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作品、來自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的話劇《俄狄浦斯》上演於「扶青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
這是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俄狄浦斯」。話劇《俄狄浦斯》改編自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相對於早已被熟知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被不少人忽視,但其作為索福克勒斯晚年之作,也是其最後一部作品,無疑是「俄狄浦斯」故事、人物形象,以及主題思想的最終完成。
錫比烏國家劇院的這一選擇可謂別出心裁,將兩個劇本進行結合與穿插,也讓觀眾得以更全面立體地了解「俄狄浦斯」一生自我追尋的過程。演出以《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的開頭作為序幕,隨著主人公的回憶,開始倒敘《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最後再回到《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這一改動讓全劇變得既熟悉又「陌生」,既是對經典的重構,也更利於將劇作塑造成一部「現代作品」。比起原著中俄狄浦斯一生對宿命的無奈追逐,與現實的結合才是這一版本《俄狄浦斯》的點睛之筆。
沒有傳統的歌隊詠唱、沒有華麗的國王服裝、沒有城堡式的舞臺裝潢,在一個類似密閉的空間裡,演員著現代服飾出場,象徵著俄狄浦斯內心信號與命運啟示的「黃泥人」攀爬纏繞在他身上,不斷咬他的身體,以此展現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弒父娶母」真相後的內心煎熬……這些都預示著這版《俄狄浦斯》打破常規、舊劇新演的決心。當伊俄卡斯忒在後臺自殺後,扮演她的演員穿著不同服飾回到場上,傳報人對著扮演伊俄卡斯忒的演員開始講述王后自殺的經過,間離的手法也時不時出現在劇中。
結尾處,背景視頻中現代建築、樓群轟塌的黑白影像令人深處「壓抑」氛圍,也更拉近了這齣悲劇與當下的連接,讓人感到俄狄浦斯式的悲劇不再發生在遙遠的古代,而就在你我身邊。「一個人最好是不要出生。一旦出生了,求其次,是從何處來,儘快回到何處去。」這樣的宿命悲劇在這些現代手法的加持下,品味出了新的意義,諸如個人的迷失、世界的沉淪、與自我的和解、與世界的溝通等,以及延伸出自我需要被拯救和更需要自我拯救的思考。
作為本劇的編劇、主演,也是錫比烏戲劇節主席的康斯坦丁·基裡亞克,對於拋棄傳統樣式,採用全新的樣式解讀《俄狄浦斯》,他解釋說:「我們不僅僅是把經典劇目改編到現在時態,而是借這個劇目讓觀眾去發現此時此刻正在發生著這樣的狀況。故事體現的是人情冷暖與人性的本質,隨著歷史的演變,環境變了、人的樣貌變了,但人性不變,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全部被框進這一部一百分鐘的戲劇之中」。
而在談到對觀眾的培養時,他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觀眾的需求是看到好的文藝作品,而且他們對作品的質量是有要求的。如果觀眾僅僅需要好看的畫面,他們可以去看電影、電視劇,那樣就可以滿足,但是戲劇對觀眾心靈的撞擊是更猛烈的。」這些也體現在其作品中,比如在結尾處,演員突然結束表演,看似略顯突兀的安排,實際上正是主創的有意為之。康斯坦丁說,編導正是希望在劇情達到高潮時,讓觀眾的情感停留在高興奮度,使戲劇表達留給觀眾回味無窮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