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時間漸長。最近都是六點剛過,兒子就醒了,然後就要我們也起來陪玩。想再睡一會兒,就喊的比鬧鐘還響「爸爸媽媽,起來陪我玩積木」「不要再睡啦,要起床了」。
前兩天實在困得不行,打發豬隊友起來陪玩,但兒子就是不肯,非要我,開始嚎啕大哭。我的天,這邊困得迷糊,那邊哭聲震天,火氣一上來,忍不住就打了幾巴掌。打完就後悔了。
上班路上,想想還是有些內疚,覺得兒子其實也沒什麼錯,自己沒做好情緒管理,把火氣灑在他身上,實在不該,就發了個朋友圈,很快就有很多朋友回復,然後其中有幾條留言大意是:怎麼你也會打孩子。
突然有點哭笑不得,看來大家是把我想的太好了。
我也想假裝成為一個好媽媽。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都能淡定、微笑、有智慧的應對,好像什麼事情都知道該怎麼辦。然而,我就是一個很普通、很有煙火氣的媽媽。也有不少媽媽在留言區表示共鳴。養兒方知父母恩,熬過夜、沒睡夠的媽媽們,可能更能體會這種情緒吧。
不管怎麼說,這事自己確實做得不對,這兩天也認真反思了一下,在朋友的推薦下,粗略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還是從中感觸頗多的,跟大家一起學習吧:
暴力的含義比較廣泛,不僅局限於打、罵,其實日常的語言攻擊也時有發生,只不過我們沒有留意到,自己已經處於「暴力溝通」的狀況。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也可稱之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它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道德評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例如,一個人如果遲到了,我們不是客觀描述他遲到了,而往往會說「這個人沒有時間觀念」。
2、進行比較:比較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很多人的不快樂常來源於此。例如,「你看你的同學學習多好,你呢?」「你看別人多聽話,你怎麼這麼調皮」
3、迴避責任:為了不使自己受到傷害,淡化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例如,「如果你不按時起床,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
關鍵要從這個角度出發,轉化成語言就是:「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1. 客觀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要冷靜區分觀察和評論),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2. 體會和表達感受(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並清楚地表達感受。
3、說出會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不管你是否意識到,這都是因為對方或自己的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到。
4、 請求幫助。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敲敲小黑板的是,我們要多多傾聽。
1. 用全身心傾聽
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於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2. 傾聽時給予他人反饋
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後,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已經準確領會了他們的意思,我們的反饋將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反之,他們也就有機會來糾正我們。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
3. 傾聽本身就能夠預防潛在的暴力
當我們靜下心來聆聽時,內心的憤怒與悲傷等情緒也會逐步減弱,對方也是如此。
結語:
雖然育兒的路上,遇到不少艱難的時刻,但真的很感恩,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尤其是前兩天打完孩子之後,孩子抱著自己說,「媽媽,我永遠愛你」,心都要融化了。
年糕媽媽在她的書《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中曾說:「我更願意相信,是成為媽媽給了我直面生活的勇氣,我的孩子就是讓我找到了自己的那把鑰匙。這也許是養育孩子最動人的地方,我們在引領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在引領我們的人生。」
努力做個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