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之四十六:孔子讚揚子夏從繪畫聯想比喻仁和禮的關係

2020-12-11 傳統文化新視界

《八佾》(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陽郡溫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門七十二賢」和「孔門十哲」之一,尊稱卜子。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求學於孔子,以「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岀自《詩衛風碩人》,「倩」,笑容美好漂亮。「盼」,眼睛黑白分明,明亮有神。美妙的笑臉多麼漂亮啊,美麗的眼睛多麼明亮有神啊。

「素以為絢兮」,「素」,樸素,潔淨。「絢」,美麗的圖案,這裡是動詞。在潔淨的質料上描繪美麗的圖案。

「何謂也?」「謂」,稱謂,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

「繪事後素」,「繪」,繪畫。「素」,潔淨的質料。繪畫的事在潔淨的質料後面,意思是先有潔淨的質料,然後繪畫。

「禮後乎?」「禮」,禮儀。禮儀是排在後面的嗎?意思是先有仁德的內心,然才有禮儀。

「起予者商也!」「起」,發揮,闡述。「商」,子夏名商。發揮我的思想言論的是子夏啊!

「始可與言《詩》已矣。」「始」,開始。「言」,說,討論。「已矣」,感嘆詞,了啊。開始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啊。

子夏向孔子請教《詩》,認為容貌美好、眼睛有神的美女,穿著樸素也很漂亮。孔子回答說,先有潔淨的質料然後才有描繪裝飾。子夏進而論述先有仁德的內心然後才有禮儀表現。孔子認為子夏從論詩聯想到繪畫感悟到講禮做人,可以闡述孔子的思想言論。這裡是論述孔子「仁」和「禮」的關係,有了內心的仁德然後才有外表的禮儀。

如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禮(下)
    這段話仍是講仁禮關係的,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內心達到仁的標準,那麼外在的禮樂都雖有約束但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表明要求遵守禮樂制度的同時,孔子更注重人們內心對仁的準求,希望人們可以達到「內仁外禮」的標準。(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段話大意是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本義,孔子說:「這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呀!
  • 論語筆記46:先後與比喻
    《論語·八佾第三》圖片來自 https://pixabay.com 子夏問老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啥意思呢?有些難解,子夏就發問了。孔子回答,畫畫這個事情,先有素底,再施以五色做作畫。這就得回到古代去,才能明白,他們作畫有生絹,簡單說就是白布,這個質量不夠白的話,作畫是有難處的。同樣的,美女風採,是先有天生麗質,然後化妝,就更賞心悅目。
  • 文人士大夫只是偶爾順便提及繪畫,且多是比喻,其意並不在論畫
    畫績即繪畫。四方和天地分別以不同顏色表示,畫土地以黃色和方形表示,畫天則隨時節而變化顏色,以圓弧線表現火,以璋的犬齒輪表示山,以龍表示水。將不同的時節和不同的顏色相互協調搭配,這才叫做有技巧。「畫紀之事,後素功。」早見於孔子的《論語》:「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論語》中的禮(上)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而且,以皇鄭二人當時繪畫是此手法,或夫子時並非如此作畫亦不可知,且作畫如此,而化妝打扮之法又豈可相同?我引下面一段論來論證二法不同。全祖望《經史問答》:問「《禮器》『甘受和,白受採』,是一說。《考工》『繪畫之事後素功』,又一說。古注於論語『繪事後素』引考工,不引禮器。其解考工亦引論語。至楊龜山解論語, 始引禮器,而朱子合而引之,近人多非之,未知作何折衷?」
  • 孔子《論語節選》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殆。子曰:「辭達而已矣。」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 《論語》中的子夏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朱熹《論語集注》:「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蓋子夏謹信勤篤,學術根柢比較紮實深厚,自成學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可見當時確有影響。《論語》中有關子夏的言行記載比較多,有20章。
  • 儒家繪畫思想"繪事後素"的爭訟紛紜
    這是《論語·八佾》裡一段著名的對白,提出了「繪事後素」這一儒家最重要的繪畫思想,後世卻爭訟紛紜,莫衷一是。原因有三:  一、這是孔子說的。孔子是聖人,大家對聖人之言難免過度詮釋。  二、這是個譬喻。孔子用這個譬喻來啟發子夏,想加深他對《詩》的理解。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那會不會自己不想要的,別人卻想要呢?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若這些不明白,只說孔子認為人不可無信,但為何人不可以無信,不懂孔子這番譬喻,究竟沒有懂得孔子真義所在。好在此等,在舊注中都已交代明白,如讀朱《注》嫌其簡略,便應讀古注和清儒注。務求對此項名物知道清楚了,本章涵義也就清楚。萬不宜先橫一意見,說這些是考據名物,不值得注意。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這兩章,孔子論及禘禮,那是有關制度方面的事。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八章
    這是古人成畫的方法,古注中有兩種解讀,其一,繪畫時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其二,古人畫畫,先畫五彩顏色,然後用粉白線條加以勾勒。古人通常用這樣的技法把畫畫在什麼上,我們現在沒有有力的證據,但是,絕對不是像現代一樣畫在紙上,因為紙張的發明是後世的事情。③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論語2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正的美麗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美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倩,含笑的樣子。盼,眼珠黑白分明。素,粉色的底質。絢,彩色,畫之塗飾。這是說人有「倩」和「盼」的美麗本質,繼而又加以華麗的裝飾,這就如同素(粉)色的底畫塗上彩色。子夏懷疑詩句意思反而把素色認為是裝飾,因而請問孔子。繪事,繪畫之事,後素,後於素。
  • 情景式默寫——《論語》十二章
    7.孔子提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還有過類似的表述,這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夏曰巧笑章」
    【原文】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翻譯】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詩說『素』是美,這是為什麼?」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 儒學仁與禮,孔子稱管仲是真正的仁者,那什麼是禮呢?
    能得到孔子「仁」的評價的,其中之一是管仲。子路和孔子談論管仲時說:「齊桓公殺死了公子糾,輔佐公子糾的召忽因為公子糾死去而自殺了,管仲同樣輔佐公子糾,但他卻沒自殺。管仲這樣做,有些不仁吧。」孔子說:「齊桓公能夠不用武力,而大會天下諸侯,全憑管仲之力啊。這就是他的仁啊。」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問孔子的?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