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有什麼看法?——評《路邊野餐》

2020-12-20 ICoinTime分析

討論電影,我喜歡想一些有的沒的,對電影主題本身的關注很少,影片在講什麼與我得到了什麼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還有就是說與不說都是一件相當自由的事兒,說了也不見得說得好,我覺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才好。

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

同是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路邊野餐》玩虛的太多了,而《三峽好人》則是採用平實地講述一段故事的手法,即使小學生也能看明白《三峽好人》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之下《三峽好人》並不缺少虛的部分,非要比較這兩部電影其實也沒有多少意思,只是我的一種感受罷了,誰讓自己想到了《三峽好人》了呢?

在我看來,《三峽好人》完爆《路邊野餐》,因為我的水平太低看電影也不夠專心,不喜歡虛的太多的東西,即使它很美很有意境。這是一種很惡俗的說法,事實上兩部電影都有令我震撼的橋段。有意思的是,《三峽好人》到現在依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男孩唱的兩首歌,《兩隻蝴蝶》與《老鼠愛大米》,聲嘶力竭,情感豐沛,百分百投入,最重要的是特應電影劇情的景。

畢贛的兩部電影算是都看過了一遍,《地球最後的夜晚》與《路邊野餐》都運用了長鏡頭,長鏡頭與畢贛仿佛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提及人必提長鏡頭,很顯然這種效果被誇張了。

對長鏡頭的看法可以有很多,說它是炫技,說它是導演功力的一種體現,說它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諸此等等,怎麼說都沒錯。

回歸到電影本身,對長鏡頭的討論還是應該回歸表現力,賣點與噱頭幾乎沒有考慮的必要,至少對我來說沒有絲毫吸引力,運用長鏡頭的電影並不多,能將長鏡頭運用得很好的電影肯定就更少了,明顯可以看到,《地球最後的夜晚》中長鏡頭的運用比《路邊野餐》要好很多,最起碼看不到明顯的瑕疵,所以說成本與成熟很重要。

對長鏡頭的定義,我覺得最起碼的要求是觀者的大部分能夠意識到這個鏡頭是長鏡頭,不管是自己發現還是別人提醒,還好畢贛的兩部電影有著明顯的痕跡與提示,長鏡頭的時長也長得足夠讓人意識到,這樣一直拍下去在我看來真的是一件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作者實驗:長鏡頭下的非現實時空再現
    自電影誕生以來,它就離不開背後的現實主義神話,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奧森·威爾斯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更在前人基礎上發揮了某種長鏡頭美學,巴贊用場面調度一詞用以區別先前的蒙太奇方法。這種長鏡頭理念認為,電影應該發揮「寫實」功能,輔之以深景深構圖方法,將銀幕畫面最大化飽和,背後的意識形態理念也可見一斑:相比於蒙太奇的讓你看什麼,場面調度無疑是電影的「民主化」。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我向來不想去評判影片所要表達什麼,也不想去分析影片的情感、觀點、態度。這些個人化的思想還是要靠個人的感悟來實現。我只想說《路邊野餐》電影裡令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1演職員表由一口地道的貴州土話念出來。
  • 《路邊野餐》今日公映 四大看點一一揭曉
    《路邊野餐》此前亮相上海電影節、在全國多個城市路演、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小範圍的放映收穫好評如潮。在豆瓣、微博,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價。一部藝術電影,它吸引人心之處究竟在哪?    看點一:1989年的導演卻技驚四座    在《路邊野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畢贛,畢竟,《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導演長片。
  • 影片《路邊野餐》,講述了平凡人的人生有詩人氣質的非商業電影
    《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所謂長鏡頭就是一次性拍成沒有中斷的連續攝影,這在現代用手機和相機其實人人可拍,只是要在這個長鏡頭裡融入故事和理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故事片裡的場景調度和拍攝手段都是需要相當技巧的。《路邊野餐》的原生拍攝的長鏡頭可謂創了長度紀錄,這些用數位相機拍攝的鏡頭看似粗陋,卻是全篇的核心表達所在,那就是那個人生夢想的全部,因為是夢境,模糊點有什麼關係呢!那個長大的衛衛,美女洋洋,長相酷似陳昇妻子的洗頭女,那首叫《小茉莉》的老歌,那來來去去的曲折,時間倒流又流回,正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和獨特魅力所在。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國內詩意電影遠看有《小城之春》、《城南舊事》,近處有《長江圖》、《路邊野餐》,都是通過文學在電影中「詩情畫意」,含蓄的表達,由觀眾自由聯想銀幕之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世界,自由解讀是觀眾的特權,引起瘋狂拆解猜測也是詩意電影自帶而來的氣質。張藝謀也是代表導演之一,文學作品基底不但給他富有隱喻的畫面裡增添了更多思考的內涵,也為銀幕之外的世界延伸出了一些文學的視野。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而《路邊野餐》的內核是首感傷的詩,恬靜而又絢麗。這跟導演畢贛個人的氣質和追求有直接聯繫。詩電影、長鏡頭、塔可夫斯基以及阿彼察邦等頗具捧殺性的藝術標籤,讓畢贛這位青年導演一下子成為電影圈子裡談論的焦點。曾有媒體這樣評價:「當它抵達某一地區的院線時,幾乎是自帶光環地吸引了全部藝術片愛好者的目光。」總的來說《路邊野餐》是一部反常規卻「工於設計」的敘事電影。
  • 《路邊野餐》今公映 經費僅20萬「神似侯孝賢」
    看點一:1989年的導演卻技驚四座  在《路邊野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畢贛,畢竟,《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導演長片。畢贛出生於1989年,貴州凱裡人。《路邊野餐》是他的首部長片處女作,此前他聲名不彰,儘管已經憑藉《老虎》、《金剛經》在獨立電影界小有名氣。
  • 《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都怪社交媒介太發達,無孔不入,傳染一切,讓藝術電影可以更容易地尋找理想觀眾,又在悄無聲息地破壞觀影的理想感受。不止一個觀眾說,看片過程中,他在時刻等待那個長鏡的來臨與結束。這TM還能有完整的驚喜,或者純粹的懵逼麼?  你會在黑暗中掐著表,計算一部電影有多少長鏡頭、一個鏡頭有多長嗎?肯定不會。當然,也有例外。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如果你注意到太多夢境和現實間的界限,那麼就不會體會到這種流動的感覺。」《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路邊野餐》你看過嗎?你覺得這電影怎麼樣呢?來看看吧
    《地球最後的夜晚》不論是演員還是資金,都比《路邊野餐》抬升了好幾級。有人看紅了眼,說畢贛這一步邁得太大,但畢贛說了:「我明白自己的要求,我的每一步都是經過考量,並和團隊討論過的。」還記得嗎《路邊野餐》嗎?影片後半段長達40分鐘的長鏡頭,從陳永忠飾演的陳昇搭上摩託車開始,廣角鏡頭讓輕微的抖動也產生了容易頭暈的效果,畢贛帶領觀眾對這個地方進行了又一次觀察。
  • 《路邊野餐》發"摩託車回收"版海報
    時光網訊 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託車回收」版海報。畫面以舊到褪色的湖藍色牆皮為背景,上書「摩託車回收」五個朱紅色脫落的廣告字體,與不久前發布的以綠皮火車為背景的「野餐列車」版海報在視覺上一脈相承,而此次發布的「摩託車回收」版海報上醒目的數字「13」則寓意為《路邊野餐》一路走來,遊歷各國共斬獲了13個電影節的獎項,其中包括觀眾熟知的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臺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等國際電影節。
  • 那不推薦去看《路邊野餐》
    相比之下,畢贛的《路邊野餐》則是無投資、無明星、無牛逼班底的「三無」電影,又如何能夠倚賴評論界的高口碑而力挽狂瀾呢?     所以,假如你只是衝著「零差評」、「年度文藝神作」而決定走進電影院的話,那我絕對不會推薦你去看《路邊野餐》。
  • 喝時間釀的酒——《路邊野餐》
    導演畢贛憑藉《路邊野餐》拿到臺灣金馬獎 最佳新導演獎。但這並不是我要寫這篇影評的原因。第一:這是一部極罕見的探討時間這個概念本身這一主題的電影。而且完成度很高。第二:這是一部對電影語言本身很尊重,但也極具文學性的電影。而且兼容的很好。
  • 在《路邊野餐》這這部電影裡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讓人感動
    剛看完《路邊野餐》電影,整個人像是被擊中一樣,覺得幸運又感動。好久好久沒能看到如此餘味綿長的電影,像詩又像畫。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觀影者,能從這部表面上像是只為慢節奏文藝片愛好者的狂歡而作的電影中,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已是讓人感動。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未抵達的地方
    「偉大」的電影:實現了與時間對話《路邊野餐》最初的名字叫《惶然錄》,這個名字也許更加貼合影片的氣質,看完電影的人也許並不能完全明白電影說了什麼,但那種恍惚的感覺卻是會實實在在縈繞心頭的。畢贛是那種被某道「靈光」劈中了的人,在他的電影裡,能感受到這個導演具備屬於影像的直覺。
  •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路邊野餐是一部文藝片,我是和我姐姐一起去看的,當時覺得看不懂,後來回家科普了一下發現原來大有深意,下面這些拍攝的細節你注意了嗎:1、道具師在製作影片中的道具時,使用了真實的電話號碼,錄音師梁凱因此意外地接到群眾電話。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貴州凱裡的醫生陳昇為尋找侄子踏上了一次奇妙旅途並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這部影片曾斬獲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以及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等多個獎項。雖然《路邊野餐》製作成本不足100萬,但豆瓣評分卻高達7.8分。
  •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僅上10天欲看從速
    影片裡蔚為壯觀的42分鐘長鏡頭、現實和夢幻交織的感覺以及充滿詩意的風格自揭開神秘面紗後,也讓這部僅上映10天的影片成為暑期檔第一部口碑爆款。 業內力薦《路邊野餐》 國外屢屢過獎實至名歸 《路邊野餐》運用了大量現代電影的風格形式,在國內上映的電影裡十分少見。
  • 當我愛上路邊野餐和畢贛和凱裡
    「謝謝收看本臺今日節目,每期節目之後陳昇將為您朗誦他的詩歌作品,陳昇是凱裡診所的一位醫生,著有詩集《路邊野餐》」看完路邊野餐,媽媽問導演多少歲,我說很年輕啊,89年的。她很驚訝。第一遍看的時候,電影所有元素都安安靜靜的闡述甚至從未走出來過,輕鬆而淡然。這部電影適合陰天看。適合有想念的時候。思念已逝的人,我想在夢裡被擁抱的時候,能不能再把你們看仔細一點。幸好,借夢可以完成心願,就像畢贛的長鏡頭,蕩麥,我們見面了,我給你唱了一首小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