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電影,我喜歡想一些有的沒的,對電影主題本身的關注很少,影片在講什麼與我得到了什麼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還有就是說與不說都是一件相當自由的事兒,說了也不見得說得好,我覺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才好。
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
同是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路邊野餐》玩虛的太多了,而《三峽好人》則是採用平實地講述一段故事的手法,即使小學生也能看明白《三峽好人》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之下《三峽好人》並不缺少虛的部分,非要比較這兩部電影其實也沒有多少意思,只是我的一種感受罷了,誰讓自己想到了《三峽好人》了呢?
在我看來,《三峽好人》完爆《路邊野餐》,因為我的水平太低看電影也不夠專心,不喜歡虛的太多的東西,即使它很美很有意境。這是一種很惡俗的說法,事實上兩部電影都有令我震撼的橋段。有意思的是,《三峽好人》到現在依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男孩唱的兩首歌,《兩隻蝴蝶》與《老鼠愛大米》,聲嘶力竭,情感豐沛,百分百投入,最重要的是特應電影劇情的景。
畢贛的兩部電影算是都看過了一遍,《地球最後的夜晚》與《路邊野餐》都運用了長鏡頭,長鏡頭與畢贛仿佛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提及人必提長鏡頭,很顯然這種效果被誇張了。
對長鏡頭的看法可以有很多,說它是炫技,說它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說它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諸此等等,怎麼說都沒錯。
回歸到電影本身,對長鏡頭的討論還是應該回歸表現力,賣點與噱頭幾乎沒有考慮的必要,至少對我來說沒有絲毫吸引力,運用長鏡頭的電影並不多,能將長鏡頭運用得很好的電影肯定就更少了,明顯可以看到,《地球最後的夜晚》中長鏡頭的運用比《路邊野餐》要好很多,最起碼看不到明顯的瑕疵,所以說成本與成熟很重要。
對長鏡頭的定義,我覺得最起碼的要求是觀者的大部分能夠意識到這個鏡頭是長鏡頭,不管是自己發現還是別人提醒,還好畢贛的兩部電影有著明顯的痕跡與提示,長鏡頭的時長也長得足夠讓人意識到,這樣一直拍下去在我看來真的是一件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