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一點小事的崩潰。前幾天,和公司小夥伴聊起選題,提到開篇這個讓人唏噓的日本漫畫。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對別人的生活,少一點評論,多一點理解,你以為的小事,可能是壓倒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看過一幅日本漫畫《善意的殺人者》:
A子小姐對蕎麥和雞蛋過敏。
她同事N子小姐卻認為蕎麥和雞蛋特別有營養,而且人不應該挑食,所以,總是給她帶這兩樣食品。
A子小姐嚴肅地告訴她,過敏是多可怕的事。
後來有一天,N子在A子小姐的大福蛋糕裡,偷偷塞了一根蕎麥麵。
A子小姐吃完,引發全身過敏反應,休克身亡。
得知A子的死訊,N子十分惋惜:「這麼年輕就走了。」
絲毫沒有察覺是自己的錯。
「過敏?說什麼呢?」
她無法理解,吃東西為什麼會死人,並堅信:「不可以挑食啦!」
故事不長,卻很震撼。
儘管只是虛構、誇張的漫畫作品,還是看得人脊背發涼。
永遠不要低估身邊人的無知,哪怕他們滿滿善意,一臉無辜。
以己度人,是一種可怕的狹隘
可悲的是,我在微博上看到了這幅漫畫的現實版演繹。
有一個爸爸,明知道孩子吃香蕉過敏,卻讓他當場吃一根試試。
還有老婆拿老公做實驗,想看看吃蝦仁過敏的人,吃了到底會怎樣。
發帖的樓主說,自己老婆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
他吃蠶蛹過敏,老婆炒蠶蛹逼著他吃,因為死活沒吃,冷戰三天。
樓主恐高,遊玩時,老婆讓他走玻璃棧道,見他沒走兩步,就退了回去,當著一堆遊客的面說他慫包,沒有擔當。
後來連遊客都聽不下去,跟她吵起來。
這位妻子,一直認為老公所謂的過敏,是在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直到老公因為吃了蝦仁,一頭栽在地上,才明白其中利害。
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
他們認準了大家都是人,我親測沒事,你有問題就是在矯情。
他們有一個特點,對別人的痛苦理解不了,還會把自己的快樂強加於人。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關於馬伯庸分享的關於吃的故事。
他常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總結了一套固定流程:
1.我用手掰饃
2.當地陪同的朋友嫌棄我掰的不夠碎
3.十分鐘培訓,包括掰饃的手法、碎片的認證、為什麼饃越碎越好吃的原理,以及廚師看到你用機器切的饃,會往碗裡吐口水的傳說。
4.看著我重新掰,驗收合格後送進廚房。
有一次,他掰了一陣覺得有些厭煩,便跟朋友說,想送去用機器切。
朋友說不行,機器切的沒法吃,苦口婆心安利「手掰的好」。
馬伯庸說,「我知道口感不一樣,但我指甲蓋都摳疼了,算了,機器切吧。」
朋友再次拒絕,「機器切的沒法吃」,堅持讓他掰。
三辭三讓之後,禮數盡到,馬伯庸直接喊來服務員幫忙。
朋友卻怒了,轟走服務員,把碗咣的一聲擱他面前:
「必須得手掰碎了,好吃,真的好吃!我不騙你!」
「我吃不出來差別。」
「吃得出來!」
最後馬伯庸忍氣吞聲,花了40分鐘掰完,吃完,後來再沒跟這人吃過飯。
每個人都有個人好惡,但都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地強加給別人。
凡事只拿自己當坐標系,是一種狹隘的體現,哪怕披著善良的外衣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綁架。
你的狹隘會傷人
想起王源說過的一句話:「你們看舞臺上的我是亮的,但我看你們都是暗的。」
這個世界不存在感同身受,可即使做不到設身處地,引發共情。
正因如此,當我們做不到完全設身處地、引發共情的時候,是否能少一些苛刻的指責。
韓國歌手金泰妍在與粉絲進行互動直播時,回答問題略顯消極。
這讓粉絲很擔心,紛紛詢問「最近過得好嗎?」
金泰妍說,「沒有」。
她跟大家說,自己得了抑鬱症,正在接受藥物治療。
不料,剛公開病情就得到一條很刺耳的評論:「都30了,拜託懂點事」。
金泰妍只好無奈地回答:「不管是30歲還是40歲都是一樣的」。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太多了。
「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嗜睡,低落,可能得了抑鬱症。」
別人卻說:「你開心點,有啥想不開的」,「別無病呻吟,忙起來就好了」。
甚至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說出想自殺的念頭,被人認為是在胡鬧。
事實上,他們說出自己的痛苦是一種自救,也是在向他人發出求助的信號。
得救的人卻很少。
抑鬱症是一種復發性高、高自殺率的疾病,15%的重度抑鬱症患者選擇自殺。
悲劇的產生和抑鬱症知識的普及率低有關,此外,這個病最難的就是不被理解。
在中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自殺,其中71%受抑鬱困擾的人試圖隱藏自身病情成為「微笑抑鬱者」。
在人前有著最甜的微笑,私底下卻自己承受最深的痛苦。
怕被人指責為小題大做,也怕被當成精神病人避之不及。
許多病人都在被「病恥感」折磨,最後錯過治療,失去生命。
如果說,有些人的狹隘是強行讓別人與自己好惡同步。
那麼,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兩個人絕交。
可是在人命關天的事上,馬虎不得。
世界衛生組織有句忠告,很扎心:「很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
抑鬱症,與心情好壞無關。過敏也不是矯情。
不求理解,但求放過。
你可以不懂他們的苦。
但別讓無辜的人為自己的狹隘與無知付出代價。
無法感同身受,就多一點包容
前段時間,「欠劉翔一個道歉」的話題火了。
在12年的運動員職業生涯中,劉翔拿過36塊金牌,6塊銀牌,3塊銅牌。
是亞洲跨欄大滿貫第一人,6次跑進12秒,名副其實的「亞洲飛人」。
但人們只記住了他兩次摔倒。
2008年8月18日,家門口的奧運會,鳥巢座無虛席,人們期待劉翔再創輝煌,
卻只見證了他一瘸一拐地走回選手通道。
一時間,曾經的「民族驕傲」成了「劉跑跑」。
四年後,在大家的期待中,劉翔站在倫敦奧運會的賽場上,卻在跨第一個欄時摔倒。
賽前,醫生早就告誡過劉翔,跟腱有斷裂風險。
也許是被罵怕了,他一心只想,「斷也要斷在賽場上,必須給自己一個交代」。
於是,這一次,他單腳跳到終點,親吻了最後一道欄。
跟腱還是斷裂了,第二天就進了手術室。
只是沒人關心這一點,只忙著罵他,說他是戲精,假摔。
你是劉翔,你就得跑得快。
你是運動員,不能怕傷痛。
你拿過金牌,就得接著拿金牌......
直到許多年後,輿論冷靜下來,才意識到,狂風暴雨的謾罵有多傷人。
可惜,再多抱歉也無法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人,經歷許多事,難免有想不通的時候:
他實力那麼強,為什麼總失敗。
他在外八面玲瓏,為什麼跟家人沒話說。
最有錢的兄弟為什麼說自己窮。
條件最好的姐妹為什麼不結婚……
一切的背後自有原因,如果你在乎他們,就多去了解。
如果不夠了解,就多給予尊重和包容,人生不易,大家各有各的活法,別以己度人。
在這個開放的社會,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和看法的自由。
正因如此,我才越發覺得,「凡事多要求自己,少指摘別人」是一個成年人最體面的自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