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2020-12-20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八佰》單日票房連續10天破億,以絕對優勢蟬聯全球周末冠軍。影片罕見地使用了全方言的表達形式,讓各地觀眾倍感親切,出場人物也更加真實鮮活。

然而,影片中方言的使用也帶來不少質疑。「謝晉元」飾演者杜淳來自河北,因片中「廣普」不夠標準引起網友討論。遼寧人王千源講起了陝西話、北京人李晨演山東兵、福建人歐豪則全程湖北方言……

片中的方言還原度如何?有哪些使用錯誤?正規軍中口音天南地北原來跟蔣介石有關?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邀請到文史撰稿人郭曄旻,詳解《八佰》片中方言的問題。

片中,杜淳飾演的「謝晉元」一角,因口音問題招致許多爭議。部分觀眾表示其「廣普」不夠標準。對此郭曄旻表示,謝晉元的廣普不標準才是對的,因為歷史上的謝團長應該講「客家話」。

「嚴格意義上來講,謝晉元本人說的肯定不是『廣普』,因為他是廣東梅縣人,應該是說客家話,而不是說通常意義上的廣東話或粵語。所以如果安排他說廣東普通話,他說的不標準那才是對的。」

(圖說:《八佰》片中,演員杜淳飾演524團團副謝晉元。)

此外,1937年的方言,也與現在的方言有很大不同。以「廣普」為例,民國早期廣東人說「官話」的口音,並不是現在使用的廣東普通話口音。因為當時沒有錄音機、電視機等通訊手段,各省的官話都是「就近學」。廣東雖然是省城,但不說官話,而是學廣西的西南官話。廣西桂林是距離廣東最近的說官話的地方,所以當時學官話的廣東人,口音實際上跟桂林話更接近。

所以,無論是以現在方言的標準去看謝晉元的口音,還是從原型角色的出身地來看,謝晉元的「廣普」不標準是合理的。至於片中呈現的「不標準」是片方有意而為,還是考據不足,尚無從判斷。

隨著時代變遷,方言也在發展變化,但各地方言的變化程度不盡相同。湖北地區的方言相對穩定,比較接近現在使用的口音,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影片湖北話的還原度也較高。但租界裡上海市民的上海話,卻不夠符合歷史情況。

據郭曄旻介紹,影片中出現的「上海話」,實際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才形成的,是比較「新」的上海話。並不符合影片1937年的背景設定。

「片中上海人說『我們』全部是用『阿拉』的,但『阿拉』是從寧波話來的。如果時間在1937年的話,一些年紀大的人,像電影裡一直站在陽臺上拿望遠鏡看的老教授,他可能還沒有接受『阿拉』這樣一個比較新的詞,可能還是說『吾伲』的。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用詞的差別。製片方可能是找了一群會說現在上海話的人,實際上1937年的上海話可能更接近與浦東或者是南匯郊縣的口音。」

鎮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口音天南地北。端午、小湖北講「湖北話」,朱勝忠講「陝西話」,楊瑞符講「天津話」……這樣一個口音混雜的軍隊,是符合史實的嗎?

實際上,從清朝開始,軍隊編制就有一個原則,每一個地方駐紮的軍隊都要從本地招募。這樣可以保證士兵們不會逃跑或作惡。所以軍隊內部的口音也比較純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前期。《八佰》中出現的軍隊內部口音混雜,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首先,《八佰》中軍隊的原型是88師,屬於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蔣的嫡系部隊招募原則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而黃埔軍校本身就是全國招生,學校內部有來自各地方的人。

「比如後來做到蔣介石副手的陳誠,實際上是浙江青田人;胡宗南是寧波人,是蔣介石的老鄉。所以,黃埔軍校本身就是一個很混雜的群體,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央軍內部各地方的人都有,就像《八佰》裡呈現的那樣。」 郭曄旻介紹道。

「另外,電影裡也提到了,因為88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很大,人員替換很多,後備兵源是從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方的民團裡補充的,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的話,軍隊口音混雜就更加正常了。」

片中姜武飾演的東北軍「老鐵」,自稱來自安東(現遼寧丹東),跟過「張大帥」,而張口卻是山東口音。不少觀眾觀看時對此產生疑惑。而在郭曄旻來看,這個角色的口音設計是非常成功的。

(圖說:演員姜武飾演524團一營士兵老鐵。)

「他的山東口音正好和當時的『闖關東』的情況是符合的。當時闖關東來到東北的群體中,山東的、宜賓的非常多。」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普通士兵說方言是近一二十年才被接受的事。著名電影人石揮的影片《關連長》(1951年)就因讓主角講山東話而招致批評。從《八佰》不難看出,說方言讓人物形象更「接地氣」,更加真實、鮮活。

(圖說:1951年講述解放上海的影片《關連長》)

片中大量使用方言之外,也有「謝團長」「方記者」這樣使用「當地普通話」的角色。在清末民初,現在的普通話被稱為「國語」或「官話。」中國推廣「官話」很早就開始了,但礙於技術原因,推廣速度和範圍都比較受限。這一點在片中也不難看出。

「官話」一詞最早在明朝出現。當時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各省說的話各不相同,但有一種通用的語言稱為「官話」。他在書信裡寫到:「學會了官話,可以在各省使用,就連婦孺也都聽得懂。」

到了民國初期,「官話」一詞被「國語」取代。1923年,中華民國政府確立了通行至今的「國語官方語言」,其書面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口語基於北京話語音。國共內戰之後,由於政治歷史原因,大陸改稱其為普通話,臺灣依舊稱國語。

在郭曄旻來看,片中方記者在四行倉庫進行採訪時,說的是「上海普通話」而非純粹的「上海話」,說明當時大家已經認同國語是和各地民眾互相溝通的一個工具。

「包括最後和謝晉元談判的特派員,他可能是河南或者中原官話的口音,方言本身就比較接近普通話,所以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口音,但謝晉元仍然是說廣東普通話。大家都是在用國語進行比較嚴肅、比較正式的交流。包括影片裡租界的捐款宣傳,大喇叭裡也是在用國語進行宣傳,也說明即便當時國語的普及程度可能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高,但是大家都已經有了用國語來進行互相交流的意識了。」

相關焦點

  • 滬語| 吾伲上海人,阿拉上海話
    阿拉歡喜講上海閒話,伐怪是洋涇浜本地話,學起來有點難,學會了伐捨得愧。從「儂好」「謝謝」講起來,阿拉歡喜講上海閒話……上海,東瀕東海,北界長江,正當中國海岸線中心點,據守著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前緣。自清末成為第一個通商關口,船隻車輛南來北往,上海的生機,自此更加活躍繁榮起來。語言,始終是上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項。
  • 如果只能用兩個字來說明上海方言,非「阿拉」莫屬丨睡前分享
    但如果只能用兩個字來說明上海方言,恐怕非「阿拉」莫屬。家父隨軍解放上海時,他所在的高射機槍連駐紮在南京路上的國際飯店樓頂,後來家父南下繼續徵戰,最後轉業到安徽。20世紀六十年代初,在安徽,我們心中的上海是崇高的,上海話也是洋氣時尚的代名詞。當時全家就家父去過大上海,我們姐弟倆年幼好奇,常纏著父親,讓他給我們描述大上海。
  • 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 上海話:怎樣才能不枯萎
    分「尖」「團」是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話,當下只有75歲以上的少部分群體還會這樣念,比例不到上海人口的6%。方言是活的口語,如果某些發音需要死記硬背,而不是來自大多數人的脫口而出,還能叫標準發音嗎?   一些年紀大的人總認為老的就是對的,既然如此,何不乾脆提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話為標準音?那種發音現在在上海郊區還保留了一部分,比如浦東話。
  • 寧波人為何自稱"阿拉"?"阿拉"究竟是什麼? 吳語公眾號
    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如果喜歡,請記得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大家都知道,寧波(包括舊屬寧波的舟山)人自稱「阿拉」。清末民初,這個詞彙還隨著幾十萬寧波移民擴散到上海市區。
  • 【大家】上海話的言語之間
    滬上球隊連遭裁判殺手,一時紛爭,場面混亂;某報一則報導稱:「更激動的是記者身邊的一名中年人,叫著『兄弟們,阿拉一道去刮伊(打他)』。」這則報導將一句上海話摻和進來,忽然有一種久違了的熟識感,是這個城市的本土氣息,和本土腔調。「一名中年人」的群體和上海人、上海話,無意中被媒體在一個特定的場合提及,明知其俗,俗到煞根(滬語——到底,極致的意思),卻在報導本體以外,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語境。
  • 觀看八佰的說說 關於看完電影八佰的感受
    《八佰》中那些逃兵最後都成為犧牲品為了大部隊撤離他們都去送死,這些都是每一個小人物都要面對的事,有些犧牲只能是小人物去完成,這都是普通小人物的命運,而一旦戰爭爆發我們更多的人也都有可能成為被犧牲的人,因為將軍只有一個士兵卻有千萬,無論你是自願的還是不自願的當你是一個士兵時你就有被犧牲的可能,所以說如果你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物就應該去觀看《百團大戰》因為那是大人物的世界,如果你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小人物就應該觀看
  • 杜淳:一開始我不是演這個角色|杜淳|八佰|謝晉元|黃埔軍校|管虎|...
    「我們是去自己爭取的(參演《八佰》)。當時虎哥(導演管虎)就跟我們說,這部戲周期很長,而且是大群戲,能夠來的演員要捨棄很多東西。一開始我不是演這個角色,能夠演謝晉元這個角色,還是很有緣分,這沒辦法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日前,演員杜淳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他在電影《八佰》中飾演帶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八佰》劇照,杜淳飾演謝晉元。
  • 女收銀員不懂上海話被男子訓斥,找老闆投訴,外地人工作太難了
    ,還被投訴了有網友發布了這樣一條視頻,視頻中一男子正在訓斥超市的女員工,一開始以為是領導訓斥自家員工,可是網友聽完不是那麼回事,是一名顧客在訓斥收銀員,而女店員是因為聽不懂上海話,被男顧客訓斥,而男顧客越說越激動,說了很過過激的言辭男子在超市買完東西後結帳,因女店員表示聽不懂上海話,請他說普通話,該男子勃然大怒:我上海人不說上海話
  • 港劇和外國人都在狂飆上海話!上海寧第一個不服!
    - 必須搬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阿拉上海寧現在想聽上海話居然要去港劇裡找了!- 網友們更是驚喜得不要不要 -其實TVB劇出現上海話不止一次啦!下面請阿拉上海寧驕傲一下!現在很多外國人都開始學上海話啦有的比上海年輕人說的還溜!
  • 2名美國人收集中國各地口音建立有聲方言地圖(圖)
    司圓直(Steve Hansen)  今年21歲的蔣小姐在上海念書,她來上海三年了,仍然基本聽不懂上海話,讓她說家鄉話長沙話,她也說不利索,只能說帶長沙口音的普通話,「沒辦法啊,從小在學校講普通話講慣了
  • BMW卓越城市|梁捷談認同、方言與城市邊界
    長三角的人會關注這件事。但要說到地方認同,大家真的那麼想變成上海人嗎?我覺得也不一定。居住在嘉定、松江地區的人,當然知道這個區域和上海的距離,即使地鐵通了,還是很遠很遠。不要說進一步往外擴張了。所以,行政上、經濟上的邊界容易打破,但主觀認同上的一體化是很難的。除非能根據長三角重建一個上海文化,那麼大家才有可能形成一種長三角區域間的身份認同。
  • 北電劉德瀕老師對話《八佰》製片人梁靜老師|《八佰》嘉賓分享會
    第二件,《八佰》和《金剛川》,這兩部由梁靜老師和管虎導演主要製作、創作的影片,使中國電影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來,也可謂是一騎絕塵。梁靜:只能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八佰》在去年撤檔的時候,我們雖然心裡不舒服,但是今年上映反而是個好事。因為,不光是票房這麼簡單的事了,而是有了一種使命感。
  • 中國最難懂十大方言
    這種方言歷史還有一些淵源,它成形在南宋時期,但在20世紀後才被正式的定名,對於客家話,其實語言學者們還在爭執,一種認為應當歸屬於漢語系,另外一種認為應該歸屬一門單獨語言,不過在我們的國內,它被列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話為代表的是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州話」(臺灣是以「四縣腔」為代表),但現實中又受到「惠陽話」影響較深。客家話中的一些詞語發音與日語很像。
  • 武林外傳:這部聚集了各地方言的影視劇,你知道其中的幾種方言
    ,在第一遍的看的時候懵懵懂懂,但那些搞笑的場景還是讓人記憶猶新的。小編最喜歡的不是佟掌柜的陝西方言,而是燕小六的天津方言,天津方言帶有一種很容易讓人親近的感覺,有很多網友表示與天津人打交道你完全不用擔心你們會吵架,因為天津話太溫柔了,根本不捨得與他們吵架。從劇中燕小六說話的語調我們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燕小六溫和的氣場,雖然是衙門的捕快,但給人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尤其是那一聲「幹嘛呢」簡直暖到了小編的心裡。
  • 用"上海拼音"敲出阿拉方言 下月起可免費下載
    值得關注的是,這套輸入法還包括新老兩個版本,45歲以上的老上海人和年輕一代的上海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打法」。    還是同樣26個字母的鍵盤,8月1日起下載了上海話輸入法之後,您就可以通過輸入「linfhakqin」打出「拎勿清」、輸入「dhaojiangwhu」打出「淘漿糊」等原汁原味的上海話了。昨天,記者提前下載到該軟體。
  • 你的鄉音,曾經來自哪裡:從方言裡,走出的中國移民史
    今天我們說著的「普通話」方言來的 它的來歷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差一票,粵語就當選了普通話「的民國傳說。 但事實上,今天我們說的普通話並不是通過一次投票就決定的,從民國到新中國,有三次會議最終確定了今天普通話的樣子。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是在 1913 年國民政府開會確立的。
  • 電影《八佰》票房破23億,霸氣張雨綺請姐姐們看八佰
    9月5日,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電影《八佰》截至9月5日18時50分04秒,票房已經破了23億,用時15天9時50分。這樣的成績對於戰爭片來說是為數不高的好成績。很多網友看到後都給八佰了一個很好的評價,有網友表示"無論從何種角度解讀,2020年能夠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義非凡,久違的熱血浪漫"。《八佰》的上映給經歷疫情的中國人民打了一劑強心針。
  • 上海話+英文=夠fashion?小心一秒變「大興」!
    這篇文章以歪果仁的角度說了咱們國內人起名字的事,每一個都說到了點子上!先來看看你有沒有躺槍吧。▽(視頻約3分半,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那麼身在上海又有哪些英語名字是打死不能取的呢?因為英文名碰上阿拉上海話,將會出現令人捧腹大笑的事!Debbie呆B▼
  • 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上海話和哪個方言更接近?嘉興流失一手好牌
    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上海話和哪個方言更接近?嘉興流失一手好牌!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一個母語為太湖片吳語區的人,在聽過上海話、蘇州話、寧波話、嘉興話之後,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出,上海話和嘉興話是最接近的一組……
  • 拋開《八佰》爭議,我們還能回想起蘇州河流過的痛嗎?
    日本老兵曾根一夫在回憶錄提到,1937年,他跟隨名古屋第3師團68聯隊在吳淞口登陸時,第一眼看到先頭部隊已躺滿岸邊,那些屍體眼珠子因為腐爛膨脹,凸出來好幾釐米,爬滿蛆蟲臭氣撲鼻,那種場景不能用人間形容。 很多和他一樣的日本兵,來到上海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仗,而是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