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自創滬語手機輸入法 大部分上海話能譯成白話簡訊

2020-12-11 東方網

  東方網2月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手機上輸入「hagang you sa gang dou」,對應出現滬語「瞎講有啥講頭」,昨天,「80後」軟體設計師吳煒在網上公布了一張用上海話發簡訊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他透露,自行研發的滬語手機輸入法一兩周內將在網上公布,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

  靈感:

  源於滬語電腦輸入法

  「一直很關註上海話的發展,最近幾年特別是小孩子,說上海話的、說得好的越來越少了。」吳煒說,2008年年底,受滬語專家錢乃榮教授推出電腦應用的上海話輸入法啟發,他決定嘗試在手機應用上推廣。身為「80後」的吳煒是個軟體設計師,從業已經五六年了。他告訴記者,一直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用普通話發音來「拼寫」上海話,但拼寫出來的字五花八門,有些還詞不達意,所以才想到設計一個更方便、更易上手的上海話手機輸入法,喚回大家對滬語的信心。為此,2008年至今,吳煒花了3年多時間研發輸入法。

  但要把複雜事情簡單化,並不簡單,例如普通話和上海話發音不同,部分漢字不對應等問題,「不過,目前這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優點:

  智能級,能自動糾錯

  從吳煒公布在微博上的照片,記者看到,只需要按照上海話的發音,就會對應顯示出滬語文字。吳煒輸入「hagang you sa gang dou」,對應出現滬語「瞎講有啥講頭」。吳煒強調,滬語手機輸入法嚴格遵從了上海話發音的標準,以錢乃榮教授的上海話拼音注音方式為基準,但在實用性上作了不少改進,以便適合「新新派」使用,即使滬語不標準,也能在手機上打出上海話。

  「輸入法簡單易操作,相信大部分上海的『80後』、『90後』都能很快上手。」吳煒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智能級滬語輸入法。所謂智能級,就是能自動糾錯。「現在年輕人說的上海話都不太標準,例如網絡這個詞語,有的孩子只會普通話發音方式『wangluo』,而不是上海話的『mangluo』,這個輸入法就能夠自動識別,無論輸入哪一種拼音,都可以顯示對應詞組。」

  吳煒表示,現在滬語輸入法基本開發完畢,他會爭取在未來一至兩周內在網上發布,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首先應用的是安卓系統,隨後才會應用到蘋果系統」。

  試用:

  七八成能譯成滬語白話

  對於平時說慣了上海話的人來說,這著實方便了不少。昨天,先行試用這一輸入法的市民邵先生告訴記者,輸入法安裝非常簡便,只要通過電腦,將軟體安裝入安卓系統的手機即可。「試用起來也非常方便。」他表示,輸入「gaseiwu」,立即就能顯示「嘎三胡」(意為「聊天」),而「hualin zi」也能立即顯示「甩翎子」(意為「婉轉的提醒」),非常有滬語地方特色。

  邵先生說,從試用的感覺來看,滬語詞組顯示非常正規,並非是胡來,大部分上海話發音都能夠表達出來,約有七八成都會自動「翻譯」成滬語白話。但有的要熟悉上海話的發音規則,才能打出來。如「拎勿清」,普通話中沒有英語中「ve」的發音,上海話中卻有,若要輸入「拎勿清」,應該打「linveqin」。

  新聞連結]

  一種方言會講不會寫,沒生命力

  「淘漿糊」的「淘」能不能寫成「搗」?表示「開玩笑」的「打朋」(音譯)怎麼寫?長期以來,上海話只會講,不會寫。2008年8月1日,上海話電腦輸入法正式推出,電腦用戶終於可以用鍵盤敲出原汁原味的上海話,而不必再用普通話來「通假」上海話了。上線一個月,下載量就以萬計。

  對於研發上海話輸入法的初衷,錢乃榮表示,一種方言只有用文字記錄下來,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特別像滬劇、滑稽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的唱詞、劇本如果不能用準確的文字記錄下來,那麼對文化傳承是很不利的。而上海話拼音輸入軟體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套軟體包含1.5萬條上海話詞語、1萬多條上海話與普通話共用的詞語,並把它們與上海話拼音對接。用戶只要輸入拼音,就能得到規範的文字。考慮到上了年紀的上海人和年輕人說滬語的發音差異,該軟體有新派、老派兩個版本,45歲以下的上海人以下載新派版本為宜。

  在弄堂論壇上,記者看到不少網民下載使用後的反饋信息。有人說,這套軟體很好用,上海話拼音一學就會,並編了一個速成口訣:「濁音h短音k,安打oe來埃打e,字改y額為ng,其餘都同普通話。」也有人反映,上海話拼音比較難掌握,他們輸不出準確的拼音。錢教授對此解釋道,這套拼音與普通話拼音很接近,只是在上海話特有的發音中才用了新的符號,「年輕人只要看了軟體中的使用說明,就能學會。」

  「年輕人對上海話輸入法還是很感興趣的。」錢乃榮說,就像國家語委的一位領導所說,不能上網的語言將趨向消亡。如今,市民能輕鬆用上海話發簡訊,打出規範的上海話文字,這對上海方言和文化的傳承是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不讓滬語白字有"機"可乘 首個上海話手機輸入法誕生
    東方網2月13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上周末,開發這一軟體的上海交大碩士王佳梁在微博上發布了消息。他告訴記者,上周看到微博上有一條「滬語手機輸入法即將問世」的消息,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於是也想發布一下自己的發明。
  • 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上線安卓系統 可翻譯普通話
    觸寶手機輸入法中的普通話、上海話「翻譯」功能  晚報記者 俞陶然 報導  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他告訴記者,上周看到微博上有一條 「滬語手機輸入法即將問世」的消息,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於是也想發布一下自己的發明。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表示,最近兩位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年輕人王佳梁和吳煒都找到了他,向他請教。 「我對他們的研發很支持,但這兩款軟體都有個問題,那就是有不少滬語『白字』,我希望他們能及時修改。
  • 滬語手機輸入現"雙版爭鋒" "王版"能將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東方網2月1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滬語手機輸入法開發者吳煒透露,其安卓版的滬語手機輸入法將在本周四對外發布。不過,有市民反映,目前安卓版滬語手機輸入法已經可以下載。難道滬語手機輸入法的設計遭遇了山寨?記者昨天從著名語言學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教授處得到證實,觸寶公司的王佳梁今年1月就發布了滬語手機輸入法,並非山寨。
  • 滬教師自創用上海話學習國際音標法
    日,本報曾報導《上海話大詞典》將在今年8月問世,外國朋友屆時有望用國際音標學習上海話。昨天,上海一位有著十多年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蘇聯飛聯繫本報,稱其自創一套用上海話學習國際音標的新方法,學習者最多只需3個月就能掌握音標。   九成音標能對應上海話  「t是脫帽子的"脫",v是無產階級的"無"……」昨天下午,記者見到蘇聯飛時,他正在用自創的上海話順口溜教一位學員學習國際音標。
  • 臺灣退休教師自創中文輸入法 將率先應用於手機(圖)
    臺灣退休教師自創中文輸入法 將率先應用於手機(圖) 2010年01月10日 10:1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上海話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滬語常用字標準敲定
    上海方言研討會追蹤  「鈍鈍儂」變成白紙黑字  滬語小說能看,也能「聽」  昨晚,首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傳出消息,上海話的拼音方案浮出水面。今後,用滬語的拼音方案,能輕鬆將滬語詞語輸入電腦。  會議還規定了一些常用字書面語的寫法,如:戇兮兮、壞來死、淘漿糊、混腔勢、扎臺型、刮三、小八臘子、膩心八臘、斬衝頭、退招勢……  專家說,制定標準後,就是如何推廣的問題了。
  • 上海話的校園傳承
    &nbsp&nbsp&nbsp&nbsp「篤篤篤,買糖粥」「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跟鬥」……在上海市音樂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都能說上幾段滬語童謠。孩子們做起遊戲,邊玩邊唱,唱的便是滬語童謠。&nbsp&nbsp&nbsp&nbsp上海已連續幾年在幼兒園試點推進上海話教育體驗,鼓勵孩子們開口講上海話。
  • 教師稱用上海話說音標最正宗 創海派學習法
    日前,自從看到《世博雙語指南》用漢語標註發音被批「雷人」的帖子後,本市一位英語老師蘇聯飛再也坐不住了,聯繫本報表示:「其實,用上海話說音標才是最正宗的,48個音標中除了[藜:]和[r]外,都可以用上海話學!」他不僅自創了一套「海派英語學習法」,且最新的海派音標研究成果也即將出版。不過,對於這套另類學習法,有人力挺有人擔憂。
  • 滬語版《新聞坊》今晚首播 新鮮嘗試引市民熱議
    感覺很親切」,許多市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支持,市民朱女士還建議:「才一周一次怎麼夠啊,天天用滬語播報吧!」而部分新上海人則擔心不能完全聽懂,「每天教一句上海話也不錯,因為我還一句也聽不懂」。為了推廣上海話,《新聞坊》全新滬語版除了用滬語播報外,還設有「阿拉嘎三胡」、「閒話上海」、「大家幫儂忙」、「淘點小樂惠」等板塊,每期還有滬語俚語的有獎問答互動活動。
  • 專家呼籲學校寬容滬語防斷層 倡導孩子課間說上海話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如不被保護,上海話將面臨「斷層危機」,為此滬語專家錢乃榮呼籲學校提高寬容度,以防滬語衰亡。 昨天是晨報2012暑期公益滬語興趣班的最後一天。和第一天學員們對上海話「會聽不會說」的狀況相比,5天下來,孩子們的上海話有了長足進步。不過,短短5天只是一個好的開端,要學好上海話,孩子們還需要平時營造語言環境,多說多練。
  • 上海閒話真靈光 傳承滬語好小囡-記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滬語比賽
    經過班級推薦,學校總部和分部分別推薦了35名學生參加了校級滬語比賽,分校還專門邀請了華師大退休曹老師,為孩子們進行打分和點評。參賽的35位同學們各個使出「絕招」,繪聲繪色的上海話讓在場的評委老師們不由眼前一亮。
  • 劇場報滬語潤物細無聲 觀眾點讚誇親切
    沈彥樹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場所響起了熟悉的上海話,這既是對海派文化的堅持,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上海音樂廳有著80多年的歷史,作為上海的文化地標之一,堪稱海派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代表,所以我們決定嘗試一下,用滬語播報劇場提示,目的在於『傳播海派文化,提供親民服務』。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為本地樂迷提供更親切的服務,也可以為外地樂迷打開一扇了解上海文化的窗口。」
  • 學唱滬語童謠 上海幼兒園試點教學「儂」「阿拉」
    施培琦攝  近日,有媒體報導上海市教委在答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中表示,將遴選上海市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在全市推行。這引起不少上海市民廣泛關注。  上海市教委日前正式發布消息稱,上海將在幼兒園開設滬語教學試點,並將開展對幼兒教師的上海話培訓。
  • 調查顯示:多數青少年對滬語持中立或消極態度(圖)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發布一項題為「上海學生滬語使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多數調查對象在情感上更傾向於普通話,對上海話持中立甚至消極態度,上海話的使用狀況不容樂觀。   對此,調研者建議,倡導市民使用上海話要「從娃娃抓起」,比如收看用滬語講睡前故事的少兒節目,在電視節目之間插播一些上海話童謠,在動畫片臺詞中適當輔以具有上海特色的俚語等。
  • 讓小囡開口說方言 滬語有了小學教材
    今年上外附小「幼升小」面試考上海話,讓一些新上海人鬱悶不已。對於滬語教材進入小學課堂,新上海人普遍贊成。「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畢竟將來要在上海發展。」新上海人王媽媽說。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李媽媽說:「家庭通用語言是普通話,孩子對上海話只會聽不會說,學校能教雙手贊成。」但也有家長則認為,說上海話隨時隨地都可以,沒有必要通過教材來學習。
  • 在上海做法官,聽不懂滬語怎麼辦?
    方言是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也是每個城市自己獨特的表達,上海話也是這樣。入鄉隨俗,就是要理解地域文化、學習地方方言。入職半年,我幾乎可以聽得懂上海話日常基本用語,個別如「拾到皮夾子」、「豁翎子」等短語也能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個大概。2019年3月,我入額後調入涉老審判團隊,不再有聽的「語言障礙」,卻又迎來了說的「語言障礙」。
  • 譯趣 | 滬語港語的外來語對比
    對上海話裡的外來語現象,早在沒有去學習翻譯之前,小譯就很感興趣,拉拉雜雜地尋了不少詞的根源,這在翻譯學習時還派上了用處,在翻譯理論課學習到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時,我在研討課上就講到了上海開埠後,英國租界對上海話的深刻影響,舉了一些例子。
  • "上海話發音人"昨進棚錄音 "拗造型、撇情操"載入史冊
    東方網3月30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昨天一早,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一間錄音室裡,上海阿姨奚佩華重新念起了「壓箱底」的滬語童謠,而她的這段上海話也將被正式收錄進上海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記者了解到,和她一起參與此次中心城區有聲數據採錄工作的,還有另外3位通過遴選的「上海話發音人」。
  • "上海味道老靈呃" 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
    若首批四部電視劇試播滬語成功,第二批約10部滬語版電視劇也會投入配音並在明年播出。   關愛滬語好辦法   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是由雷佳音、佟麗婭、郭凱敏、張小磊等主演的《斷奶》,由於此劇表現的就是上海城市的家庭生活,劇中角色紛紛說起地道的上海話,令人感覺此劇更接地氣、更有「上海味道」,劇中那些上海市民也似乎由此變得鮮活起來。
  • 僅6成本地學生會說滬語 多數發音「洋涇浜」
    最近,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在上海市中心、近郊和遠郊三個區分別抽取了21個小學班級、24個初中班級,對全體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當前上海中小學生的日常習慣用語為普通話,滬語則相對處於弱勢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學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會說上海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