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2020-12-1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譬如事物之本,基礎,素地,質。

「何謂也」。子夏讀《詩》,至此三句,不達其旨,故問夫子何謂也。

「繪事後素」,繪後於素,素為先者。朱子集註:「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採,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皇疏:如畫者先雖布眾採蔭映,然後必用白色以分間之,則畫文分明,故曰繪事後素。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皇侃、鄭玄說如畫畫,先布眾色,以素分布其間,這是素用在後面,這或不對,哪有以質蓋文的呢?或還是以文飾質為好,而素為質,是倩盼美質,而禮方為文絢也,以禮飾倩盼之容,更合裝扮道理。而且,以皇鄭二人當時繪畫是此手法,或夫子時並非如此作畫亦不可知,且作畫如此,而化妝打扮之法又豈可相同?我引下面一段論來論證二法不同。

全祖望《經史問答》:問「《禮器》『甘受和,白受採』,是一說。《考工》『繪畫之事後素功』,又一說。古注於論語『繪事後素』引考工,不引禮器。其解考工亦引論語。至楊龜山解論語, 始引禮器,而朱子合而引之,近人多非之,未知作何折衷?」曰:「論語之說正與禮器相合。蓋論語之素乃素地,非素功也,謂其有質而後可文也。何以知之?即孔子藉以解詩而知之。夫巧笑美目,是素地也。有此而後可加粉黛簪珥衣裳之飾,是猶之繪事也,所謂絢也,故曰繪事後於素也。而因之以悟禮,則忠信其素地也,節文度數之飾,是猶之繪事也,所謂絢也。

若考工所云,則素功非素地也,謂繪事五採,而素功乃其中之一,蓋施粉之採也。粉易於汙,故必俟諸採既施而加之,是之謂後。然則與論語絕不相蒙。夫巧笑美目,豈亦粉黛諸飾中之一乎?抑亦巧笑美目出於人工乎?且巧笑美目反出於粉黛諸飾之後乎?此其說必不可通者也。龜山知其非,故別引禮器以釋之。朱子既是龜山之說,而仍兼引考工之文,則誤矣。

此論妙極,直抒我胸臆,太痛快。這是我引用最長的論。然,境界還可往上走,此論以忠信為素地,我認為未見全部,當以德為素地。為禮者,是德與絢一體而發,無德之禮,於一根木頭有何差異呢?本貌當好,本德當好,加之以禮,如加以絢,則可觀;本德不好,不可觀。此並不以貌取人,純粹從文學與審美角度而論,以美女子的原色與粉黛比喻德與禮也很妥帖。「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夫子說德與色也非此一處啊。

論語集釋:朱子既是龜山之說,又兼引考工,以為即禮器之解,無怪乎攻朱者之未能釋然也。我在這裡,也攻朱子一次吧:朱子也玩和稀泥,在兩論之間老取其中,中庸之道未是如此,取巧而已,而作含糊其辭。

對繪事後素,李炳南先生也說得極好:孔子以比喻答覆子夏。繪事,是繪畫之事。素,是繒或絹之類的絲織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來繪畫,如後世畫家所用的畫紙。全祖望經史問答,據楊龜山所引禮記禮器篇「白受採」之文,將素解釋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採色。繪畫必須先鋪一塊白繒或白絹,是為素地,然後始能在此素地上施採繪畫。所以繪事後素,就是繪畫之事後於素。這句話既是比喻,則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輔美目,這是美的素質。繪事比喻笑倩盼動,這是美的姿態。先有美質,而後有美姿,故說繪畫之事在素地之後。

「禮後乎」,是指禮之後?後於禮?禮於後?古文有很多這種表達,正反難辨,似是而非。就如前面「後素」,是後於素?素之後?也是難辨。這或者正是中國文化韻味,有嚼頭。

「禮後乎」,禮在後,不是指在禮之後。禮在什麼後面?禮器云:「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又云:「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我作註:所謂禮其本,蓋指觀之本,非仁義之本。仁義作觀則以禮。禮內發而見在外,諸物在外,禮為諸物之先之本。)又云:「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朱子集註: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孔安國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孔安國所說,亦與鄭玄所理解是相同的。我所理解,則相反,非以素喻禮,而是以繪喻禮,繪在素之後,禮在仁德之後。德為素,禮為文為五採為絢,可觀也。德先禮後,詩言本末輕重裡外,詩有所指而子夏則知禮,是知詩之義。

德之風度,內質溢於外,見於禮。如此為內外一致,做事可從心所欲。

朱子集註:起,猶發也。起予,言能起發我之志意。謝氏曰:「子貢因論學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故皆可與言詩。」楊氏曰:「『甘受和,白受採,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其質,禮不虛行』。此『繪事後素』之說也。孔子曰『繪事後素』,而子夏曰『禮後乎』,可謂能繼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若夫玩心於章句之末,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所謂起予,則亦相長之義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夫子說這話時,以夫子死來算,子夏年齡至多是28歲。夫子也與子貢說過這話。以子夏如此年輕而可與言詩,則可見其為何可以列文學科了。但為何夫子又沒加以說「告諸往而知來者」?皇疏引沈居士云:孔子始雲「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未見貧者所以能樂道,富者所以能好禮之由。子貢答曰:切磋琢磨,所以得好禮也。則是非但解孔子旨,亦是更廣引理以答也, 故曰「告諸往而知來者」也。孔子曰「繪事後素」,本政是以素喻禮。子夏答雲「禮後乎」,但是解夫子語耳,理無所廣,故云起予,而不雲知來也。這個解也很好,但又讓我看見「以素喻禮」了,老是這個問題,是老毛病了。

懂詩當如是。生活見詩,詩見生活;生活如詩,詩如生活。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篇》3.8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注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衛風·碩人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qiú)蠐(qí),齒如瓠(hù)犀(x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問:『有酒窩的臉笑起來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動人呀,用絢麗彩色點綴白底』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畫是在有白板之後。子夏問:禮也是放在後面吧?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教你如何欣賞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全文如下: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
  • 美術研究|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論語·八佾》有這樣一節: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我們先來看看現在較為流行的釋法:夏傳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篇今譯》中的譯文是:子夏問到:「有酒窩的臉頰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流轉得媚啊,潔白的絲綢上面著彩紋啊,(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先有白底子然後畫畫」。子夏說:「是不是禮在仁義之後呢?」
  • 論語2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正的美麗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美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倩,含笑的樣子。盼,眼珠黑白分明。素,粉色的底質。絢,彩色,畫之塗飾。這是說人有「倩」和「盼」的美麗本質,繼而又加以華麗的裝飾,這就如同素(粉)色的底畫塗上彩色。
  • 換個角度讀《論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譯文子夏問道::「《詩經.衛風.碩人》篇中說「輕盈的笑臉帶著酒窩,笑得多美呀。美麗的大眼晴黑白分明露著嫵媚。潔白的質地上畫著美麗的花紋。」這幾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 「繪畫先有白底,後用色彩繪畫。」子夏說::「那麼禮是在仁德之後才產生的吧?」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夏曰巧笑章」
    【原文】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翻譯】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詩說『素』是美,這是為什麼?」
  • 《論語》導讀之四十六:孔子讚揚子夏從繪畫聯想比喻仁和禮的關係
    《八佾》(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陽郡溫邑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岀自《詩衛風碩人》,「倩」,笑容美好漂亮。「盼」,眼睛黑白分明,明亮有神。美妙的笑臉多麼漂亮啊,美麗的眼睛多麼明亮有神啊。「素以為絢兮」,「素」,樸素,潔淨。「絢」,美麗的圖案,這裡是動詞。在潔淨的質料上描繪美麗的圖案。「何謂也?」「謂」,稱謂,意義。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幾句詩句出自《詩.衛風.碩人》,其中巧笑盼兮,美目盼兮這個成語就是描寫女子巧笑的兩靨多好看,水靈的雙睛分外嬌,而這個成語就是我對小巧巧的最終評價。
  • 繪事後素 | 教育張說
    它就是「繪事後素」!不用說懂得它的價值了,恐怕不少人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都搞不太明白,因為它實在太文言,文字背景太簡單,人物之間的對話跳躍性太強,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它出現在《論語·八佾》子夏與孔子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裡。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繪事後素。」子夏又問:「禮後乎?」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寫的是哪個美女
    巧笑倩兮,我很期待。《詩序》:「碩人,閔莊姜也。」《左傳·魯隱公三年》:Wei莊公嫁給了齊東宮de-Chen的妹妹,說莊姜。沒有孩子的美麗,魏福《碩人》。《碩人》書寫了莊姜結婚的盛典,從一開始就描繪了莊姜的美麗形象,她美麗、優雅、優雅。在古代,男女皆高如美,美人也叫朔仁。
  • 素以為絢
    「素以為絢」的展名其實就已說明了。  「素以為絢」,出自《論語》: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  孔子以「繪事後素」回答子夏的提問,說繪畫先要有素白的底,然後才能在上面施以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