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普通話·英語
方言俗稱地方話。我們這裡也把民族語言包括進入去,雖然民族語言有獨立的語言文字系統。語言是人類為了交流溝通創造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因受地理、社會、歷史,人口遷移,山川阻隔因素形成多樣化。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方,方言的生命力越低。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只此一種, 而方言則是漢語的重要形式, 基本上我國每個不同的區域都會有其獨特的方言形式, 如, 陝西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等。因此,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普通話還是漢語都是作為漢語不同的形態而存在的, 普通話源於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與方言相互依存, 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語言生態環境。
-
「圈圈紅」引發爭議,方言詞進語文試卷要慎重
原來,所謂的「圈圈紅」是陝北方言中的一個詞彙,但是由於北京考生對陝北方言並不熟悉,按照普通話的語法規則選擇了「紅圈圈」,導致答題錯誤。 這裡牽涉到的問題是,按照對中學生的語文教學要求,他們是否應該掌握方言詞?
-
【祈年文潭】「圈圈紅」引發爭議,方言詞進語文試卷要慎重
作者:周俊生今年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中出現了一個填詞選擇題,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原來,所謂的「圈圈紅」是陝北方言中的一個詞彙,但是由於北京考生對陝北方言並不熟悉,按照普通話的語法規則選擇了「紅圈圈」,導致答題錯誤。這裡牽涉到的問題是,按照對中學生的語文教學要求,他們是否應該掌握方言詞?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在我們當地的語言習慣裡,根本就沒有「姥姥」這個詞。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但是問題來了,不知各位發現沒有,似乎在孩子們的世界裡,說方言會惹人恥笑,細細想來似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剛剛走出小城到大城市去,因為不會說普通話面臨的窘境,孩子們在接受小學教育時,被禁止使用本地方言。或是一個在外奮鬥多年小有成就的幼時夥伴,用很認真的口氣告訴你,我已經忘記了方言,只記得普通話怎麼說。似乎不知不覺中普通話開始高人一等?說方言就會顯得很嘍或者是沒禮貌?
-
【歷史】福建方言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在福建省內的多種方言背後,蘊含著多種文化的精粹。一旦方言失傳,以其為載體的各種藝術、技藝也將會隨之消失,其中包括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閩劇、福州評話、莆仙戲、福建南音…… 近年來,年輕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方言越來越少被使用,能說會聽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受眾群體縮小,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也漸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影響力。
-
孩子說普通話 還是方言呢?
你有沒有發現,周圍和孩子說普通話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尤其在一二三線城市,為什麼呢?二,家長想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就儘量和孩子說普通話。[這樣會有兩種結果]一,當地方言不會說,但聽得懂。還是需要聽得懂當地語言,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說方言的人,就像學英語一樣,最少得聽得懂別人罵你的話。二,聽得懂方言,也會說,但習慣用普通話溝通交流。
-
聽說,普通話和方言更配哦~
如今,在城市,講普通話已成常態,方言卻難覓蹤跡;在農村,說方言不足為怪,普通話則少有耳聞。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統計:截止2015年底,我國普通話普及率超過70%,但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和東部的普通話普及率相差20個百分點,大城市普及率超過90%,而許多農村和民族地區只有40%左右。
-
孩子剛學會說話,先教方言還是普通話?
和家人以及家鄉人的交流更流暢 其實在很多偏遠的小城鎮人們一般都是習慣性的說方言,包括學校、超市、醫院等這些公共場所,他們都能夠聽懂普通話,但都是以方言交流為主。所以家長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教普通話,可能會導致孩子聽不懂方言,到時候和家鄉人之間的交流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
上海市民普通話好於上海話 15%市民會北方方言
東方網2月8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市統計局昨天發布的《2013年上海市民語言應用能力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市民的普通話好於上海話,97%的市民表示「會/會一些」普通話,81.4%的市民表示「會/會一些」上海話。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歲市民上海話「聽說」能力均為各年齡段最低。
-
烙上胎記的方言與鼻梁上架著眼鏡的普通話
有一個老同事,執行能力很強,打哪起,不管與同事交流,還是給來辦公室詢問難題的學生講解,都是一口不太標準普通話,讓人覺著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親近感。說實話,作為語文老師,我極不情願這樣,甚至在課堂上我會時不時都在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切換,而且效果挺好。在文言文課文與古典詩詞中,這種切換具有只用普通話講解不能代替的功效。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很多港臺地區的明星的普通話就是這種感覺:比較典型的2個代表:1、「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蔡少芬的普通話」2、「大嘎好,我系渣渣輝,探挽懶月,介四裡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擠需體驗三番鍾,裡造會幹我一樣,愛象節款遊戲
-
國家語委:執行公務等該說普通話場合須說普通話
與會記者認真記錄 中國網 李哲攝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下午3時,教育部舉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推廣通用普通話是國策,是國家利益、國家意志。但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並不是要消滅方言,而且在該說普通話的場合必須說普通話。王登封表示,隨著普通話進一步普及,隨著交通通訊的發達,很多方言使用的人越來越少,這在國際上都是有先例的。
-
當普通話逐漸成為主流,你還會讓孩子學方言嗎?
他們甚至還會擔心「學習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口音」、「同時處於方言和普通話兩種語言環境中,會不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等等。此前,這個話題在微博上也曾引起廣泛討論。網友們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門。新浪育兒曾發表過一篇題為《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的文章,認為寶寶學說話時應嚴格避免接觸方言,否則不僅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混淆語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
-
國內普通話第一縣,當地人講的「方言」,就是普通話發音的標準!
在上高中之前我印象中只有三種語言,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普通話,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當地的土話。但我到了縣城上高中後才發現,有好多人講的話都和我們不一樣,而且差異也非常大,要不就是語速非常快,要不就給人一種含糊不清的感覺,總而言之就是聽不懂!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呢?據了解這個地方的「方言」,只要是會漢語普通話的人就能夠聽懂。
-
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座城市,出門很少講普通話,日常全靠方言交流
普通話現在已經普及全國了,人們的日常交流間也幾乎全部用普通話交流,而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更多的也是側重對孩子普通話的教育。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能夠流利地講標準的普通話的人比比皆是,而很少看到有人在講方言。不過雖然現在盛行普通話,也不代表方言文化就會從此消散,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大城市,出門不愛講普通話,日常交流全說方言。第一座城市就是廣州,廣州的強勁實力和飛速發展的經濟,使這裡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想在廣州打拼的人。但由於各省份城市的人都在廣州聚集,為了方便彼此間的交流,所以大家都用普通話交流,不過廣州的本地人之間,說得最多的還是粵語。
-
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小學生: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淑的寶和新朋友玩了一會,聽到他倆對話,我這才意識到自己聽不清男孩說話的原因:男孩咬字、吐字不清晰,同時普通話中夾雜著濃重的方言。01父母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少年語言競技節目《超能說學院》有一期辯題:【爸媽在家該說普通話還是方言?】反方觀點:方言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承載著家的溫度,我們要尊重差異,傳承、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正方觀點: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掌握普通話可以減少交際成本,讓人迅速融入新環境。聽完小學生的辯論,發現:普通話要學,但是方言也不能丟。
-
普通話手抄報:如何推廣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是現代漢民族各方言區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國各民族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即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教學的學校開設的漢語課程應當教授普通話,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漢語的場合要使用普通話。 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的關係,堅持社會語言生活主體化和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並在正式場合和公共交際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
-
方言+普通話「雙語環境」就在身邊,你卻忽略
方言更是拉近了他們「父女」倆的關係。現在很多家庭跟寶寶說話都用普通話,一種原因是兩口子地域不同,各說各的方言交流起來困難,所以一直使用普通話。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另一種原因,覺得方言土,怕孩子以後跟別人交流起來困難,也怕孩子的語言環境混雜,以後寶寶說話口音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