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地鐵與飛機"上海話"響起來 普通話、滬語、英語兼容

2020-12-14 東方網

原標題:公交地鐵與飛機,「上海話」響起來

  「上海閒話」在申城公交車廂響起。記者昨天從巴士集團獲悉,隨著各公交企業加快車輛更新和線路調整,滬語報站將和普通話、英語一起基本覆蓋市區公交線路。

  自2011年12月5日開始,公交785、11路、松江24路首批試點滬語報站。隨後,49路、69路、118路、980路等七條公交線路陸續試點增加滬語報站。2013年10月,原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發布「關於規範公共(汽)電車報站及電子顯示屏用語」的相關要求;目前,巴士集團所屬市區五家單位營運公交線路共計為511條,其中已經完成滬語報站升級的線路達300餘條。

  根據規範要求,凡是站距超過300米的公交線路,都需要在語音報站系統中增加滬語報站,採用三語報站,語音播報的具體順序為普通話、滬語、英語;而站距在300米以內的公交線路,則採用普通話和滬語雙語報站,原先的英語報站被取消。此外,還將原來的文明提示用語以文字形式顯示在車廂電子屏上。這樣,就能縮短語音報站時間,使得普通話、滬語、英語三語報站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公交車將推廣滬語報站,那麼同為公共運輸工具的地鐵呢? 地鐵運營部門表示,目前16號線有滬語報站。報站的根本目的是為乘客提供標準服務,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特色服務。航空公司方面,早在世博會期間,為了更好宣傳上海城市形象,上海航空曾推出過滬語廣播特色服務,當時廣受旅客歡迎和好評;自上月起,滬語廣播在全新升級後,再次出現在上海航空的部分航班上。

  「多言多語、開放包容」是上海語言生活的鮮明特點。保護、傳承滬語和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而且在學講滬語的過程中,還能了解上海的人文歷史,體味海派文化。《上海市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提到:「進一步提升普通話、規範漢字和漢語拼音普及水平,瞄準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實施『精準提升』」;同時也提到,「加強上海地方語言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絕大多數乘客比較接受滬語報站這種形式,尤其是老年乘客對滬語有感情,聽到滬語報站會覺得更加舒服和親切。年輕人在這方面的感觸雖然少一些,但是也大都表示歡迎。新上海人吳小姐告訴記者,在公交車上聽到滬語報站,特別能感受到「上海的味道」。

相關焦點

  • 本地學生不會說地道上海話 進"滬語社"重修
    「收骨頭」「的粒滾圓」「額角頭碰著天花板」……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松江校區的一間教室裡,每周三晚上,都有幾十個同學聚在一起學習上海話。這裡類似英語角,是工程大學生社團「滬語社」定期舉行的活動。記者來此採訪驚奇地發現,社團中的學員,竟然不少是上海籍學生。
  • 滬語手機輸入現"雙版爭鋒" "王版"能將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東方網2月14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滬語手機輸入法開發者吳煒透露,其安卓版的滬語手機輸入法將在本周四對外發布。不過,有市民反映,目前安卓版滬語手機輸入法已經可以下載。難道滬語手機輸入法的設計遭遇了山寨?記者昨天從著名語言學家、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錢乃榮教授處得到證實,觸寶公司的王佳梁今年1月就發布了滬語手機輸入法,並非山寨。
  • 上海話拼音方案成形 部分滬語常用字標準敲定
    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方案是第一式,以國際音標為基礎的方案是第二式,「這套方案考慮到漢語拼音的普及,兼顧到英語。」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說,這將是上海話語彙數碼化的基礎。今後,用滬語的拼音方案,能輕鬆將滬語詞語輸入電腦。
  • 劇場報滬語潤物細無聲 觀眾點讚誇親切
    「請大家來欣賞演出呃辰光勿要吃么子……」上周五晚,走進上海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觀眾驚喜地發現,開場前的劇場提示鈴聲,在例行的普通話、英語播報基礎上,加入了一段地地道道的「上海閒話」,「第一次在劇場聽到滬語,覺得挺親切的。」
  • 【滬語】用上海話讀古詩原來這麼好聽,你也來試試?
    【滬語】用上海話讀古詩原來這麼好聽,你也來試試?沒關係,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首唐詩的上海話的正確讀法吧!趕快來看↓↓上海話讀古詩《回鄉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上海公交監控護航世博 49路首推「三語」服務
    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本報訊 (通訊員賀昉 記者田玲翠)從上海世博盛會正式開園的那天起,巴士公交49路車廂內交替響起了清脆悅耳的普通話、上海話和英語服務用語,普通話、滬語和英語,聲聲入耳,讓「五一」節日出行的乘客感到耳目一新。不僅外地遊客連聲讚嘆,一些老上海在公交車廂裡聽到滬語服務,也感到特別親切!
  • 首個滬語手機輸入法上線安卓系統 可翻譯普通話
    」  能把普通話「譯」成上海話  據王佳梁介紹,他帶隊研發的「觸寶手機輸入法」已在安卓上線,供用戶免費下載。上周,他們從微博和媒體上得知,「80後」軟體工程師吳煒正在研發滬語手機輸入法的消息後,變得更有幹勁了。「這幾天我們團隊都在加班加點,爭取本周在蘋果的iOS系統上推出滬語手機輸入法。
  • "上海味道老靈呃" 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
    東方網9月6日消息:昨晚,電視劇滬語版《斷奶》在電視劇頻道開播,那熟悉的鄉音飄蕩在上海城市的千家萬戶,給上海觀眾帶來了一絲久違的親切感,也讓許多來滬闖蕩的新上海人在螢屏前更方便地學起上海話來……今天下午,另一部電視劇滬語版《婆婆來了》也在同一頻道開播。隨後,《保姆》《月嫂》等劇的滬語版也將陸續排播。
  • 【滬語】這段上海話繞口令,你知道怎麼讀嗎?
    【滬語】這段上海話繞口令,你知道怎麼讀嗎?沒關係,今天小布要來幫大家正音啦!這段繞口令怎麼讀、為什麼這樣讀,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上海話繞口令《比瓜》東園有隻大西瓜西園有隻大冬瓜等到瓜熟來比瓜勿曉得是東園個西瓜大還是西園個冬瓜大
  • 專家呼籲學校寬容滬語防斷層 倡導孩子課間說上海話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如不被保護,上海話將面臨「斷層危機」,為此滬語專家錢乃榮呼籲學校提高寬容度,以防滬語衰亡。 昨天是晨報2012暑期公益滬語興趣班的最後一天。和第一天學員們對上海話「會聽不會說」的狀況相比,5天下來,孩子們的上海話有了長足進步。不過,短短5天只是一個好的開端,要學好上海話,孩子們還需要平時營造語言環境,多說多練。
  • 滬語版《新聞坊》今晚首播 新鮮嘗試引市民熱議
    在石庫門客廳內,男女主持人圍坐沙發,一搭一檔「嘎三胡」,直播當日上海社會新聞,頓時讓聽慣了普通話播報的滬上觀眾耳目一新,新鮮的嘗試隨即引發市民熱議。「上海閒話報新聞,靈額!」、「聽到新聞坊用上海話講了。感覺很親切」,許多市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支持,市民朱女士還建議:「才一周一次怎麼夠啊,天天用滬語播報吧!」
  • 上海市民普通話好於上海話 15%市民會北方方言
    東方網2月8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市統計局昨天發布的《2013年上海市民語言應用能力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市民的普通話好於上海話,97%的市民表示「會/會一些」普通話,81.4%的市民表示「會/會一些」上海話。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歲市民上海話「聽說」能力均為各年齡段最低。
  • 塑料上海話
    ;一歇歇又上海話夾普通話,聽著竟是三不像,合成下來便是一口塑料上海話了。  聽她這麼一說,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上海人喜歡用花來裝飾家裡,如果是鮮花就稱之為「真花」,若是其他材質的,諸如絹、塑料之類的,則通稱之為「假花」。記得二十幾年前的上海,一般工薪階層採用塑料花為家裡增姿添彩還是蠻普遍的現象,小媽媽用塑料上海話來比喻是再形象不過了。  但若仔細想想,塑料上海話而今就像一件衣裳上的細針密線,不知從何起已經密密麻麻地縫製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了。
  • 學唱滬語童謠 上海幼兒園試點教學「儂」「阿拉」
    滬上一幼兒園請專業老師教小朋友上海話。施培琦攝  近日,有媒體報導上海市教委在答覆市政協委員的提案中表示,將遴選上海市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上海話教學的試點,取得經驗後逐步在全市推行。這引起不少上海市民廣泛關注。
  • "80後"自創滬語手機輸入法 大部分上海話能譯成白話簡訊
    他告訴記者,一直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用普通話發音來「拼寫」上海話,但拼寫出來的字五花八門,有些還詞不達意,所以才想到設計一個更方便、更易上手的上海話手機輸入法,喚回大家對滬語的信心。為此,2008年至今,吳煒花了3年多時間研發輸入法。  但要把複雜事情簡單化,並不簡單,例如普通話和上海話發音不同,部分漢字不對應等問題,「不過,目前這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 新民晚報數字報-「上海話」報站提升親切感
    本報訊 (記者 羅水元)站距超過300米的公交線路,採用「三語報站」的形式(普通話、滬語、英語報站);站距在300米以內的公交線路
  • 上海話廣東話的發展史,竟是這麼來的
    上海滑稽戲前輩姚慕雙、周柏春二位先生有一名作——「廣東上海話」,說的是,舊時上海大公司中的廣東籍員工,在上海生活、工作時學了上海話,但沒學精準,在和上海顧客交談、做買賣時因語言誤解鬧了不少笑話。近代珠江三角洲開發較早,長江三角洲緊隨其後。
  • 調查顯示:多數青少年對滬語持中立或消極態度(圖)
    製圖:馮曉瑜   你在家裡和父母說上海話還是普通話?當別人用上海話問你時,你會用上海話還是普通話來回答?你會看用上海話配音的動畫片嗎?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發布一項題為「上海學生滬語使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多數調查對象在情感上更傾向於普通話,對上海話持中立甚至消極態度,上海話的使用狀況不容樂觀。   對此,調研者建議,倡導市民使用上海話要「從娃娃抓起」,比如收看用滬語講睡前故事的少兒節目,在電視節目之間插播一些上海話童謠,在動畫片臺詞中適當輔以具有上海特色的俚語等。
  • 在上海做法官,聽不懂滬語怎麼辦?
    入職半年,我幾乎可以聽得懂上海話日常基本用語,個別如「拾到皮夾子」、「豁翎子」等短語也能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個大概。2019年3月,我入額後調入涉老審判團隊,不再有聽的「語言障礙」,卻又迎來了說的「語言障礙」。許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而用普通話表述的法律術語對部分爺爺阿婆來說更是難以理解。
  • "雙重語言人"——當今的上海大學生VS上海話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但是當代的上海大學生往往並不時時用自己的方言母語進行交流,更多時候他們用的是普通話,上海話倒反而是到了特殊場合才會使用。「喂,姆媽,今朝我大概要晚點回來,阿拉同學叫我出去白相。我曉得來,會得早點結束的。再會。」回頭,轉眼:「行了,我跟我媽說過了,咱走吧。」上海話和普通話的切換隻在一瞬間,這是上海大學生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