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野餐》裡面,我看到了內地的「王家衛」

2020-12-20 影海泛舟

《路邊野餐》是80後導演畢贛執導的第一部長片,影片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獎項,在內地上映也收到了很多的褒獎,不同於很多年輕導演一上來就弄個票房爆款,《路邊野餐》完全是靠口碑一步一步走進觀眾視野,雖然票房只有區區的六百多萬,甚至被很多人吐槽看不懂,但這不妨礙它的藝術地位,好的影片,它總是不容易懂吧。

看這部電影,最常被人提及的就是夢幻,迷離,醉意這樣的字眼,這不禁讓我想起香港導演王家衛的影片風格,這路電影在意境上空間的肆意揮灑,是最令人著迷之處,你仿佛進入到作者的腦海之中,很多現實的景象被重新編排,於是乎讓人看到一個似曾相識又異乎尋常的世界。

畢贛在影片的行進過程中冷不丁念一首自己寫的詩歌,這和王家衛也有相同之處,王家衛電影的主人公一大特色就是自言自語,表達一些離經叛道的想法,好像跟影片無關,卻在影片的畫面之外,給人無限的遐想,使空間不再局限在鏡頭之內。

王家衛影片另一特色就是影片整體的色彩的高度統一,他的每部電影都擁有自己的顏色,而《路邊野餐》同樣如此,在這部電影,你根本看不到太陽的晴天,似乎貴州凱裡的天氣總是陰陰的,不是快要下雨,就是正在下雨。影片風格沉鬱灰冷,綿延起伏,像是醉酒之後一雙睜不開的眼睛。

在王家衛的電影裡,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怎麼表達才是重點,《路邊野餐》的故事也是支離破碎,看得人一頭霧水,這可能就是一般觀眾接受不了的地方,很多人看電影是想聽你講一個故事,而不是什麼美的享受。說真的,如果電影只是這樣,未免有些單掉了吧。

憑靠這部《路邊野餐》的美好口碑,畢贛成功拿到投資,得以拍攝他的第二部長片《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集合湯唯,黃覺,張艾嘉的影片,目前微博宣布:忽然殺青。從流出一些劇照來看,這部影片依然承接了《路邊野餐》的影像風格,加之文藝女神湯唯張艾嘉的參與,相信又是一部很「王家衛」的影片。

一個有雄心的導演,怎麼確立的影像風格很重要,從喜劇之王周星馳,到文藝大咖王家衛,以及昆丁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如果想成為大師級別的人物,鮮明的風格必不可少,初出茅廬的畢贛,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影像之路,值得我們影迷期待。

相關焦點

  • 喝時間釀的酒——《路邊野餐》
    導演畢贛憑藉《路邊野餐》拿到臺灣金馬獎 最佳新導演獎。但這並不是我要寫這篇影評的原因。第一:這是一部極罕見的探討時間這個概念本身這一主題的電影。而且完成度很高。第二:這是一部對電影語言本身很尊重,但也極具文學性的電影。而且兼容的很好。
  • 電影路邊野餐:不一定要看懂我,甚至我裡面的詩也不一定要讀懂
    《路邊野餐》,據說是導演僅僅花了十幾萬資金就拍好的一部電影。在如今動輒上億,甚至演員一部的片酬就達幾千萬的稍顯浮躁的影視環境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也打破了一定要重金投資請流量明星才能拍出好電影這種詭異的局面。
  • 《路邊野餐》傳奇
    畢贛是山西傳媒學院2008級學生,他執導的影片《路邊野餐》獲多項大獎。成功緣於自身天賦和不懈努力,也有學院、老師、同學和更多人的支持今年國慶節當天,第52屆臺灣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由山西傳媒學院編導系編導專業2008級學生畢贛編劇、導演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從427部影片中脫穎而出,獲最佳新導演提名。
  • 《路邊野餐》裡的時間與告別
    在過去的兩年裡,帶著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畢贛走過了多個歐洲電影節,這部投資僅有100萬的小成本電影,在國外獲得了諸多毫不意外,與大多數牆裡開花牆外香的文藝片一樣,這些榮譽也成了《路邊野餐》兩年後的今天,進入中國電影市場與觀眾見面的某種「通道」。       《路邊野餐》的故事有關時間。
  • 當我愛上路邊野餐和畢贛和凱裡
    「謝謝收看本臺今日節目,每期節目之後陳昇將為您朗誦他的詩歌作品,陳昇是凱裡診所的一位醫生,著有詩集《路邊野餐》」看完路邊野餐,媽媽問導演多少歲,我說很年輕啊,89年的。她很驚訝。,你重病了,我也身體年邁,好想去見你。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路邊野餐》劇照對於我這個湖北人而言,貴州方言、「山路十八彎」、野人傳說、穿著微透內衣的廉價劣質緊身上衣的女人,這些都不陌生,看《路邊野餐》,我沒有絲毫獵奇心。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據畢贛描述:「他龐雜的生命經驗,尷尬的肢體語言,都與我心裡 『蹩腳詩人』的形象相吻合。」這也就不難理解影片名字的來由了。讓本土電影獲得詩意不容易,這是巨大的創新,這種創新是代際式的——對中國電影史而言。之前內地的藝術片導演,第某代,拍的是「傷痕電影」;第某代,則基本是拍現實主義,或者說是批判現實主義。
  • 畢贛詩四首:那些和《路邊野餐》相關的詩句
    畢贛詩四首:那些和《路邊野餐》相關的詩句 畢贛 2016-07-21 10:41 來源:澎湃新聞
  • 《路邊野餐》觸角伸入山河歲月 導演調度功底強
    ———內陸飛魚 鄉鎮文藝青年的夢囈,準確地說,是文藝青年綁架了我熟悉的南方、小鎮和人們,去表達他的私人趣味。我會欣然在紅土高原上遊蕩幾個月,卻忍不了這樣的電影十分鐘。我沒在這裡面看出真正的當地人生活,只看到一個詩人如何挖空心思,把他對生活淺淺的三分體驗裝出十二分的深刻來,這是獨立電影的通病。———風間隼 確實不太喜歡。
  • 《路邊野餐》今日公映 四大看點一一揭曉
    《路邊野餐》此前亮相上海電影節、在全國多個城市路演、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小範圍的放映收穫好評如潮。在豆瓣、微博,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價。一部藝術電影,它吸引人心之處究竟在哪?    看點一:1989年的導演卻技驚四座    在《路邊野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畢贛,畢竟,《路邊野餐》是他第一部導演長片。
  • 《路邊野餐》引線上線下熱議 影評界:能被看見就值得歡喜
    在一些影評人眼裡,這儼然是內地導演近十年來最好的作品;但也有人以「空洞」和「造作」來形容該片。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部小成本且小眾的藝術片,能夠引發人們如此高漲的評論熱情,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這意味著,在當前市場化的電影環境中,藝術片正在獲得屬於自己的空間。畢竟,被評論的前提是被看見。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26歲,而《路邊野餐》在大陸上映時,他剛過27歲生日不久。       民歌時代的主力——新格唱片的版權,後來被臺灣滾石唱片全部買下,而《路邊野餐》的歌曲絕大部分版權屬於滾石。其實可以聯想,影片的配樂林強早年震驚臺灣樂壇的閩南語唱片《向前走》,也是滾石發行的,他和滾石的關係非同一般。
  • 《路邊野餐》《心迷宮》製片新作 金馬創投首露面
    《路邊野餐》《心迷宮》製片新作 金馬創投首露面 時間:2016.11.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 凱裡最後的夜晚,我吃到了路邊野餐
    在第一部和凱裡有關的電影《路邊野餐》中,畢贛虛構了一個地名「蕩麥」 圖為電影海報 畢贛和他的凱裡布魯斯 凱裡不僅是畢贛的老家、他兩部的取景地,同時,也是畢贛電影體系中對外輸出的一個重要地理標籤。
  • 《路邊野餐》今公映 經費僅20萬「神似侯孝賢」
    《路邊野餐》是他的首部長片處女作,此前他聲名不彰,儘管已經憑藉《老虎》、《金剛經》在獨立電影界小有名氣。  一個89年出生的導演,一群素人演員,拍攝前期只湊了20萬經費打造了這部「神似侯孝賢」的《路邊野餐》。畢贛將詩歌、音樂與故事達到了奇妙的結合。  「路邊野餐」取自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的原著科幻小說《路邊野餐》;電影中「蕩麥」的地名是虛構的。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不出所料,排片太少,上映才幾天,我點進去一看,唯一的一家為它排片的影院明後天已經沒有場次了,於是今天一定要把它看了。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我無法完全看懂。
  • ——評《路邊野餐》
    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同是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路邊野餐》玩虛的太多了,而《三峽好人》則是採用平實地講述一段故事的手法,即使小學生也能看明白《三峽好人》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之下《三峽好人》並不缺少虛的部分,非要比較這兩部電影其實也沒有多少意思,只是我的一種感受罷了,誰讓自己想到了《三峽好人》了呢?
  • 《路邊野餐》首映田原祖峰宋洋助陣
    時光網訊 即將於7月15日全國公映的《路邊野餐》只會上映10天時間?在影片7月11日北京舉行的首映發布會上聽到這個消息,連主持人也會好奇,這到底是怎麼想的?導演畢贛並未對這個決定做太多解釋,他對此的回應一如他電影的氣質那般簡單似乎又意味深長:「從地球最遠的地方飛過來,我算了下,時間夠了。」       《路邊野餐》是新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以過去、當下和未來三段時空的交互,講述了一個尋找的故事。
  •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路邊野餐是一部文藝片,我是和我姐姐一起去看的,當時覺得看不懂,後來回家科普了一下發現原來大有深意,下面這些拍攝的細節你注意了嗎:1、道具師在製作影片中的道具時,使用了真實的電話號碼,錄音師梁凱因此意外地接到群眾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