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會玩兒手機,正確對待孩子迷戀社交網絡

2020-09-05 三哥騎行

正確對待孩子迷戀社交網絡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會玩兒手機,很多孩子到了小學之後,認識的人多了,就開始玩兒社交網絡了。微博,微信,QQ等等一個都不少。回到家裡也是手機不離手,跟朋友聊天,互動,點讚,也有老師通過社交網絡去發布作業。此類問題成了越來越多家長頭疼的根源。新聞上,美國一個南部的彪悍母親,痛恨自己的幾個孩子沉溺於社交的媒體,於是輟學了。他用槍朝兒子的手機射擊,最後又用錘子把手機砸了個稀巴爛。這位老媽錄製了整個過程,還在視頻中喊話道,我在此要譴責社交媒體對我孩子的影響。他們變得不聽話,也不尊重人,他們的人生比世界上任何的電子產品都要重要。別說孩子了,就連很多年輕的父母也愛玩兒手機,躺在沙發上刷微博,能夠刷好幾個小時。看到孩子沉迷於社交網絡,家長不要心急,要從社會角度上來說的話,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單獨一戶,不會像過去的孩子們可以走街串巷,鄰裡之間經常的串門兒。孩子不缺玩伴嗎?而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網絡下成長的一代,在網絡上聊天互動,正反映了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理。社交網站的參與者都是孩子的同學,這能夠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同時社交類網絡形式新穎,有遊戲信息,照片,視頻,音樂等,改變了單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10來歲孩子的胃口。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社交網站會出現網癮,其實家長不用著急給孩子扣這種帽子,所謂網癮呢,可比每天刷微博要嚴重的多。大部分的孩子都只是習慣於在社交網絡上交流和尋找快樂。有家長反映他家的孩子在暑假裡除了做作業就是在玩平板電腦,整天都不出門。這位家長擔心孩子的眼睛近視,也害怕孩子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缺失。對孩子屢屢管教,讓孩子少玩手機和平板電腦。孩子回答則說,你不也玩兒嗎?暑假這麼多天的空閒時間,我不玩兒這個玩兒什麼?家長無言以對,不知道該怎麼勸說孩子,只好粗暴地沒收了孩子的電子產品。其實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豐富些,讓孩子學彈琴,繪畫,跆拳道,還可以帶孩子參加夏令營,社區活動室,去郊遊等等。這樣呢就縮短了孩子在網上消磨的時間,讓孩子多走出家門,就會降低對社交網站的依賴,因此他們可以在真實的世界上去認識朋友。

第一堵不如疏。

有一些家長得知孩子申請了自己的社交帳號之後,就會採用極端的方式,也就是說封掉帳號。其實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孩子完全可以再註冊一個帳號,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又不能沒有社網絡社交,因為這種社交平臺是孩子和同齡人交流的平臺,也能夠讓他們有更好的互動。此外呢家長關掉了孩子的微信微博帳號也沒用,指不定哪一天又冒出了新的社交工具了。家長要以引導為主,主動的成為孩子們在網絡世界的好友,默默的在一旁擔任守護者的角色。這一定比一味的禁止來得更加有成效。

第二,不同的年齡要不同的對待。

在小學及之前的階段,社交網絡平臺對孩子的用處其實不大。這一階段呢,家長應該鼓勵並且帶領孩子去面對面交往,去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把孩子打造成一個不依賴網絡,喜歡戶外運動的陽光少年。這樣在孩子越來越多的接觸網絡時,就不會徹底的沉迷了。大概到了初中階段的時候,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網絡社交需求,家長也可以融入孩子的社交圈子。當孩子離家入校之後,家長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工具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時呢家長就沒有必要去限制孩子的網絡社交了,只需要提醒孩子泡在網絡上的時間不要太長即可。

第三,要告訴孩子網絡社交的原則。

現在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別說孩子,就連很多的成年人都無法正確地使用網絡,無法甄別網絡上信息的真偽。那麼作為家長呢,首先需要讓孩子懂得,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所以我們發布的內容首先要合法,言行與身份相符,然後還要注意是否尊重主流價值規範,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傷害。

第四,要做好監督。

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是有區別的,其中之1就看能不能夠負責任了。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長的監管,當孩子在父母引導之下形成交際圈之後,父母要給他自由,不要過多地強加幹涉,但應該關注小孩兒交流的範圍和內容。當發現苗頭不對,要及時的幹預引導孩子,確定他的交友規範和範圍,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留意孩子在這個方面的變化,及時的給他引導和啟發。

第五,要多多的陪孩子,和網友互動也是尋求陪伴的一種方式。

家長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總是在忙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才使得他們不得不在網上去發布一些信息來尋求別人的關注。如果想要孩子自覺的去少用社交網絡呢?父母就應該多多陪陪孩子,讓他能夠把心裡話和自己說。如果強制性的關閉了孩子的社交網絡,就更應該多多陪孩子,不然孩子把話就都會憋在心裡。

相關焦點

  •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玩手機
    其實這話也並不誇張,根據統計調查,在這個時代,從小不玩手機的孩子看似規規矩矩,非常聽話,但很容易被時代拋棄。這是為什麼呢?現在的孩子不再像以前孩子一樣玩沙包,跳皮筋,更多的還是和網絡有關的,視頻啊,遊戲之類的,這時候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 不要再逼著孩子玩兒遊戲了
    現在孩子不玩遊戲或者不懂遊戲的很少。記得孩子上小學3年級以前對遊戲興趣不大。但是這兩年開始喜歡遊戲、和同學相約打遊戲,甚至和我日常聊天都是遊戲。讓孩子玩,怕孩子沉溺於遊戲無法自拔;不讓孩子玩兒,也不現實,現在孩子只要有社交就會有遊戲的交集,如果不懂遊戲他可能會被同學排除在外;如果家裡嚴防死守,孩子可能會用其他更加可怕的途徑去接觸遊戲。關於遊戲,我還真的認真的研究過,很多時候孩子玩兒遊戲,真的是家人給「逼出來」的。
  • 3歲孩子不和小夥伴一起玩,不合群,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只要有別的小朋友在,閨女馬上變得一句話也不說了,而且還說不喜歡和別的小孩一起玩兒。如果小朋友過來搶她的玩具,女兒直接會給別人,然後自己跑到旁邊去,等到人家玩夠了,她再過去撿起來繼續玩兒。跟她說了好多次要跟小朋友們玩,孩子也不聽。閨蜜說,娃小的時候只需要關注她的吃喝。現在慢慢長大,又想著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一起玩兒,能夠開朗合群,從小擁有良好的性格,養育孩子真的不容易啊。
  • 《給孩子的網絡生存手冊》告訴孩子網絡世界裡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
    現在的孩子們頂著「網絡原住民」的頭銜,上網的年齡越來越偏小似乎已經成了毫不意外的事。只是,我們在享受網際網路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特別是針對孩子的網絡騙局層出不窮。而從小接觸網絡,但又涉世未深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網絡陷阱。
  • 孩子社交恐懼,家長要引起重視,從小給他適當的指導
    近幾年網絡上也是頻繁爆出各種熊孩子的惡性事件,記得有一次出門散步,廣場中間有一個噴泉,有不少孩子在旁邊玩兒,看到一個差不多六歲多的大男孩兒要一個三歲多的小男孩兒手裡的玩具,大男孩就要去搶。小男孩兒就使勁攥著自己的玩具,喊著不給就不給。當時大人們都在遠處的椅子上聊天兒,沒有注意到這倆孩子發生的情況。
  • 現在孩子是低頭族的主要成員,請別把手機當玩具給孩子玩
    家澤5歲半,卻已經非常迷戀手機,只要一回到家就拿過爸爸或者是媽媽的手機,不是在那兒玩遊戲,就是看動畫片兒;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玩一會兒手機,沒什麼能讓他安靜下來,何樂而不為?慢慢的他們發現孩子只要一回家,手機就成了他的全部,正在玩遊戲,媽媽叫他吃飯,是非常不情願的,媽媽想要用手機打電話,則會不高興,一旦爸爸媽媽不允許他玩手機,家澤就會哭個不停。還會對爸爸媽媽又打又踢的,有一次,家澤為了玩手機,竟然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把手機放進自己的書包帶到了幼兒園,小小的孩子,怎麼就成為地道的手機控呢?
  • 為什麼現在玩手機的孩子越來越低齡化了
    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這樣孩子就會變得很安靜。有些父母雖然是在家裡但是陪孩子的時候卻是心不在焉的,邊看手機邊陪孩子,對孩子說「你玩你的,媽媽/爸爸陪著你」。但是這樣的陪伴,卻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那麼多人沉迷手機無非就是手機很好玩。從遊戲、電子書、影視、社交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包括現在很火的短視頻。
  • 拒絕給孩子買手機?承認吧:電子遊戲就是你教育無能的「遮羞布」
    導讀:前幾天寫過一篇文章,談孩子自驅力的,文中提到要想孩子開竅,開啟開掛的人生,父母需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很多人心生感慨,反思自己教育中的問題。其中不乏不一樣的聲音,比如有個讀者發出質疑 「自主權還給孩子?打遊戲玩兒手機?」
  • 制止孩子玩手機沒效果,家長應反思,孩子是否只是感到無聊了?
    在當代社會,要說誰沒有手機,那可真能成為「老古董」吧。地鐵上、公交上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同一個姿勢手持手機,不論是瀏覽新聞還是追劇,手機對於人來說,特別是年輕人、中年人,已經悄悄變得難割難捨。然而,還有一批人,對手機又愛又恨,那就是青少年以及幼齡孩童的家長們。成人都如此迷戀手機,更何況自制力並不成熟的孩子們,拿到手機就像如獲至寶。
  • 在嬰幼兒時期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我跟咱家優優有時候就會玩一些媽媽孩子的遊戲,或是醫生患者的遊戲,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會玩一些老師學生的遊戲,你扮演平時她做的不好的地方。在這些角色扮演的的過程當中,孩子就可以體會媽媽的辛苦,醫生的不容易,還有老師的耐心。回到生活中去,孩子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 網絡教育期間如何阻斷孩子迷戀遊戲?
    網絡教育期間如何阻斷孩子迷戀遊戲?疫情期間,學校開展了網絡教學,轉眼間,從來不讓孩子接觸的手機、電腦,卻成為了孩子的「好夥伴」,前幾天發現孩子竟然迷戀上了遊戲!聽課注意力也不集中了,家長該怎麼辦?!網絡教育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學校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教育及管理,跟全日制(學校教育)有顯著的不同,特別是在學校(教師)對學生個性差異的把握,教育的針對性、互動性及學習氛圍等方面,跟全日制教育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與不足。如何引領孩子成功度過這個特殊時期的網絡教育階段,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 正確對待孩子玩手機
    文|袁運錄兒子整天關在房間玩手機,父母非常難受。說他,又怕孩子發火,甚至以離家出走和死老威脅;不說他,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今後無力立足社會。不難看出,這對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是忍——忍氣吞聲。忍字頭上一把刀。這當然不行!父母的身心吃不消,遲早會忍出病來。孩子關門反鎖。為了防禦父母的「非法闖入」,內心不是滋味。一方面孩子想玩手機遊戲的欲望十分強烈,因為一次次玩遊戲都會得到獎賞(過癮和淡化焦慮)。另一方,孩子也擔心自己墮落,擔心成績下降,更擔心給父母帶來傷心。
  • Cat加菲說: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利大於弊!
    所以在對待孩子玩手機和數碼產品上,家長一定要從小就嚴格管理。最好是設置家長鎖,剛剛開始孩子玩一會就鎖住了,可能會哭鬧,但是久了之後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了,每天能看多久自己也有數了。但是畢竟現在是網際網路社會,孩子也需要與時俱進,不能說,「我們小時候不還啥也沒有了,不照樣過來了麼」這種話。時代不同了。
  • 孩子從小玩手機和不玩手機,有什麼區別?等上幼兒園就知道了
    有的孩子一碰手機不捨得放下,有的孩子甚至從小就玩手機。在家長看來,這好像不是大問題,但孩子從小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真的區別很大,可能暫時沒有發現,但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能看到。在幼兒園,從小玩手機的孩子會有點不知所措,老纏著老師要手機,做事情也不專心;相比之下,沒玩手機的孩子喜歡跟其他孩子玩,專注力更好,學習能力強。家長不要再給孩子手機,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危害。
  • 【江 霞】學會正確愛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學會正確愛孩子文/江  霞經常從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消息一些特別優秀的父母,自己本身非常優秀,所以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將來超過自己,因此從小就對孩子要求很嚴格,當孩子沒有預想中的那樣優秀時,就會指責批評,言語犀利,打擊諷刺,否定孩子的付出,看不到孩子的優點,放大孩子的缺點。這樣下去,親子關係肯定會緊張,劍張拔弩,一句話不投機,就會爭吵起來,甚至還會發生身體衝突,如果失去理智,很容易發聲悲劇。
  • 孩子迷戀網路遊戲,這位心理醫生媽媽這樣做……
    其實,小編相信,很多家長最煩惱的不是以上兩件事,而是「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成為低頭族」。   當您在為孩子沉迷遊戲而發愁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當孩子沉迷遊戲,他在「迷」什麼?手機遊戲為啥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這些問題,可不是人人都能想得明白,這可是涉及了兒童教育的專業問題呢!   據《廣州日報》報導,一位心理醫生媽媽也遭遇了兒子酷愛手機遊戲這一難題。
  • 10條秘笈教你有效管束孩子玩手機
    昨天一個準初三孩子問我:「馬上初三了,我的成績一直不穩定,一玩兒手機就停不下來,怎麼辦?」孩子是一個一般人看來很優秀的孩子,獨立性很強。父母都是醫生,平時很少有時間能陪孩子,奶奶在家裡給孩子做飯。所以孩子的生活、學習很多時候要自己安排。
  •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經常玩手機?
    「以前我都是在怪自己迷戀手機和網路遊戲,怪自己沒有用,怪自己沒有自控能力,怪自己缺乏自律,聽了袁老師的課後,我才知道,原來就是因為責怪自己,控制自己玩遊戲,才導致我在上網、玩手機的路上越走越遠,越滑越深。我相信通過這堂課,我的學習方法和人生航向必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堂課,我沒有準備,隨性而講,我是從四個方面切入:一、同學們究竟為誰讀書?
  • 急急,孩子總是迷戀網絡怎麼辦?家長越管越嚴重!心理學家分享
    今天是我們課程的第二期,孩子迷戀網絡的問題。上期課程我們講了:孩子總愛看電視,怎麼辦?我們給了5條建議。那麼這期課程,我們將和大家分享3個部分的內容:孩子迷戀網絡的三大誘因,叛逆期孩子染上網癮的原因,以及家長阻止孩子上網的誤區。
  •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玩手機
    作者:袁運錄兒子整天關在房間玩手機,父母非常難受。說他,又怕孩子發火,甚至以離家出走和尋死相威脅;不說他,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今後無力立足社會。怎麼辦?父母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兩難境地。父親心在滴血,母親憂心忡忡,焦慮難眠。不難看出,這對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是忍!—忍氣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