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任課和班主任老師每周一都是非常心煩的日子。
一個班裡40名學生,將近有三分之一學生缺交作文,上午的數學課,不少人萎靡不振的,有人打瞌睡,有人注意力不集中,有人和身邊的同學嬉笑打鬧。
一天下來幾個任課老師都到我這個班主任這裡來抱怨,「活見鬼」 了,怎麼一到周一就這樣啊!
我連續幾周仔細觀察幾乎都是這樣,與其他年級和班級的班主任一交流情況,大同小異,星期一學生的表現真是「活見鬼」令我大失所望。
我國古代,一周七天是用「日、月、水、木、金、火、土」 星球發的光耀 「七曜 」 來表示的。
學生有「月曜效應」 ,其他正常上班的人也有這種現象; 星期一有這種現象,放了長假以後的第一天也有明顯的 「月曜效應」。
為什麼人們在星期一會產生這種奇特的心理現象呢? 這是因為到了周五,工作日結束以後,人們在心理上開始自我放鬆,感到需要用另一種生活方式加以調整。
於是,晚上睡得很遲,早晨起得很晚,原來緊張有序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為悠閒、隨意的生活秩序所替代。
到了星期一,工作、學習的客觀實際要求人們緊張有序,但人們雙休日已有的心理狀態一下子還沒有調整過來,適應要有一個過程,於是就產生「月曜效應」。
我了解了心理上的「月曜效應」,就採取了以下措施:不必趕在星期五向學生布置大量任務 :
一是理解學生在雙休日需要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和調整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便精力充沛地投入下一周的緊張學習生活 。
二是學生對雙休日完成大量學習任務住往持逆反心理,即使完成任務,相當一部分的質量也較差,令教師失望,致使師生之間因此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其三,在周五教育學生,必須在雙休日認真完成正常的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周一嚴格檢查。
同時,星期一早晨需要對學生作必要的提示,讓學生有適應緊張而有序生活的心理準備,並用實際措施來引導學生投入正常的學習生活。
那對上班族來說如何克服月曜效應的發生呢?
在休息日裡不要過分違背平時的生活習慣,甚至放縱。然後在假期結束的前一天就開始回歸日常的作習時間,提前適應。
我家中的上班族星期天下午基本不安排外出活動,既使在外也做好星期天提前回家的安排,在家做些星期一上班的一些準備工作。
平時把一些周末做的事適當的做掉一些,讓工作和休息取得更好的平衡,「月曜效應」就會越來越少的出現。
學會高度的自律,就會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時間。希望我們在雙休日也要安排好自己,不應為舒適享受而散漫放棄對自己的要求。
「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如是這樣,「月曜效應」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