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後"自創滬語手機輸入法 大部分上海話能譯成白話簡訊
東方網2月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手機上輸入「hagang you sa gang dou」,對應出現滬語「瞎講有啥講頭」,昨天,「80後」軟體設計師吳煒在網上公布了一張用上海話發簡訊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他透露,自行研發的滬語手機輸入法一兩周內將在網上公布,供市民免費下載使用。
-
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上線安卓系統 可翻譯普通話
觸寶手機輸入法中的普通話、上海話「翻譯」功能 晚報記者 俞陶然 報導 日前,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在安卓系統上線」 能把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據王佳梁介紹,他帶隊研發的「觸寶手機輸入法」已在安卓上線,供用戶免費下載。上周,他們從微博和媒體上得知,「80後」軟體工程師吳煒正在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消息後,變得更有幹勁了。「這幾天我們團隊都在加班加點,爭取本周在蘋果的iOS系統上推出滬語手機輸入法。
-
"上海味道老靈呃" 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
東方網9月6日消息:昨晚,電視劇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那熟悉的鄉音飄蕩在上海城市的千家萬戶,給上海觀眾帶來了一絲久違的親切感,也讓許多來滬闖蕩的新上海人在螢屏前更方便地學起上海話來……今天下午,另一部電視劇滬語版《婆婆來了》也在同一頻道開播。隨後,《保姆》《月嫂》等劇的滬語版也將陸續排播。
-
滬語版《新聞坊》今晚首播 新鮮嘗試引市民熱議
在石庫門客廳內,男女主持人圍坐沙發,一搭一檔「嘎三胡」,直播當日上海社會新聞,頓時讓聽慣了普通話播報的滬上觀眾耳目一新,新鮮的嘗試隨即引發市民熱議。「上海閒話報新聞,靈額!」、「聽到新聞坊用上海話講了。感覺很親切」,許多市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支持,市民朱女士還建議:「才一周一次怎麼夠啊,天天用滬語播報吧!」
-
不讓滬語白字有"機"可乘 首個上海話手機輸入法誕生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表示,最近兩位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年輕人——王佳梁和吳煒都找到了他,向他請教。「我對他們的研發很支持,但這兩款軟體都有個問題,那就是有不少滬語『白字』,我希望他們能及時修改。」 能把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據王佳梁介紹,他帶隊研發的「觸寶手機輸入法」已在安卓上線,供用戶免費下載。
-
上海話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滬語常用字標準敲定
上海方言研討會追蹤 「鈍鈍儂」變成白紙黑字 滬語小說能看,也能「聽」 昨晚,首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傳出消息,上海話的拼音方案浮出水面。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說,這將是上海話語彙數碼化的基礎。今後,用滬語的拼音方案,能輕鬆將滬語詞語輸入電腦。 會議還規定了一些常用字書面語的寫法,如:戇兮兮、壞來死、淘漿糊、混腔勢、扎臺型、刮三、小八臘子、膩心八臘、斬衝頭、退招勢…… 專家說,制定標準後,就是如何推廣的問題了。
-
公交地鐵與飛機"上海話"響起來 普通話、滬語、英語兼容
原標題:公交地鐵與飛機,「上海話」響起來 「上海閒話」在申城公交車廂響起。記者昨天從巴士集團獲悉,隨著各公交企業加快車輛更新和線路調整,滬語報站將和普通話、英語一起基本覆蓋市區公交線路。 自2011年12月5日開始,公交785、11路、松江24路首批試點滬語報站。
-
聲音哈嗲|「燕子姐姐朗讀」滬語版《狐假虎威》周到小夥伴現場錄製...
「燕子姐姐」陳燕華老師在新聞晨報·周到直播間錄製節目70後、80後、90後的這幾代上海人,很多人小時候都是聽著「燕子姐姐」用普通話講故事長大的,那麼,大家有沒有聽過「燕子姐姐」用上海閒話講故事呢?當天,「燕子姐姐」應邀在直播間朗讀了一段滬語版的《狐假虎威》,聲音哈嗲。讓阿拉來看看周到小夥伴錄製的大片。
-
專家呼籲學校寬容滬語防斷層 倡導孩子課間說上海話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如不被保護,上海話將面臨「斷層危機」,為此滬語專家錢乃榮呼籲學校提高寬容度,以防滬語衰亡。 昨天是晨報2012暑期公益滬語興趣班的最後一天。和第一天學員們對上海話「會聽不會說」的狀況相比,5天下來,孩子們的上海話有了長足進步。不過,短短5天只是一個好的開端,要學好上海話,孩子們還需要平時營造語言環境,多說多練。
-
古猗園推上海話語音導覽器 可用微信在線收聽
「親愛的遊客朋友,儂好,歡迎來上海古猗園白相。」繼滬語公交報站、滬語電視節目、滬語手機輸入之後,上海推廣方言又有新嘗試。新鮮 語音導覽器裡飄出「上海閒話」儘管還沒有正式推出滬語服務,不過古猗園內的三十多個語音導覽器上都已經安裝上了滬語音頻。工作人員介紹說,錄製這些滬語的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名牌欄目《談天說地阿富根》的滬語專家葉進和肖玲。上海閒話浸潤著歷史的變遷,如何將文縐縐的普通話解說詞變成老百姓都聽得懂的「上海閒話」,兩位專家也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
本地學生不會說地道上海話 進"滬語社"重修
「收骨頭」「的粒滾圓」「額角頭碰著天花板」……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松江校區的一間教室裡,每周三晚上,都有幾十個同學聚在一起學習上海話。這裡類似英語角,是工程大學生社團「滬語社」定期舉行的活動。記者來此採訪驚奇地發現,社團中的學員,竟然不少是上海籍學生。
-
上海話四川話都能識 語音手機輸入法紅遍網絡
上海話四川話都能識 語音手機輸入法紅遍網絡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易蓉
-
滬語版「好好切飯」來啦!
滬語版「好好切飯」來啦!那麼,在上海生活這麼多年,你聽過哪些「勸飯」語錄呢?一起跟著小編來看一下滬語版的「好好切飯」吧!看著這些話,眼熟嗎?是不是覺得有人在你耳邊說話。生活在一線大都市,我們習慣了糧食的充足,有時常常忘記一粒米、一個饅頭的分量,但我們要知道,糧食並不是唾手可得、理所當然的。講排場、比闊氣、搞攀比不可取,我們要明白節約糧食不是摳,而是一種氣質。
-
【滬語】用上海話讀古詩原來這麼好聽,你也來試試?
【滬語】用上海話讀古詩原來這麼好聽,你也來試試?趕快來看↓↓上海話讀古詩《回鄉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熱心網友朗讀片段&正音示範點擊上方,收聽音頻。
-
上海話告別無字史 最後52個寫不出的字有書面語
在上海話裡,表示「躲藏」意思的「ya」字怎麼寫?表示「剩餘」的「ting」字怎麼寫?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大學第二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語言學家對《上海話大詞典》進行了審定,以往這些「說得出寫不出」的滬語統統有了對應文字,上海話難寫的尷尬歷史宣告結束。
-
《新聞坊》開播十周年 將首推周六滬語版新聞
此外,《新聞坊》還根據各時期特點增設新版塊:迎世博600天行動中,欄目特別推出《城市巡訪》系列報導以及《官員訪談》專欄,為上海世博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十年的不斷摸索和創新,《新聞坊》已成為上海地區觀眾忠誠度最高的電視新聞欄目之一,節目收視率逐年攀升。欄目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十佳新聞欄目"、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優秀欄目、上海媒體優秀品牌欄目,以及上海新聞獎新聞欄目獎等榮譽稱號。
-
學唱滬語童謠 上海幼兒園試點教學「儂」「阿拉」
滬上一幼兒園請專業老師教小朋友上海話。施培琦攝 近日,有媒體報導上海市教委在答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中表示,將遴選上海市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在全市推行。這引起不少上海市民廣泛關注。
-
上海滬語教學 教材共選錄70首民間歌謠
上海奧數網9月20日:「社員挑河泥哎,心裡真歡喜哎……」昨天下午,復旦附中高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同學們一起邊彈邊唱著這樣一首「古老」的上海話歌謠。據悉,本學期開始,一本充滿濃鬱傳統文化氣息的教材《歌謠》被選入了本市中小學拓展課教材,老上海的弄堂歌謠,上海說唱,滬語RAP等,都走進了本市中小學生課堂。
-
在上海做法官,聽不懂滬語怎麼辦?
入職半年,我幾乎可以聽得懂上海話日常基本用語,個別如「拾到皮夾子」、「豁翎子」等短語也能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個大概。2019年3月,我入額後調入涉老審判團隊,不再有聽的「語言障礙」,卻又迎來了說的「語言障礙」。許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而用普通話表述的法律術語對部分爺爺阿婆來說更是難以理解。
-
【滬語】這段上海話繞口令,你知道怎麼讀嗎?
【滬語】這段上海話繞口令,你知道怎麼讀嗎?這段繞口令怎麼讀、為什麼這樣讀,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上海話繞口令《比瓜》東園有隻大西瓜西園有隻大冬瓜等到瓜熟來比瓜勿曉得是東園個西瓜大還是西園個冬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