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
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不出所料,排片太少,上映才幾天,我點進去一看,唯一的一家為它排片的影院明後天已經沒有場次了,於是今天一定要把它看了。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我無法完全看懂。按照豆瓣上的影片簡介來說(豆瓣不允許轉載影片介紹,劃掉),按我自己的理解來說,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貴州黔東南三個小地方的故事。凱裡(導演故鄉)、蕩麥、鎮遠,故事在這三個地方來回穿梭跳躍,時間也在這三個地方橫向流淌。凱裡的一家小診所由中年男人陳昇和老太婆合開,二人都為了尋回留在鎮遠的內心牽掛的人,老太婆將自己的信物交與陳昇,踏上去鎮遠的路。在去鎮遠縣城的路上,陳昇錯亂之中來到一個地方蕩麥,在這個地方他經歷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都像一場夢一般,在夢境與現實的交錯之中陳昇漸漸恍惚。他分不清時光的流轉將會帶給他什麼樣的變化,他也想不透這個諾大的世界裡他是一種怎樣的角色。正如影片中的詩句所說,「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
我向來不想去評判影片所要表達什麼,也不想去分析影片的情感、觀點、態度。這些個人化的思想還是要靠個人的感悟來實現。
我只想說《路邊野餐》電影裡令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
1
演職員表由一口地道的貴州土話念出來。由旁白讀出演職員表,這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在電影《推拿》裡為了照顧盲人的觀影感受特地將演職員表念出來,而在《路邊野餐》中以西南方言來讀出一個個名字則或許是導演在對故事背景介紹階段的刻意安排。陳昇這位詩人,在電視上為大家分享詩集,也就從這裡引出。
2
貫穿全片的幾首小詩。由於《路邊野餐》導演畢贛憑藉此片在金馬獎上斬獲最佳新導演,臺灣出版商已將這些詩合編為詩集出版。
3
方言與苗文化。採用貴州方言或許是出於畢贛導演是貴州人的緣故,而作為苗族人的他將一些苗族文化風格帶入到影片中來也是一個聰明的想法。用西南方言的樸實性鋪陳出影片的整體故事結構,用苗家文化孕育出的意象為故事蒙上一層神秘性色彩,二者相得益彰。
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持我的態度,採用西南方言作為主要語言的文藝片都喜歡得不得了。
4
42分鐘的長鏡頭。這是整部影片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點。人們總是會驚嘆導演在影片中放入的超長鏡頭,因為其體現出導演對鏡頭語言、故事走向、時間地點人物的強大把控能力以及對拍攝現場的強大調度能力。《路邊野餐》的這一超長鏡頭完完整整地講述了陳昇在蕩麥這個小地方所經歷的一切,用乘摩託行路、上下石梯、乘船過河、步行過橋等過程自然地帶出了陳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鏡頭的搖晃和抖動以及眩暈化後期處理恰到好處,並與這一部分的畫面調色相配合起來,有力地營造出了陳昇夢境之感,同時還留給觀眾額外的有關「野人視角」的思考。在我看來,這一個長鏡頭所帶來的衝擊力,首要因素來源於導演的精確調度、其次來源於鏡頭的美化處理。
相比於電影《鳥人》中通過後期高端技術處理得到的超流暢超長鏡頭,這一個長鏡頭當然存在非常多的遺憾。在洋洋來到河邊準備上船時路邊敲打石頭的老人動作疑似「慢了半拍」,等攝影師跟上來之後才開始做動作;而在洋洋過河後上岸的時候鏡頭更是直接大幅度歪掉。不排除導演的有意為之,但這些地方的欠缺還是對觀影感受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總之,《路邊野餐》把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夢境」完完全全真實地展示出來了。風格獨特,意象神秘浪漫。豆瓣上有很多差評也說得在理,不過這並不是一部需要我們去評判好或是差的電影。畢竟,導演能夠拍出如此奇幻的一部作品已經很棒了。
最畢竟的是,誰能像導演一樣搞個裝逼的42分鐘的長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