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是語言交流的基礎,也是說話最基本的手段。只有學會了如何正確、清楚、準確的發音,才能讓我們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知道如何更好地進行溝通。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說話語速過快導致發音不準的情況,但這是因為他們無意間加快了語速導致的問題,大多數時候並沒有其他的語言問題影響說話,只要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很容易地糾正過來,對於之後的說話交流沒有多大的影響。
但如果孩子說話發音的過程中出現發音不準的問題可要注意了,因為孩子說話發音不準可未必是語速過快導致,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不管是哪方面因素影響兒童說話,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發音的問題似乎比較重要。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口流利口才,但好的口才除了強大的語言邏輯外,還需要流利動聽的表達。好的語言可以讓受聽者感覺到身心愉悅、印象深刻,對於表達者的認同度、好感度也會大大提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羨慕播音員、配音員磁性聲音的原因,畢竟相比較於普通人,他們的發音表達高出了一大截。
對於如何教導孩子說話發音,每個父母總是能說出不同的方法,有的父母覺得應該先從基礎的事物學起,還有的父母則認為應該高屋建瓴先教孩子說話再學其他的基礎。不論父母教導孩子說話發音的方式對不對,有一點是他們認同的,那就是發音是兒童說話的基礎。
只是在什麼時間段教導孩子說話發音又成為擺在父母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儘管他們知道大多數孩子會在八、九個月左右初步具備單字音的表達,在兩三歲大概具備一個相對完整的語言基礎,但是他們還是不知道如何找準一個更準確地時間教導孩子說話。
遲疑讓很多父母在兩三歲之前不太可能系統地教孩子說話,他們最多是零零散散地教著孩子說一些常用的字詞,比如「爸爸」、「媽媽」、「吃飯」等等。但是只要涉及到具體的字音他們就很難繼續下去,因為他們感覺孩子學這麼多太早了。
父母們這麼做的後果,不僅讓孩子錯過了發音學習的最佳時期,也讓孩子在仿音期學會了錯誤的發音方式。隨著孩子的成長,錯誤的發音方式漸漸變成了孩子的語言習慣,等父母在兩三歲教孩子說話的時候才注意到發音不準。
「發音不準現在不矯正,等一等會怎麼樣?」這是發現孩子發音不準後一位母親的疑問,或許在她的眼裡發音不準著實算不上什麼大問題,可以等孩子再大一些慢慢矯正也不遲。
事實上,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語言問題的時候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他們總是以過來人的經驗覺得語言問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對孩子說話的影響也沒有多大。在發音不準上是這樣,在口吃、語言發育遲緩、構音障礙等等問題上也是這樣。
但是他們卻沒有想過為什麼那麼多語言矯正專家一直建議語言問題要及時矯正的原因,就是因為語言問題隨著時間的拖長會變得越來越麻煩,甚至開始影響孩子其他方面。比如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在五歲多之後會影響智力的發展,口吃兒童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
所以,當每一次聽到「發音不準現在不矯正,等一等會怎麼樣?」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小編都要建議父母們及早進行矯正,你們現在的忽略,其實是在傷害孩子語言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