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全文如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詩·衛風·碩人》為齊侯女莊姜嫁到衛國作衛莊公夫人,婚禮上,喜氣紅火的衛國民眾盡情歌唱她無比美麗,俏妙動人。歌聲富麗,生動感人,新娘新郎身份高貴,估計後來民間婚禮都流行演唱,藉以表達客人慶賀之情。當子夏聽到歌唱新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時,心旌搖動,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問身旁老師"何謂也"這幾句詩歌明白如話,不難懂,他是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美感,脫口而出"何謂也"?子夏從新娘心情喜悅,絢麗如花的角度提問,"素以為絢"重在"絢",絢麗該如何欣賞子夏問後,原以為老師必有同感,自會讚許。但主張文質彬彬的孔子看他忘乎所以,重"絢"輕"素",偏於節慶形式外表,不給予支持。輕巧地用"繪事後素"作答,不溫不火,暗含平素本質的重要性,而採色表現僅僅居第二位功勞。針對性很強,恰到好處。
現在讀起來這首詩,很難解讀文本的所有信息,就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有所疑問。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讚。就倫理學說,這裡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內心情操。禮後於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於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彩的圖案。
"繪事後素"的主旨:禮為素,重在禮。僅就主旨而論,漢唐宋元明清二千多位注釋家看法相同。無論他們怎樣誤識絢素繪事,總要拉扯到禮為素、重在禮上來,這是對的。子夏問,孔子答,兩個來回,第一次是鋪陳,第二次見精神,精神重在禮。孔子經常提醒弟子們重禮。《論語》篇中,《雍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罕》有弟子說"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顏淵》重見"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還進一步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類似的言論很多,可見子夏臨場覺悟不偶然,仍是孔子平日教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