說,怕外地人聽不懂
    中國方言「傳承堪憂」的城市,本地人不敢隨意說,怕外地人聽不懂說到方言大家都不陌生,基本上每個人都能隨便來幾句,「你幹啥子」、「苕吃哈脹」、「我勒乖乖」、「水了巴察」、「心裡老窩色額」等等。老一輩的上海人都是說上海話,但是外地人完全聽不懂上海話,交流起來非常困難。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上海人跟外地同事一起去公司,外地同事問他怎麼去,他說:「叫差頭」。外地同事一臉懵,聽不懂,交通工具跟「差頭」有什麼關係?其實「差頭」是指計程車,上海人懂,但是外地人不懂。
  • 女收銀員不懂上海話被男子訓斥,找老闆投訴,外地人工作太難了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這是一首歌的歌詞,告訴我們全國人民不論語言不論地區,都是一家人,雖然我們都說著不同口音的語言,但有時候,有些人卻直說地方方言,而別人聽不懂,最近,就有一個服務員因為不會說上海話,被顧客訓斥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