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滬語白字有"機"可乘 首個上海話手機輸入法誕生

2020-12-11 東方網

  東方網2月13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上周末,開發這一軟體的上海交大碩士王佳梁在微博上發布了消息。他告訴記者,上周看到微博上有一條「滬語手機輸入法即將問世」的消息,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於是也想發布一下自己的發明。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表示,最近兩位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年輕人——王佳梁和吳煒都找到了他,向他請教。「我對他們的研發很支持,但這兩款軟體都有個問題,那就是有不少滬語『白字』,我希望他們能及時修改。」

  能把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據王佳梁介紹,他帶隊研發的「觸寶手機輸入法」已在安卓上線,供用戶免費下載。上周,他們從微博和媒體上得知,「80後」軟體工程師吳煒正在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消息後,變得更有幹勁了。「這幾天我們團隊都在加班加點,爭取本周在蘋果的iOS系統上推出滬語手機輸入法。」

  這款已經上線的滬語輸入軟體有什麼特色呢?據王佳梁介紹,該軟體支持「混合輸入」,也就是說,用戶不但能用它打出上海話詞語,也能打出人們平時常用的普通話詞語。「我覺得,只有支持混合輸入,上海話手機輸入法才能成為一個有實用性的工具。因為我們在簡訊交流中,畢竟大部分詞語都來自普通話,上海話詞語只能是作為一種『點綴』,讓簡訊變得更有地方特色。」

  在拼音輸入方面,目前,「觸寶」採用的是普通話拼音,而非錢乃榮教授等人發明的上海話拼音。在安卓系統的手機上,記者試驗了一下,輸入「yi-la」,就顯示出「伊拉」(他們),輸入「maogugu」,就顯示出「毛估估」(估計)。

  該輸入軟體還有一個將普通話「翻譯」成上海話的功能。比如,輸入「小孩」,再按一下「翻譯」鍵,就會顯示出「小擰」(正字應為小人);輸入「厲害」,則會顯示「結棍」。「這個功能對新上海人來說蠻有用的,可以讓他們學習滬語。」王佳梁說。

  讓用戶使用上海話「正字」

  記者發現,這款輸入軟體的演示視頻在微博上發布後,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追捧。但也有網友指出,有些上海話詞語並非「正字」,而是「白字」。比如,輸入「zusa」,顯示的是「組撒」,但其實,表示「幹什麼」的上海話詞語應寫成「做啥」。

  「網友的批評很有道理,但在正字、白字問題上,我們也感到挺矛盾的。」王佳梁表示。這是因為,如今很多年輕人喜歡用普通話字詞來「表音」上海話,如「組撒」、「上海寧」、「瞎剛八剛」。其實,這些詞裡有很多白字,但年輕人覺得這樣寫才有意思,如果寫成正字「做啥」、「上海人」、「瞎講八講」,則似乎失去了上海話的味道。

  最近,王佳梁帶著這個問題請教了錢乃榮教授。錢教授建議他們還是採用正字,以《上海話大詞典》中的用字為準,因為這樣才符合語言學規範,有利於上海話的傳承。聽了這個建議後,王佳梁團隊打算更新手機輸入法的字庫,引入一大批上海話正字,但「組撒」之類的白字也暫時保留。當用戶點擊「組撒」後,軟體會提示用戶正字為「做啥」,引導他們選用正字。

  開發軟體要注意用字規範

  錢乃榮教授告訴記者,最近,王佳梁、吳煒兩位開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年輕人都找到了他,向他請教。作為上海話拼音輸入法的發明人,錢教授感到很高興,也很支持他們的研發項目。「但我希望他們在軟體發布上要慎重,注意用字和拼音的規範。如果已經發布了,就要及時修正、更新。」

  錢乃榮說,上周,他在報導滬語手機輸入法的電視新聞上亮相後,接到了不少同行的來電。「電視鏡頭裡,我在和吳煒討論上海話輸入,手機屏幕上赫然寫著『搞七捻三』,其實應該寫成『搞七廿三』。結果同行笑著對我說,這個軟體真是『搞七廿三』。」此外,報紙上報導吳煒研發的軟體,說「輸入拼音,手機上立即顯示出『嘎三胡』、『甩翎子』」,其實這些也是白字,應該寫成「茄山河」、「豁翎子」。「所以在滬語手機輸入法的研發中,選用正字是非常重要的。我歡迎研發者和我繼續討論,把這類軟體做得更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錢乃榮說道。

相關焦點

  • 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上線安卓系統 可翻譯普通話
    觸寶手機輸入法中的普通話、上海話「翻譯」功能  晚報記者 俞陶然 報導  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他告訴記者,上周看到微博上有一條 「滬語手機輸入法即將問世」的消息,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於是也想發布一下自己的發明。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表示,最近兩位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年輕人王佳梁和吳煒都找到了他,向他請教。 「我對他們的研發很支持,但這兩款軟體都有個問題,那就是有不少滬語『白字』,我希望他們能及時修改。
  • "80後"自創滬語手機輸入法 大部分上海話能譯成白話簡訊
    東方網2月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手機上輸入「hagang you sa gang dou」,對應出現滬語「瞎講有啥講頭」,昨天,「80後」軟體設計師吳煒在網上公布了一張用上海話發簡訊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他透露,自行研發的滬語手機輸入法一兩周內將在網上公布,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
  • 滬語手機輸入現"雙版爭鋒" "王版"能將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東方網2月1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滬語手機輸入法開發者吳煒透露,其安卓版的滬語手機輸入法將在本周四對外發布。不過,有市民反映,目前安卓版滬語手機輸入法已經可以下載。難道滬語手機輸入法的設計遭遇了山寨?記者昨天從著名語言學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教授處得到證實,觸寶公司的王佳梁今年1月就發布了滬語手機輸入法,並非山寨。
  • 讓小囡開口說方言 滬語有了小學教材
    多所學校有意開學後採用  對於這本小學滬語教材,寶山區教育局、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盧灣一中心小學昨天均表示,有意向在9月開學時使用這本教材。  虹口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目前有2個上海話學習興趣班。一個是8年級的海派清口班,另一個是6年級的「我也來學上海話」班。之前他們通過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學講上海話,效果不錯。
  • 上海滬語教學 教材共選錄70首民間歌謠
    記者看到,小學版由讀、唱、玩、演、賞五個板塊組成,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滬語八字令《從前有個老伯伯》,優美動聽的滬語童謠《小燈籠》、遊戲小品《丟手絹》等;中學版則由吟誦、歌唱、欣賞三個板塊組成,除經典歌謠外,還選編了上海說唱、快板、獨角戲、RAP中的滬語代表作品等。
  • 上海話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滬語常用字標準敲定
    「淘漿糊、戇兮兮、壞來死」有了統一寫法,原本有音無字的「鈍鈍儂」也變成了白紙黑字。專家表示,「方言文學是種可以直接給人『聽』的文藝」。  「篤一篤」敲定寫法  普通話裡「嘲諷你」,滬語怎麼說,怎麼寫?原來是「鈍鈍儂」;形容水噴出來的滬語則是「水飆出來」;形容「文火慢煮」的滬語書面語是「篤一篤」。
  • 上海話的校園傳承
    &nbsp&nbsp&nbsp&nbsp「篤篤篤,買糖粥」「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跟鬥」……在上海市音樂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都能說上幾段滬語童謠。孩子們做起遊戲,邊玩邊唱,唱的便是滬語童謠。&nbsp&nbsp&nbsp&nbsp上海已連續幾年在幼兒園試點推進上海話教育體驗,鼓勵孩子們開口講上海話。
  • 僅6成本地學生會說滬語 多數發音「洋涇浜」
    據主辦方介紹,小朋友可以自行創作並拍攝上海話的DV視頻作品上傳至專門網頁參賽,知名語言學家錢乃榮等將作為評委,而評委評判的唯一標準就是參賽作品是否具有清晰流暢、標準規範的滬語旁白。這項活動是為了鼓勵上海話走進小朋友的生活。上海少年發音也「洋涇浜」「問嬸嬸呀!我做媒人可像樣?」
  • 方言是一地的自然口語 上海話:怎樣才能不枯萎
    當今標準的老派滬語讀音也是不分「尖」「團」音的。而現在說新派、向新派過渡中的音已佔上海人的大多數,所以,青年順其自然地用新派音,仍是正確的上海話。   解放觀點:看來許多人對方言的認識存在誤區。總以為像普通話那樣,先有唯一的規範和標準,再去往標準靠攏。   錢乃榮:根據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語言是活的,都會隨社會發展而慢慢改變,過一個時期總要動一動。
  • 上海老歌用上海閒話唱起來有多好聽?這5首名曲居然能這麼唱
    文 | 不小可上海老歌,幾代人心裡的明月光。講起來,上海人一直都是歡喜趕時髦的——第一張唱片1891年誕生在美國,很快英美法都到上海來錄賣唱片。1917年上海百代唱片就成立了。到1949年解放前,上海灌錄進唱片的時代曲就有2254首,你想想,歌曲多到什麼樣的程度?
  • 滬語版《新聞坊》今晚首播 新鮮嘗試引市民熱議
    感覺很親切」,許多市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支持,市民朱女士還建議:「才一周一次怎麼夠啊,天天用滬語播報吧!」而部分新上海人則擔心不能完全聽懂,「每天教一句上海話也不錯,因為我還一句也聽不懂」。為了推廣上海話,《新聞坊》全新滬語版除了用滬語播報外,還設有「阿拉嘎三胡」、「閒話上海」、「大家幫儂忙」、「淘點小樂惠」等板塊,每期還有滬語俚語的有獎問答互動活動。
  • 學唱滬語童謠 上海幼兒園試點教學「儂」「阿拉」
    施培琦攝  近日,有媒體報導上海市教委在答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中表示,將遴選上海市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在全市推行。這引起不少上海市民廣泛關注。  上海市教委日前正式發布消息稱,上海將在幼兒園開設滬語教學試點,並將開展對幼兒教師的上海話培訓。
  • 調查顯示:多數青少年對滬語持中立或消極態度(圖)
    王酈玉告訴記者,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上海學生滬語使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滬語保護方案。為此,調研了上海9個區的14所學校,共收回問卷1383份。   調查對象中,高中以上學生298名、初中生964名、小學生以及幼兒園學生121名。結果顯示,普通話作為一語習得的人數佔總人數的46.3%,上海話佔總人數的35.2%,可見一語的習得普通話仍佔主流。
  • 上海閒話真靈光 傳承滬語好小囡-記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滬語比賽
    經過班級推薦,學校總部和分部分別推薦了35名學生參加了校級滬語比賽,分校還專門邀請了華師大退休曹老師,為孩子們進行打分和點評。參賽的35位同學們各個使出「絕招」,繪聲繪色的上海話讓在場的評委老師們不由眼前一亮。
  • 在上海做法官,聽不懂滬語怎麼辦?
    聊天娛樂講不了上海話,難以融入集體生活怎麼辦?入職半年,我幾乎可以聽得懂上海話日常基本用語,個別如「拾到皮夾子」、「豁翎子」等短語也能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個大概。2019年3月,我入額後調入涉老審判團隊,不再有聽的「語言障礙」,卻又迎來了說的「語言障礙」。許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而用普通話表述的法律術語對部分爺爺阿婆來說更是難以理解。
  •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
    上海話在日本被編為教材,吳語和日語有什麼相似之處?:   上次我問路碰到一上海大叔   說「美國」的時候   好像是說「アメリカ」   其實作為方言   很少看到有專門針對滬語的學習教材   大多還是靠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
  • "上海話發音人"昨進棚錄音 "拗造型、撇情操"載入史冊
    今年年底以前,全市12個點的上海話和上海普通話採錄、記音和轉寫工作計劃全部結束。記者另悉,市語委計劃在正在籌建的「上海城市歷史展覽館」中設立展示上海方言內容和方言文化的分館。如果能夠立項,上海有望在全國建成第一個實體性的語言博物館。
  • "上海味道老靈呃" 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
    若首批四部電視劇試播滬語成功,第二批約10部滬語版電視劇也會投入配音並在明年播出。   關愛滬語好辦法   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是由雷佳音、佟麗婭、郭凱敏、張小磊等主演的《斷奶》,由於此劇表現的就是上海城市的家庭生活,劇中角色紛紛說起地道的上海話,令人感覺此劇更接地氣、更有「上海味道」,劇中那些上海市民也似乎由此變得鮮活起來。
  • 上海話,值得好好學一學!
    下班回家,看到社區宣傳欄裡,赫然寫著一條紅底白字的「學習上海話,保護傳承好上海人文風貌特色」的通欄標語。初一望之,覺得好生納悶:難道在上海學上海話還要這般「興師動眾」?轉而一想,有道理哉!這不,現在機關即使開辦公小會,倘你不自覺地「滿口滬語」,在旁人聽來簡直就是「胡言胡語」。不僅如此,當下出生在上海城市裡的孩子,一般也都不會說上海本土的話了。我兒子快10歲了,雖然他從未離開過上海這座城市生活,但他與我這個世居上海的老爸進行生活交流的語言,一直都是普通話;偶爾用一句上海話溝通,簡直就像在唱滑稽戲,不時成為我調侃逗樂他的媒介。
  • 「倒啥垃圾」這位上海爸爸為9歲女兒寫的滬語童謠火了
    垃圾分類滬語童謠 垃圾分類再垃圾倒(滬語版)詞曲:王淵超、王琦樂垃圾到底要哪能倒?垃圾哪能倒?倒垃圾 倒垃圾 倒啥垃圾要拿垃圾分類記在心裡新時尚啥物事最扎臺型垃圾分類再垃圾倒垃圾分類再垃圾倒 倒 倒倒「倒垃圾,倒垃圾,倒啥垃圾,要把垃圾分類放在心裡……」最近,上海的一位奶爸王淵超,為女兒小王王寫了首滬語版的垃圾分類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