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未抵達的地方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二三十歲做的都是牛頓的工作,下一部電影要實現的是類似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這樣的意義,但我很難跟別人講清楚,電影有電影的文法、語言、界限,我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沒有抵達的地方。

文藝片「黑馬」《路邊野餐》今日上映 導演畢贛29歲曾是加油站工人

《路邊野餐》的故事很「玄」,講詩人陳昇帶著母親的遺願,踏上旅途尋找弟弟拋棄的孩子,來到一個叫蕩麥的地方,他似乎在這個地方,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並與他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的時空獲得重逢。

7月15日終於上映的《路邊野餐》已經讓不少文藝片愛好者翹首以待許久。這部沒有明星的青年導演處女作拿下過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臺北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在國際上,這部電影獲得了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兩項大獎,以及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氣球」獎。「驚豔」幾乎是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電影人對這部電影眾口一詞的評價。

《電影手冊》稱之為「無法被復刻的處女作」;《紐約時報》說「精心安排的結局充滿情感的震顫」;《好萊塢報導》評價「像一個夢,一旦電影結束,就會把觀眾迷住」;《綜藝》贊「大師的雛形,創造力和美感讓人如痴如醉」。

這些盛讚讓這部橫空出世的電影成為過去一年裡華語電影中一部黑馬「文藝片神作」。這匹「黑馬」絲毫無關票房,更接近電影的意義本身,這是讓畢贛覺得有成就感的事。

1989年生的畢贛從十五六歲開始在QQ空間裡寫詩,儘管那個時候他也並不認為那是詩,只是不願意太過直白地去與人分享他的所見所感。寫詩讓他時常能夠在生活中聯繫各式各樣的想像作為意象。後來他去拍電影,作品出來有些晦澀難懂,他還是不願意直白地解釋分享,又接受導演必須作為電影的「翻譯者」這個工作,於是他還是用他的那些意象去解釋——

他說他的電影是一場大雨,希望觀眾不要帶傘。

他說有的電影院是一個遊泳池,大家看電影就是一起遊泳。

他說時間是一隻鳥,為了讓觀眾看見這隻鳥,他得找個鳥籠。那個40多分鐘的長鏡頭就是他的鳥籠。

有趣的是,這些比喻讓畢贛自嘲陷入了一種「無效」的死循環之中——因為最近常有記者或者觀眾問他這些比喻是什麼意思。「我就是因為不想說明我的電影才說這些比喻,結果現在又讓我解釋我的比喻。」

「偉大」的電影:實現了與時間對話

《路邊野餐》最初的名字叫《惶然錄》,這個名字也許更加貼合影片的氣質,看完電影的人也許並不能完全明白電影說了什麼,但那種恍惚的感覺卻是會實實在在縈繞心頭的。

畢贛是那種被某道「靈光」劈中了的人,在他的電影裡,能感受到這個導演具備屬於影像的直覺。儘管這種直覺裡也帶著致敬他鍾愛的侯孝賢或者塔可夫斯基,甚至錫蘭和阿彼察邦的影子,但這種致敬絕不是拙劣的模仿,倒是在這些電影作者的時空語法裡領悟到自己的語言。

這是一個並不怕劇透的電影,劇情簡介看起來很「玄乎」,大致是說一個年輕時候坐過牢的詩人陳昇帶著母親的遺願,踏上旅途尋找弟弟拋棄的孩子,去鎮遠縣城的路上,來到了一個叫做蕩麥的地方。那裡的時間不是線性的,他似乎在這個地方,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並與他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的時空獲得重逢。

要認可這部電影,也許很重要的一點是,觀看的人要能夠認同詩歌的價值。詩歌所提供的閱讀美感,支離破碎的詞句拼湊之下延伸出廣闊的想像空間,這與這部電影有高度的相似性。

《路邊野餐》的文學策劃陳驥還記得在拍攝過程中,因為總是窮得彈盡糧絕,他和另一位副導演楊瀟都要和畢贛一起給整個劇組「打雞血」,向大家宣揚,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畢贛說的「偉大」是認真的,「《路邊野餐》對時間時態的運用上是過去沒有電影做到的,那它就是偉大的。能隔著魚缸把金魚抓出來的人特別特別少,我覺得我在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偉大的。我當時像牛頓研究某種物理一樣,告訴大家蘋果為什麼會掉在地上,我們一起拍電影就像研究這個落地的過程,這就是偉大的。」等到電影拍完,在國際上拿獎,參加了數十個電影節,畢贛確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夠藉由這部電影跟時間這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東西對上話了,就特別有成就感。追憶、跟時間對話,我竟然對話到了,就特別喜悅,覺得當時預期的偉大套現了。」

拍電影不是為了和觀眾交流

畢贛說起許多話來都是輕描淡寫的,就連那個被無數專業人士稱道的長鏡頭,在他說起來,也不過就是曾經和朋友一起拍過一段時間的婚慶練就的嫻熟跟拍經驗以及平時喜歡看實況足球積累的直覺。

畢贛畢業於山西的一所專科學校,在學校裡的時候拍了幾部學生作業,自認都不太成功。他曾經一度放棄了電影夢想,卻在加油站打工的時候被一聲聲「加油」所激勵。如果《路邊野餐》沒有成功,也許他現在會是貴州凱裡的一個爆破員。

不過他還是決定賭一把,把埋在心裡的一個故事拍成電影。這個故事關於他的小姑夫陳永忠,就是電影裡男主角陳昇的扮演者。畢贛從小崇拜他的小姑夫,儘管他坐牢、混黑社會的經歷在旁人看來並不算光彩,「我覺得他和金庸、古龍小說裡的人物一樣。以前我爸被偷了一件皮衣,被我小姑父三天找回來,那他的身份是不光彩的嗎?對我們家人來說,那反而是一種英雄主義。我覺得我的電影也是英雄主義的,陳昇就是老炮兒。」

畢贛崇拜姑父,也喜歡揣測人心,於是他去刻畫一個中年失意的男人。「我們有一個創作慣性,20歲就寫20歲,但其實可以試一下去寫40歲,也許會寫得更好,沒經歷過反而會富於幻想,幻想才有趣。寫眼前知道的事情,一點都沒有幻想的餘地。」

《路邊野餐》的成本不過20萬,總是拍著拍著就沒錢了,過幾天又磨蹭到一筆錢打過來。劇組每個人都身兼數職。文學策劃統籌的陳驥每天的工作進度表格都幾乎形同虛設,「劇本每天都在改,不是因為想法多或者沒想好,就是因為沒錢,到了實地發現實現不了,只能就地取材想怎麼能不花錢達到想要的效果。」畢贛說。

因為缺錢,拍攝的條件很是艱苦,不過窮歸窮,《路邊野餐》的劇組裡,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就是酒。幾乎每天收工,劇組都要聚在一起喝酒,貴州的米酒勁道足,畢贛喜歡看組裡人喝醉的醜態,有時候也會因為前一晚喝多耽誤了第二天的工期。也許《路邊野餐》裡始終透露出微醺恍惚的氣質與此也有些關聯。

《路邊野餐》最初不過是一個極為單純的初衷。畢贛連同影展上認識的朋友,又聯絡了北京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組了個「草臺班子」劇組,大家利用暑假時間想完成一個長片。當時電影甚至沒有報備龍標,許可證是在影片送往瑞士洛迦諾參賽期間才補上的。但由於影片上乘的藝術水準,吸引了製片人沈暘的介入,作為監製,注入資金,完成了更加成熟的後期。之後更多的獎項加持,讓幾家宣發公司先後表達了發行這部電影的意向。

既然意外地有人願意發行,畢贛要面對的事情就不再是創作的單純。十八個城市的路演,畢贛要一遍遍地向觀眾說明他的電影觀。

接受採訪多了,他也漸漸習慣這些附加的工作。「以前100%拒絕,現在拒絕70%和外界對話。目前我已經被開掘到最大的合作限度。」

不過,《路邊野餐》的確是個晦澀的片子,表示「看不懂」的觀眾大有人在,發行方讓畢贛錄製了一條導演音軌,解說電影中的鏡頭、拍攝方式及導演意圖。畢贛雖不認為這是好辦法,但也配合了。「錄音軌是一個不太好的主意,但不至於特別傻逼,也沒有違背任何倫理道德,那我就配合一下。」但畢贛不認為自己有義務或者意願去接近觀眾,「從我寫劇本到拍完的每一天,都不是為了要與他們對話。作品自然會找到能夠對話的人。」

很快,畢贛會和《路邊野餐》的製片人一起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公司的名字就叫「蕩麥影業」。畢贛開這公司的目的聽起來也很自我,「做公司完全不在計劃中,我就是想有自己的節奏,如果我的片子是別人來主投的話,那就難免要被別人牽著走。」

原本定檔6月的《路邊野餐》選擇延期到國產片保護月,不過1%的排片對於一部院線電影來說,還是相當「慘烈」。對於這樣的結果,畢贛倒是很坦然,「我去了幾個影院,發現影院經理都還蠻辛苦的。他們要考慮的指標,雖然不合理,但是可以理解。」

畢贛其實想著,忙完電影上映,他要趕緊回到自己下一部電影的創作中去。下一部電影叫《地球最後的夜晚》,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依然特別的偉大」,「二三十歲做的都是牛頓的工作,下一部電影要實現的是類似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這樣的意義,但我很難跟別人講清楚,電影有電影的文法、語言、界限,我想去一切過去電影沒有抵達的地方。」(文/陳晨)

相關焦點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在去鎮遠縣城的路上,陳昇錯亂之中來到一個地方蕩麥,在這個地方他經歷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都像一場夢一般,在夢境與現實的交錯之中陳昇漸漸恍惚。他分不清時光的流轉將會帶給他什麼樣的變化,他也想不透這個諾大的世界裡他是一種怎樣的角色。正如影片中的詩句所說,「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鏡頭可以寓意一切理性邏輯不可到達的深層次境界當中,延伸至現實世界的內部境界當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詩意電影的表達方式之一,通過畫面傳遞的意境去感受電影當中的內涵,也是解讀詩意電影的方式。衛衛:42分鐘長鏡頭裡所有人即過去的自己,只有衛衛變成了長大以後的衛衛,並暗戀了一個女孩洋洋,有人解讀指向這是陳昇為愛自殺後村民對他的回憶鏡頭,本人認為僅是進入潛意識當中,所有一切都是內心所想。蘆笙的聲音:在最終被刪除的二十分鐘鏡頭裡,詳細解釋了蘆笙聲音和母親的關係,但已被刪除無法追溯。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在國內的第一次正式點映的時候,感覺驚豔不已,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由出生於89年的導演拍出的電影,之後又在影院看了數次,沉醉其中。《路邊野餐》是中國導演畢贛的第一部長片,已經在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得到國內外電影界的廣泛關注。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路邊野餐》他依舊沿用了《金剛經》來作為電影的主題展現:」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概念非常自然的與電影融合為一體,電影也竭盡在每個細節闡述這一點。
  • 《路邊野餐》裡的時間與告別
    在過去的兩年裡,帶著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畢贛走過了多個歐洲電影節,這部投資僅有100萬的小成本電影,在國外獲得了諸多毫不意外,與大多數牆裡開花牆外香的文藝片一樣,這些榮譽也成了《路邊野餐》兩年後的今天,進入中國電影市場與觀眾見面的某種「通道」。       《路邊野餐》的故事有關時間。
  •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那不推薦去看《路邊野餐》
    在這套路化的電影市場裡,《路邊野餐》的出現就像一枚的強心針,不動聲色地刺探著市場與觀眾對藝術電影包容度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按畢贛導演的話說,這部電影是拍給故鄉的「野鬼和風」看的,它誕生於貴州黔東南神秘潮溼的亞熱帶鄉土,它遠離喧囂嘈雜的都市群像,它如此氤氳而不食人間煙火,那它又該如何應對這個票房至上的電影市場呢?
  • 《路邊野餐》:文學與電影的連接與相融
    作為藝術電影,《路邊野餐》的「詩化」特質成為標籤。它像極了魔幻現實主義對時態和空間的想像,非線性敘事,時間空間交疊,夢境和現實在影像的世界裡自由馳騁。它又傳承了「詩電影」的本質,即電影具有「抒情詩」的本性,影像要最大限度地探索隱喻、表意和抒情的功能。 導演畢贛把一個囿於南國之境的「尋找」母題,呈現出了「詩電影」的品格。
  •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
    路邊野餐不是路邊的一次野餐活動哦,來看看吧,我們一探究竟!路邊野餐是一部文藝片,我是和我姐姐一起去看的,當時覺得看不懂,後來回家科普了一下發現原來大有深意,下面這些拍攝的細節你注意了嗎:1、道具師在製作影片中的道具時,使用了真實的電話號碼,錄音師梁凱因此意外地接到群眾電話。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十多年前,好友去貴州一個山村支教,回來講了不少故事。廁所是一個大水缸,人就蹲在水缸踏板上解手,我承認自己沒勇氣面對那種廁所。對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和貧困的當地反差太大,有人去了趟凱裡,即《路邊野餐》裡那個看來不那麼發達和特別的城鎮,回村之後就絕望自殺了。快離開時,村民送別支教的大學生們,一起喝了數不清多少碗米酒,朋友第一次喝醉,釋放了大量情緒。
  • 《路邊野餐》,這是一部極度內向和主觀的電影
    《路邊野餐》整個影片都是夢境。不僅長鏡頭的部分是夢境,整個影片都是一個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獨身男子的夢。最後火車上的那個逆行的鐘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這就是關於《路邊野餐》的第一個美學討論——電影中的夢境呈現。很有趣的一個部分,也是被討論較多的,是影片中的音樂。
  • 《路邊野餐》首映田原祖峰宋洋助陣
    時光網訊 即將於7月15日全國公映的《路邊野餐》只會上映10天時間?在影片7月11日北京舉行的首映發布會上聽到這個消息,連主持人也會好奇,這到底是怎麼想的?導演畢贛並未對這個決定做太多解釋,他對此的回應一如他電影的氣質那般簡單似乎又意味深長:「從地球最遠的地方飛過來,我算了下,時間夠了。」       《路邊野餐》是新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以過去、當下和未來三段時空的交互,講述了一個尋找的故事。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路邊野餐》混淆了時空的界限,只是純粹地跟隨主人公的意識,在記憶隧道中穿梭漫遊,編織了一場時間騙局。 正如影片中老陳從凱裡前往鎮遠時,路過蕩麥這個虛無之境。在真正進入蕩麥前,有一段幾分鐘的空鏡長鏡頭,似乎是老陳與開車司機的幾段看似無意義的交談。那時老陳坐在列車上,因此那些對話或者說是自言自語,就仿佛是在夢中又套置的一個夢,也有時間回到過去的體現。
  • 《路邊野餐》影評:命運布光的手 用靜默解酒
    《路邊野餐》以充滿懸念的方式講述每個人失去親人後心裡所產生的幽暗空洞,他們又以不同方式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好在,影片以尋找孩子為救贖之路,在尋找當中,陳昇去了一個叫蕩麥的地方,既像夢境,又像一個超時空。在那裡陳昇穿著老醫生「愛人」的花衣服遇到了他的妻子和長大的衛衛,這一切在蕩麥的變得柔情繾綣,幾重人物關係的疊加,卻被一首兒歌引到高潮。
  • 《路邊野餐》本質上的殘酷你發現了嗎?
    畢贛的《路邊野餐》本質上講的是傳統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對抗。通過展現一個人從凱裡出發、路經不同城市最終到達鎮遠的旅途,畢贛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哀悼逝去的人和思想的角色身上。某些角色在拋下過去的生活後感到平靜安詳。凱裡、蕩麥、鎮遠這些城鎮不像是人工建成的,更像是土地自然生長的必然產物。這些地方長滿了有機和無機材料混合而成的建築。鐵、土、木糅合成不潔的一團,給人無盡的時代錯位感。電影的主角是陳昇(陳永忠飾),一位焦躁、為愧疚折磨的醫生,他想為多年以來的錯誤贖罪。
  • 《路邊野餐》:疏離而寂寞,小人物的遠途
    說實話,觀影感不太友好,故事支離破碎,看完似懂非懂,其中那長到讓人抓狂、晃得頭暈的一鏡到底長鏡頭,幾乎讓人生厭,這部影片有過於鮮明的創作者個人特點,導演很任性地進行著試驗,夢境與現實場景、過去和現在的時間毫無邊界地交錯著,讓觀者從隻言片語中艱難拼湊起主人公的經歷。
  • 在《路邊野餐》這這部電影裡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讓人感動
    剛看完《路邊野餐》電影,整個人像是被擊中一樣,覺得幸運又感動。好久好久沒能看到如此餘味綿長的電影,像詩又像畫。作為一個最普通的觀影者,能從這部表面上像是只為慢節奏文藝片愛好者的狂歡而作的電影中,找到最真實的震撼與共鳴,已是讓人感動。
  • 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有什麼看法?——評《路邊野餐》
    討論電影,我喜歡想一些有的沒的,對電影主題本身的關注很少,影片在講什麼與我得到了什麼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還有就是說與不說都是一件相當自由的事兒,說了也不見得說得好,我覺得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才好。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
  • 影片《路邊野餐》,講述了平凡人的人生有詩人氣質的非商業電影
    《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所謂長鏡頭就是一次性拍成沒有中斷的連續攝影,這在現代用手機和相機其實人人可拍,只是要在這個長鏡頭裡融入故事和理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故事片裡的場景調度和拍攝手段都是需要相當技巧的。《路邊野餐》的原生拍攝的長鏡頭可謂創了長度紀錄,這些用數位相機拍攝的鏡頭看似粗陋,卻是全篇的核心表達所在,那就是那個人生夢想的全部,因為是夢境,模糊點有什麼關係呢!那個長大的衛衛,美女洋洋,長相酷似陳昇妻子的洗頭女,那首叫《小茉莉》的老歌,那來來去去的曲折,時間倒流又流回,正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和獨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