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經對基礎學科有過一個定義,還是比較準確的,即基礎學科的設立和研究目的主要是獲得被研究主體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去研究該主體的實際應用。我們通過實驗記錄事物變化的數據,通過考察探尋歷史背後的真相,都是為了強化和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基本發展規律的理解和認識。這些被總結和歸納的知識,就是用來為未來生存與發展提供幫助和指導的參考要素,這便是基礎學科存在的重要價值和偉大意義。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序列中,學生最早接觸到的基礎學科其實就是語文、數學和英語等這些通識性的教育知識;而後學校又以考核這些通識性知識的結果,作為考試升學和人才選拔的主要測評手段。因此,大多數人認知裡的基礎學科,也是我們從小學習的傳統學科,包括上了上述的語數英以及物理、化學、生物等,或者是文科當中相對故事化的哲學、歷史等。客觀來說,基礎學科,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學科,除了有教育功能外,確實很難具備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習好數理化,並不能真正實現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基礎學科的作用,因為某些階段性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基礎學科在前期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引導和啟發作用。
學完了十二年的基礎教育,我們都要參加高考,然後進入大學,這時候就會開始接觸到真正可以學以致用的學科。但無論是在學科屬性上,將大學的學科分成了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兩大類;還是在課程計劃上,大一大二時以基礎學科為主,語數英仍然是必修科目,大三大四時才開始側重應用學科的學習,進入專業課的深度學習,都說明了基礎學科在大學教育中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礎學科是以學科知識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大學裡面偏學術性的專業都屬於是基礎學科,或者說是某個專業的基礎學科。大多數的人文社科類學科和理學學科,都被歸為是基礎學科的一類。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就拿化學來說,理學的化學,學的還是化學知識和理論。哪怕是實驗,更多也是為了配合理論學習的需要,所以化學就是基礎學科。反觀工學的化學工程與技術這個專業,雖然學的還是化學,但已經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產活動聯繫起來,這就是應用學科。所以說,應用型學科本質上其實都是源於基礎學科的衍生性學科。
當我們研究完一樣東西之後,自然又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應用學科的存在,就是以解決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解決某個問題的學科,就屬於應用學科。我們常見的管理類、醫學類、藝術設計類、工學技術類的專業,像會計學、財務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工業設計、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專業,都屬於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是典型的應用學科。問題如果得到解決了,生活品質和生產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經濟效益也相應增強了。如果說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有什麼核心區別,那就是前者離工作的距離更近,作用更易凸顯。
對於大多數本科畢業生來說,通過應用學科類專業的學習後,自然也就掌握了一門技術,有了技術之後可以馬上投入到實際的工作當中。比如計算機或者軟體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完一門程式語言後,就可以動手敲寫代碼,直接參與到網站或者APP的開發當中;即便還沒有畢業,也可以很輕鬆地找到一份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或者任務。而一個學考古學、社會學的本科畢業生,除了考公務員或者轉行謀求其它文職類工作外,就業時確實很難找到一份對口的工作。
專業的熱冷程度,是由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程度決定的。任何一個專業、崗位和職業,都有其存在的功能價值和現實作用,但也可能出現相對的稀缺性。根據近幾年的大學就業率統計,通常把崗位需求量大、薪資持續走高的專業稱為綠牌專業,對應的專業匹配度較差、需求增長緩慢、失業率高的專業稱為紅牌專業。
本科專業裡面,計算機、軟體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都是連續多年的綠牌;高職高專裡面,軟體技術、電氣化鐵道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都是連續多年的綠牌。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不妨重點關注。另外也清楚地看到,綠牌全部都是應用學科類專業。接著再來看一下本科專業中被亮紅牌的專業,這裡面有歷史學、應用心理學、化學、法學等;高職高專中,語文教育、英語教育、法律事務、初等教育等則是連續多年被亮紅牌。文理都有,也有部分應用學科。如果拋開頂尖人才論來看,基礎學科確實相對冷門,而應用學科也並非都是熱門。
雖然近幾年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大數據的概念被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數學作為基礎學科開始受到一些考生的歡迎,但其它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理學專業以及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報考人數仍然是很少的。應用學科的出路較好,報考時競爭更激烈、更熱門,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正是由於基礎學科比較難就業的原因,基礎學科對於高水平學生的普遍吸引力不強,大量學生在入學後轉專業,以及畢業後跨專業考研和就業的比例很高。因此在今年國家也推出了強基計劃,這是教育部專門為了儲備基礎學科拔尖且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生而設的。從未來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上看,基礎學科會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
專業的選擇其實是很複雜的,考生如何報考,要結合本人的分數條件、實際能力、興趣理想、家庭優勢和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但無論怎麼選,最重要、最關鍵、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高考成績,我們就以高考成績作為最直接的切入點來說明。
首先,對於最頂尖的學生來說,如果你可以進入到清北、華東五校和人大當中的任何一所,那麼這個問題就直接忽略。大多數有能力考到這八所的大學的同學,即使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但其自身所具備的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聰明才智,會讓他們不光可以很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學業,還能夠對未來人生作出最適宜的規劃。同時,學校裡有最博學睿智的老師和最優秀的同學,也會讓他們比一般人看到更長遠的未來。從實際的教學上看,清北復交等名校對學生培養,也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範疇。以會計這個傳統學科為例,今年清華大學將會計學納入經濟與金融聯合招生,未來會在經濟與金融專業中開設特定的相關課程;同時另外新增設了一個招生專業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也是為了加速計算機與金融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端複合型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這些都是加強專業和崗位匹配度的體現。目前國內各大高校培養會計人才的路徑有所不同,但總體方向是一致的,既堅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更強調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不得不說,清北復交等名校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面,例如在具體的措施上,不少專業都採取通識課+專業課的模式。在高考招生的時候,頂尖大學通常以工科試驗班類、理科實驗班、文科試驗班進行大類招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高考志願,為將來可能的調整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
其次,過去很多家長和考生很看重大城市在高考志願填報時的重要性。畢竟,一個人眼界和格局是由城市決定的;更實際一點來說,畢業後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更容易。但考大學的目的還是為了學習,大學和專業理應更優於城市。從地理位置上看,985圈層的學校裡,除了蘭州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其餘的學校在城市區位上都不算差。如果你的成績可以保證你進入國內排名前50的綜合型大學和一些頂尖的專業型大學,那麼我們的建議是,可以不著急衝往年錄取排名最高的大學,穩一穩專業更好。對福建地區的考生來說,上海財經大學這所211大學近幾年在閩招生的投檔分,無論文理科都已經超過了半數以上985,這個還是要注意的。上財位於上海,金融之都的區位優勢和兩財一貿的聲譽標籤,奠定其在財經領域首屈一指的江湖地位。但從具體的招生專業上看,主要是以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和工商管理類學科為主,幾乎沒有工學和強應用學科,也不算是特別熱門和有較高從業門檻(非企業門檻)的專業。如果考生對這些專業沒有特別的興趣,或者在職業方向上並不算很匹配,其實沒有必要抱著不浪費一分的態度去衝。同等分數段的理工類考生,也可以考慮選擇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中南大學的計算機類專業這個應用學科。當然,不是說選擇上海財經大學就不好,計算機專業也不是唯一的替代選擇。選擇應用學科的目的,是為了規避相對的專業風險,同時也為將來找工作和考研、讀博等升學渠道做好鋪墊。
第三,如果你的成績既無法讓你選擇頭部的39所985大學,或者像上海財經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這樣的頂尖專業型大學。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同學們尤其是理工類考生,還是將專業的考量前置於城市和大學,並且儘量選擇應用學科類的熱門專業,哪怕犧牲掉一些排名相對更好的大學和一定的分數身位優勢也沒有關係,專業決定未來。文史類考生,如果確實沒有意向專業,可以以城市和大學為優先,藉助一定的品牌和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