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會玩兒手機,很多孩子到了小學之後,認識的人多了,就開始玩兒社交網絡了。微博,微信,QQ等等一個都不少。回到家裡也是手機不離手,跟朋友聊天,互動,點讚,也有老師通過社交網絡去發布作業。此類問題成了越來越多家長頭疼的根源。新聞上,美國一個南部的彪悍母親,痛恨自己的幾個孩子沉溺於社交的媒體,於是輟學了。他用槍朝兒子的手機射擊,最後又用錘子把手機砸了個稀巴爛。這位老媽錄製了整個過程,還在視頻中喊話道,我在此要譴責社交媒體對我孩子的影響。他們變得不聽話,也不尊重人,他們的人生比世界上任何的電子產品都要重要。別說孩子了,就連很多年輕的父母也愛玩兒手機,躺在沙發上刷微博,能夠刷好幾個小時。看到孩子沉迷於社交網絡,家長不要心急,要從社會角度上來說的話,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單獨一戶,不會像過去的孩子們可以走街串巷,鄰裡之間經常的串門兒。孩子不缺玩伴嗎?而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網絡下成長的一代,在網絡上聊天互動,正反映了孩子們渴望被關注的心理。社交網站的參與者都是孩子的同學,這能夠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同時社交類網絡形式新穎,有遊戲信息,照片,視頻,音樂等,改變了單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10來歲孩子的胃口。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社交網站會出現網癮,其實家長不用著急給孩子扣這種帽子,所謂網癮呢,可比每天刷微博要嚴重的多。大部分的孩子都只是習慣於在社交網絡上交流和尋找快樂。有家長反映他家的孩子在暑假裡除了做作業就是在玩平板電腦,整天都不出門。這位家長擔心孩子的眼睛近視,也害怕孩子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缺失。對孩子屢屢管教,讓孩子少玩手機和平板電腦。孩子回答則說,你不也玩兒嗎?暑假這麼多天的空閒時間,我不玩兒這個玩兒什麼?家長無言以對,不知道該怎麼勸說孩子,只好粗暴地沒收了孩子的電子產品。其實家長如果把孩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豐富些,讓孩子學彈琴,繪畫,跆拳道,還可以帶孩子參加夏令營,社區活動室,去郊遊等等。這樣呢就縮短了孩子在網上消磨的時間,讓孩子多走出家門,就會降低對社交網站的依賴,因此他們可以在真實的世界上去認識朋友。
第一堵不如疏。
有一些家長得知孩子申請了自己的社交帳號之後,就會採用極端的方式,也就是說封掉帳號。其實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孩子完全可以再註冊一個帳號,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又不能沒有社網絡社交,因為這種社交平臺是孩子和同齡人交流的平臺,也能夠讓他們有更好的互動。此外呢家長關掉了孩子的微信微博帳號也沒用,指不定哪一天又冒出了新的社交工具了。家長要以引導為主,主動的成為孩子們在網絡世界的好友,默默的在一旁擔任守護者的角色。這一定比一味的禁止來得更加有成效。
第二,不同的年齡要不同的對待。
在小學及之前的階段,社交網絡平臺對孩子的用處其實不大。這一階段呢,家長應該鼓勵並且帶領孩子去面對面交往,去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把孩子打造成一個不依賴網絡,喜歡戶外運動的陽光少年。這樣在孩子越來越多的接觸網絡時,就不會徹底的沉迷了。大概到了初中階段的時候,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網絡社交需求,家長也可以融入孩子的社交圈子。當孩子離家入校之後,家長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工具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時呢家長就沒有必要去限制孩子的網絡社交了,只需要提醒孩子泡在網絡上的時間不要太長即可。
第三,要告訴孩子網絡社交的原則。
現在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別說孩子,就連很多的成年人都無法正確地使用網絡,無法甄別網絡上信息的真偽。那麼作為家長呢,首先需要讓孩子懂得,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所以我們發布的內容首先要合法,言行與身份相符,然後還要注意是否尊重主流價值規範,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傷害。
第四,要做好監督。
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是有區別的,其中之1就看能不能夠負責任了。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長的監管,當孩子在父母引導之下形成交際圈之後,父母要給他自由,不要過多地強加幹涉,但應該關注小孩兒交流的範圍和內容。當發現苗頭不對,要及時的幹預引導孩子,確定他的交友規範和範圍,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留意孩子在這個方面的變化,及時的給他引導和啟發。
第五,要多多的陪孩子,和網友互動也是尋求陪伴的一種方式。
家長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總是在忙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才使得他們不得不在網上去發布一些信息來尋求別人的關注。如果想要孩子自覺的去少用社交網絡呢?父母就應該多多陪陪孩子,讓他能夠把心裡話和自己說。如果強制性的關閉了孩子的社交網絡,就更應該多多陪孩子,不然孩子把話就都會憋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