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所謂長鏡頭就是一次性拍成沒有中斷的連續攝影,這在現代用手機和相機其實人人可拍,只是要在這個長鏡頭裡融入故事和理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故事片裡的場景調度和拍攝手段都是需要相當技巧的。《路邊野餐》的原生拍攝的長鏡頭可謂創了長度紀錄,這些用數位相機拍攝的鏡頭看似粗陋,卻是全篇的核心表達所在,那就是那個人生夢想的全部,因為是夢境,模糊點有什麼關係呢!
那個長大的衛衛,美女洋洋,長相酷似陳昇妻子的洗頭女,那首叫《小茉莉》的老歌,那來來去去的曲折,時間倒流又流回,正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和獨特魅力所在。非哥雖然沒去過凱裡和鐵嶺,但也是著實走過不少地方的人,在某些地方,確實有那種時光倒流的感覺,突然像回到了過去的某一年或者某一天,而憑非哥超人的記憶,在過去也有活在未來的某一天而且後來真實發生過的神奇經歷,這種經歷無法解釋。
在與網友聊到此事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說哥是騙子,一個既不能騙財也不能騙色的東西哥我是何苦呢,所以哥後來就閉口不談這些經歷,哥看那些不信的人就是呵呵。就像佛學大師向一個請教某帥哥不愛我我怎麼辦的美女呵呵一樣。不過哥看完這部電影就有了那種找到了組織的感覺,原來也有人與我有相同的感覺,所以開始喜歡這部90後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時長是110分鐘,哥全部看完花了4個小時。
有些片段看了不止一遍,就像當初看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和諾蘭的《盜夢空間》一樣。與夢和時間有關的電影都是很神奇的電影,都值得反覆回味,就像那些看不懂的詩歌和聽不懂的音樂一樣,因為那是別人的一種感受。一個能用心傾聽別人的人是值得尊重的。非哥一個同學就出版過一個詩集叫《傾聽南方》,傾聽是如此的重要,神佛們傾聽了世界,才會有《金剛經》和眾多的經卷,與一言不合就喊打喊殺的火爆相比,文藝青年那複雜而平靜的詩意表達。
也許才是真正能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電影的背景是中國鄉村,主角也是村裡人。可如果說是拍給村裡人看的話,那麼它的敘事就太複雜,而情感太細膩,更不用說那些佶屈聱牙的詩。電影並沒有研究村裡人想看什麼愛看什麼。反過來考慮,這片子裡的技巧,應該只有文青才理解。情感的真摯、含蓄和卑微的釋放,對應的客群也應該至少是具備一定教育程度的中產階級。可如果受眾是這些人,為什麼要把背景和主角定位在村裡呢?
所以這裡面有一種錯位。就好像北大博士街邊賣包子,電動牙刷刷馬桶。我不是說這不好,小眾電影,怎麼嘗試都行。你就算拍一個只有自己看得懂的電影,只要能幹成,也是你的本事。畢竟昨晚在女生宿舍樓下彈吉他,被樓上潑洗腳水的那位老弟,你雖然沒有爭取到預想的受眾,但是門房裡的評委老大媽不是被你的勇氣打動,給你披了一件軍大衣嗎?某種程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資本逐利的體系所裹挾著前行。希望更多的投資能向原創和小眾內容傾斜,不要在乎一時的收益,寬容點吧。
一句話總結:這是一部用嘗新技法拍攝的,講述兩件平凡人人生羈絆小事的有詩人氣質的非商業電影。昨天看的驚天大逆轉可以用「用力過猛」形容。今天的野餐正相反,可以說是「根本不屑於用力」。影片前面看得想睡覺,後面半部影片的長鏡頭很喜歡,就像一次碰到幾件趣事的黔南周窮遊。缺點是感覺導演根本不關心大多數觀眾的觀影能力,不看影評總感覺有點不確定,當然那麼小的投資可能也非導演的本意,期待畢贛導演的下一部作品。窮到用照相機拍電影還能上映,我也是醉了。再故事和立意一般般,如果百鳥朝鳳也能像這麼不商業,用方言,無明星,少笑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