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講「關係」的民族,不會有良性的團體生活丨梁漱溟

2021-02-10 大千世界


一、中國人究竟缺乏什麼

 

中國人缺乏民主精神嗎?不見得。中國古訓講「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承認旁人之精神,何等明白?還有中國最講禮讓,其一種尊重旁人之精神,充分可見。既然有此一根本點,則其餘,相隨而來。

 

然而「民主」何以現在竟為一新鮮之物呢?我的回答是:中國人雖不缺乏民主精神,但他自古缺乏集團生活。集團生活,家族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但西洋人則偏趨於集團生活之路,中國人則偏趨於家族生活之路。由於缺乏集團生活,故缺乏團體內開會取決多數之習慣。由於缺乏集團生活,故缺乏團體不幹涉個人自由之習慣。換言之,中國所最缺乏者,是「政治的民主」。今天感覺新鮮者,亦只是「政治的民主」而已。乃至在政治民主上,民有,民治,民享三原則,中國亦只缺乏民治(by the people)制度而已。

二、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顯然可見有下列四大短處:

第一是缺乏法治精神:亦即事事不按照法律來辦,執法的精神不夠,而且很容易徇情。外國人則比較守法,這就為外國人平素過集團生活,凡事在團體內,都一律辦理,不能通融。團體人多時,非此不可。但在家庭之中,則一切情形,就要兩樣。有老,有壯,有少,有男,有女,有親疏,遠近,種種不同,應該要分別辦。

 

第二是缺乏紀律習慣:所謂紀律習慣,是在人多的時候,能夠有條理,有次序,並不因人多而紊亂,儘管人多,行動起來,還能敏捷,迅速,這就完全靠的是紀律。例如火車站、汽車站、電影場的賣票,在西洋人,凡是遇到這種事情,都要買票,依次辦理,沒有爭先恐後的情形,中國人則不會有很好的秩序,這就是紀律的習慣沒有養成。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南京國民政府,召集第二次內政會議,出席者除各省民政處(廳)長外,還邀請各界專家,在會上討論到如何開鄉鎮保民大會等情形。當時,江西省主席兼民政廳長熊式輝就說:「不必要開什麼鄉鎮保民大會,會決開不好的。」晏陽初先生也是被邀請的一個,馬上立起來說:「我知道你們那裡開會是開不好,因為你們沒有辦平民教育。」熊式輝又說:「不只我們江西人開會開不好,就如我們中央委員開會,也都開不好。」習慣之養成在平素,非短期教育所能為功,中國人,雖大學畢業者,一樣開會開不好,這就是缺乏紀律習慣和組織能力。

第三是缺乏組織能力:河南胡石青先生,曾遍遊全球大陸,到過很多國家,見聞極廣。他回國來述說他見聞的結論:「華僑的天份高,日本人及當地土人,逐處都趕不上,中國人行行都出色,雖強盜乞丐,亦為外國人所不及,在墨西哥,就有一華盜,非常出名。惟華僑,勿論做甚麼,都是他個人本領的表現,而不是組織的能力,不能群策群力。」所以在華僑自身無組織,政府不知保護的情形下,中國人常常仍受日本人與土人的欺負。何謂組織能力呢?組織能力是比紀律習慣更高的能力。習慣是可以被動地養成,如訓練壯丁,可以把他們訓練得有紀律,但還不能訓練到使其有組織。組織是大家合攏起來,每一個人都不卑不亢,很耐煩地商量辦事;商量之後,能夠有所決定,而且痛快地執行,這是為中國人所最不易見的。中國人有兩偏,一是我作主,一切聽我的;一是聽人作主,自己甘於被動;最難得是不卑不亢,大家合攏來商量辦事。譬如「五四」運動,其時我正在北大教書,當時學生運動,是很有名的,但學生會就組織不好,表面學生會轟轟烈烈,但裡面有一個現象,就是其中熱心者,可以廢寢忘食,這就是大家都讓他作主的時候,一旦他的主張遇到阻礙,大家不聽他的,馬上就消極得一切不管,這就是缺乏組織能力的證明。

從前在鄒平,我的一個朋友作實驗縣長,他跟我說:「中國人,真是沒有辦法。我有時下鄉,看到地方應該要辦的事,就集合當地民眾,叫他們來商量,但總是商量不攏。末了只得由我從他們的幾個意見中,採取一個辦法,但辦起來,很不痛快,因為那些意見未被採取的人,消極抵制之故。後來旁人告訴我說,當初不應該要他們商量,乾脆叫他們辦就好了。」這就是中國人缺乏組織能力。這種耐煩商量的能力,互相讓步的雅量,是團體中作一分子所必要者。既不是做皇帝,亦不是做順民。有一個人的一句刻薄話說:「中國人不是做皇帝,就是做順民。」其實中國人,都是皇帝,也都是順民。當他在家裡關起門來就是皇帝,出了門非常容易馴服妥協,豈不是一個順民?總之,剛好不能夠有組織能力,不能作民主團體生活中的一個人。

 

第四是缺乏公共觀念:如合作社社員對於合作社,政黨黨員對於政黨,地方人對於本地方,國民對於國家,這些都是公共觀念。大體上說,集會結社之事,在中國從前本來很少,所以對於團體觀念,中國人比較缺乏。五十年前,梁任公先生提倡維新,著有《新民說》一書,他說:「中國想建設一個新國家,必須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於舊時的中國人,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最必須的條件,就是公德。」中國人過去太重私德,缺乏公德,父慈子孝,都不外乎是私德,但如何為公共服務,就不講求。反之西洋卻處處是團體。

「共享」單車

 

此四大短處,全從一根本事實演來,此根本事實為何?那即是家族生活偏重(正面)集團生活缺乏(負面),此一事實在中國自古迄今一貫到底,未曾改變。

 

所以若問:中國人究竟缺乏甚麼?我答:「缺乏集團生活。」

三、中國的倫理本位

 

缺乏集團生活之中國人,則一面不知有團體,一面不知有個人。團體與個人孰重之問題,為西洋史上之老問題者,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卻不曾發現。從社會結構上說,英美為個人本位之社會,蘇聯為社會本位之社會,中國恰都不是。人類文化,皆以其社會結構為骨幹。一種骨幹形成一種文化,蘇聯可謂社會本位之文化,英美可謂個人本位之文化,過去中國實為另外一種文化。

 

過去中國社會,從其結構上看,非個人本位,非社會本位,乃是倫理本位。何謂倫理本位?本位即重點,個人本位重點在個人,社會本位重點在社會,倫理本位之重點,乃在相關係之兩方中之對方。倫者倫偶,指相關係之兩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關係之兩面中,彼此互以對方為重,是曰倫理。在父則以子為重——是之謂慈父。在子則以父為重——是之謂孝子。以此類推,重點都放在對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因情而有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義也。所以倫理關係,亦即是相互間之義務關係。每個中國人必須各自認識其義務而履行之,卻從來不許談權利。

這並非是空話,或者完全理想,可從經濟關係驗之。試看個人本位之社會,財產既為個人所有,而社會本位之社會則其財產,主要屬於社會(共產),中國人之財產,既不屬於個人,也不屬於社會,乍看粗看,似屬於家庭,其實也不是。中國人父子間夫婦間,財產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孫也不分,是曰共財之義。兄弟間或伯叔與諸侄間,析產分炊,是曰分財之義。分財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財與貧者。親戚朋友則有通財之義,通財與分財不同,是要償還的。每個中國人,視其財產之大小,與對人關係親疏遠近,而必須負擔或照顧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財產大,則負擔之範圍亦廣,倘不踐行此種義務,必遭社會指責。中國自唐代以來,法律精詳,為世界冠,但於物權債權則自來忽略,此與西洋自羅馬法以來,愛講物權債權者則相反。愛講物權債權者,其財產總是為了自己享用。中國所重在情義,為了情義而財產便成為倫理關係中,所共有共享。其範圍初不限於家庭以內。在西洋遇事講社會救濟,政府要負責任。中國不然,一切問題消納於倫理關係,彼此顧恤之中而不見。所以我說中國人的財產不屬個人,不屬社會,而是屬於倫理的。



顛覆!

德國人用一把自帶菜板的剪刀徵服了萬千家庭

趕緊給家裡備一把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我生有涯願無盡》梁漱溟自傳
    在這本書裡,梁漱溟沒有講太多的生活場景,而是以自己的人生為客體,做了一次理性的審視和剖析。他曾經為各種人生觀建立過一個總體結構,而他自己是在這個結構裡完整地走了一圈,才最終找到人生答案的。所以,在講他的經歷之前,我先來為你說說,他對於人生的思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有一種思想傾向,也就是所謂「人生態度」。中國習慣把人生觀分為「出世」和「入世」兩種。
  • 郭齊勇: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
    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熊十力傳論》《文化學概論》等。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現代新儒學思潮,大體上有三代學人。第一代學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先分別介紹三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再講他們之間的聯繫,他們的人格境界。
  • 梁漱溟辭世30周年: 「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
    1月26日抵達梧州,梁漱溟給兒子梁培寬、梁培恕寫信,記敘了香港脫險經歷。論及為何能這樣淡定自如,因為他相信自己的安危自有天命:「假如我所作所為,只求一個人享樂,那麼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作事只顧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麼,我的安危亦不過關係一家而已。但我不謀衣食,不謀家室,人所共見……我棲棲皇皇為何事,朋友國人,或深或淺,多有知之者。」
  •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出版: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
    【編者按】《梁漱溟往來書信集》輯錄了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七百餘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歷七十餘年。涉及人物眾多,既有政壇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飽學鴻儒,又有莘莘學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啓超、張申府、馮友蘭、胡適、熊十力、馬一浮、胡蘭成……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書信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 那年今日 中國最後一位儒家梁漱溟逝世:為何他總是「特立獨行」?
    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那是不可想像的,萬不會有的事!」雖語帶狂妄,卻是他對中國命運的痴心觀照。在轉型時代,自覺懷抱文化使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最為重要的擔當。而受陽明心學的影響,梁漱溟亦認為內心的良知涵蓋了整個世界,因此他對社會的關懷是超越了政治、希冀綿續文化而求其進步。
  • 現代三聖:梁漱溟、熊十力與馬一浮|光明講壇
    現代新儒學思潮,大體上有三代學人。第一代學人中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先生,三先生及其弟子交往甚密,屬於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先分別介紹三先生的學術與人生,再講他們之間的聯繫,他們的人格境界。抗戰時期,熊十力入川,顛沛流離,生活拮据。他憑著對國家、民族、人民和傳統文化執著的愛,自甘寂寞,樂以忘憂,勉力著述講學。熊氏哲學體系之充實、發展、完善並在國內哲學界產生一定影響,亦是在抗戰期間。抗戰末期出版的《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和《讀經示要》是他的思想成熟、體系完成的標誌。  孔子基於上天不會喪失掉華夏斯文的信念,自覺身系斯文之傳的使命,一身系文化神州之安危,是文化託命之人。
  • 新儒學的開山者——梁漱溟
    梁漱溟認為,中國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形態,必須從農村開始,以教育入手,通過恢復「法制禮俗」來鞏固社會秩序,用儒家文化精義來塑造「新農民」,並「以農業引導工業的民族復興」,達到復興農村、振興農業、引發工業。1924年,梁漱溟懷著解決「中國問題」、建設美好未來的人生志向,毅然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辭去北大教職,帶領大批知識分子來到農村,進行社會改造的偉大實驗。
  • 一代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探討東西方文化本質
    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力壓,不低頭,為士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八股,阿諛奉承,以換取駕的享受,五也。五項歸一,我覺得,今日,無論是講尊崇個性還是講繼承北大精神,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梁先生,因為他是這方面的拔尖兒人物。」梁漱溟先生一生用心於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往何處去?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在民國兩大重要學術團體——中國社會學社和中國民族學會——的創建過程中,兩人亦都比肩而立,風雨同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民國時期倡導將「文化」概念加以科學化的學術努力中都做出了類似、相關但又有不同的貢獻。貢獻類似和相關,是因為他們有較為相同的學術背景,尤其是在美國文化人類學大本營——哥大——的訓練讓他們對美國文化社會學和人類學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 儒家最後的文化大儒梁漱溟,拋棄自己精緻利己主義轉為懷天下大義
    初讀梁漱溟自傳的時候,驚嘆於梁漱溟的「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梁漱溟是 百年鄉建最早參與者和理論體系的探索者之一,平民教育倡導者,與毛主席有關「農村問題和農村與國家」在陝西西安討論,搞鄉村建設。
  • 一批梁漱溟往來書信首度公開
    「精神有所歸,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豎立起來,兩腳踏在地上。」梁漱溟先生在給兒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寫道。這些話所描述的無疑是一種極為理想的生活狀態。在人心日漸浮躁的今天,重溫這番話,可以體會梁老先生以「一己清朗剛健力,滌世間紛紜萬端事」的苦心。
  • 艾愷:梁漱溟不僅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中國的甘地
    梁漱溟之父梁濟。講這個之前,我要提一下他和他父親梁濟。梁漱溟生長的環境頗不尋常。這樣說,不僅因他出身的士大夫家族可以追溯到元代皇室,還因為他父親的生平與性格。他的父親梁濟著實繼承了數百年的家族傳統,考取功名並出仕任官。由於梁濟對傳統「儒家」道德原則的極度執著,又對激進的改革活動非常投入,並未給他的仕途帶來利祿。
  • 世上再無梁漱溟!
    」——梁漱溟[míng]「講老實話,蔣介石是用槍桿子殺人,你是用筆桿子殺人。......你就是這樣一個殺人犯!......」這是極罕見的!那時,他將大把時間用在讀報刊雜誌上,對國文不甚措意,但作起文來卻喜歡寫些翻案文章,見解雖然獨到,但也足夠偏執。對此,老師頗糾結,到底是給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批語,算是鼓勵吧。
  • 梁漱溟: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裡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裡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人生態度之深淺、曲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
  • 「溪山拾遺」研究梁漱溟思想50多年的艾愷教授說自己上輩子是中國人
    「雖然我研究梁漱溟幾十年,但是我所了解的梁漱溟也不過是冰山一角。」這位研究梁漱溟思想50多年的學者、漢學家,說自己上輩子是中國人,同時還捫心自問:這輩子我與梁先生到底是什麼關係呀?正如同梁先生一直在追問: 這個世界會好嗎?
  • 日耳曼民族,早期是遊牧民族,主要紐帶是「家族關係」和「貴族權力」
    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國土上定居下來以後,自4 世紀起,他們的觀念、風俗,深深地影響著中世紀早期歐洲文化。因此,儘可能充分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他們最喜歡的其他消遣就是打仗,有時候是有組織的戰役,目的是為了從鄰族那裡奪得土地;但通常是搞個人突襲,以尋找掠奪物:牛群、奴隸、珍貴的裝飾物和武器。
  • 梁漱溟與董時進誰擁有真理?
    這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幾乎所有具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共同思考的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知識分子都認識到農業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都認識在土地問題的重要性。於是,在同為民盟中央委員的梁漱溟和董時進之間,圍繞土地問題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 梁漱溟:做學問的八個境界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鑑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文/梁漱溟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於沒有。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於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於沒有想法。
  • 【2018047·教育人類學】薛芳璿:從學校意識生態看少數民族內地班學生的心態調適——以J市兩所高中為例
    M中的生源中有六成以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 約有不到四成來自J市本地 (招生時民族不限, 多數為漢族學生) 。M中將所有學生混合編班, 不考慮學生的來源地與民族身份。由於學生來源多樣化, 學校並未提供單一民族文化的課程, 也不會統一組織民族文化活動,但各個民族的學生會自行在校內組織民族文化活動, 向所有感興趣的師生開放。
  • 科普:長頸鹿更喜歡「小團體」生活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一般來說,野生動物群體規模越大,就會有越多「人手」輪換站崗放哨,越有助於減少被捕食的風險。不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長頸鹿的行為方式比較特別,它們更喜歡「小團體」生活,群體規模也不會因為捕食者的威脅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