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運錄
兒子整天關在房間玩手機,父母非常難受。說他,又怕孩子發火,甚至以離家出走和死老威脅;不說他,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今後無力立足社會。
怎麼辦?父母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兩難境地。
父親心在滴血,母親憂心忡忡,焦慮難眠。
不難看出,這對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是忍——忍氣吞聲。
忍字頭上一把刀。這當然不行!
父母的身心吃不消,遲早會忍出病來。
孩子關門反鎖。為了防禦父母的「非法闖入」,內心不是滋味。
一方面孩子想玩手機遊戲的欲望十分強烈,因為一次次玩遊戲都會得到獎賞(過癮和淡化焦慮)。另一方,孩子也擔心自己墮落,擔心成績下降,更擔心給父母帶來傷心。
所以,孩子每次看到或想起手機,心裡立即就會升起「我想玩」的欲望,卻同時出現「我不能再玩了!」的抵抗力量。
這兩種力量是相反的。前者是來自潛意識的力量(天力),後者是來自理性的力量(人力)。
人力怎麼鬥得過天力!結果往往是玩遊戲的欲望完勝,理智的力量完敗。
就如滾滾黃河,你去正面堵截,越堵越高,必然導致泛濫成災。
可以看出,父母的心態沒有擺正,孩子的情緒管理也是錯誤的。
我曾問過幾個自律性很強的高材生:你們喜歡玩手機嗎?
答曰:當然喜歡。哪個年輕人不喜歡呢?
那你們怎麼考上北大清華?答曰:我可以控制。想玩就玩,不玩就不玩唄。
我又問了玩幾個手機入迷的高中生:你們玩手機,想控制就可控制嗎?
他們回答說:我做夢都想控制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啊!尤其現在進入高三,我們都在緊張備考,誰不想考個好成績,有個好前程?
兩種迥然相異的回答,讓我陷入沉思。
同樣玩手機的人,有的能輕易控制玩(比如想著作業沒有完成);有的不管下多大的功夫和決心卻無法控制。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在我研究口吃和強迫的過程中,突然得到啟發。原來:
一類是娛樂性的玩遊戲,另一類是痛苦性玩遊戲。
娛樂性玩遊戲的人,認為玩遊戲太正常,平時不去控制,只是玩玩而已、可有可無的遊戲心態。遊戲欲也就是做不了怪,只要想控制,當然就能控制住。
而痛苦性玩遊戲,就不這樣。他們認為玩遊戲不正常(你看,父母總是反對我,我怎麼能讓自己親人擔心呢),因此一心抵制遊戲欲望。
而結果呢?遊戲欲就像影子尾巴一樣跟隨在後,想甩也甩不掉,真是讓人心煩和焦慮。
孩子把玩遊戲當成不正常,心中的遊戲欲望似乎也有靈性:本來我是人皆有之的正常現象,而你卻把我當另類打壓,豈有此理!我當然不服!所以玩遊戲的欲望就逞起兇狂,每一次玩遊戲是大腦想與怕中博弈廝殺的結果,或者說都是為了緩解巨大的焦慮。
父母越是責怪孩子,孩子越焦慮,越想通過玩遊戲緩解自己的痛苦。
因此家長看到孩子在家玩手機,不要生氣,更不要忍耐,要理解和寬容。
如何才能理解和寬容,需要正確認識人的情緒和管理的方法。只有正確認識孩子玩遊戲的真實心理活動後,我們(包括孩子自己)就可以輕鬆駕馭之。
親愛的讀者和家長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作者簡介:
袁運錄,筆名:恨若秋水,公安民警,創立逆向心理學體系——秋水理論,認知心理學專家,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研究方向:警察心理、口吃、強迫、抑鬱、焦慮、社恐、失眠、婚姻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問題。
出版了兩本40萬字的心理學著作《口吃原理與康復》《情緒心理學》,在《心理與健康》雜誌,知網、知乎等媒體發表了2000多篇心理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