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前幾天寫過一篇文章,談孩子自驅力的,文中提到要想孩子開竅,開啟開掛的人生,父母需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很多人心生感慨,反思自己教育中的問題。
其中不乏不一樣的聲音,比如有個讀者發出質疑 「自主權還給孩子?打遊戲玩兒手機?」,說實話,遇到這樣的問題,三言兩語真的沒法回復,有種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的感覺。
還有一個媽媽詢問:兒子今年上高二,周圍同學都有手機,兒子要了好多次都沒有給買,最近在鬧脾氣,到底要不要給買?
我的回覆是:周圍同學都有了,手機也不是個新奇的東西,為什麼不給孩子買?父母的不支持和不信任,與別的同學不同步,孩子的難過父母可曾理解?應該給孩子買,但是要與他一起制定規則,比如在學校期間不可以玩兒,回家後做完該做的事情後,在固定時間玩兒等等。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條回復引起好多人的反對,大家很堅定:一定不能買,買了就廢了!
一提起手機,很多父母的反應就像遇到狗的貓,渾身的毛都豎起來了:「國家為什麼不禁止電子遊戲?不知害了多少孩子」。
父母視手機如洪水猛獸,孩子的墮落似乎就是從手機開始的,手機是讓娃荒廢學業、不思進取,人生宕機的罪魁禍首。
如果你怪孩子陷在遊戲裡難以自拔,不妨審視一下自己,回到家裡後都做了些什麼?
坦然承認吧,孩子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你的「教育無能」,你對孩子無能為力,卻又無法面對失敗的自己,所以才會找個「背鍋俠」。
太多的家長平時教育孩子沒有正確的引導,從小散養、只看重成績,或者是溺愛、控制,對孩子要求太多卻沒有有效的引導,等孩子出現了問題,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
於是開始找各種藉口,就是不肯反思自己的問題,現在的「鍋」一般是由手機、遊戲、網絡來背,5年前或許是早戀,10年前是泡沫劇,20年前是言情、武俠小說......
總之,就是不承認自己教育的失職,或者意識到了也不願意改變,只是一味的指責孩子。
1、該出手時不動手,該放手時不撒手
在這所有的不正當的養育過程中,孩子出問題只是輕重不同和時間的早晚罷了。
2、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從童年時期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將來,一個人的後半生由無數個習慣構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生養成,在前半輩子裡,兒童時期就是最重要的性格和行為養成期。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著豐富情感的個體,他們像小幼苗一樣,需要父母細心的澆灌和呵護,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需要從小一點一滴的培養起來。
有人說父母的有效期就那麼短短的幾年,一旦錯過了,就會失去教育孩子的資格。你不教育孩子,將來社會會替你教育!
3、緊張的親子關係
做父母的有個通病,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這也不能怪我們,因為我們從小就是被這麼對待的,所以就下意識的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我們的孩子,有時候明明知道是錯誤的,卻控制不住自己。
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獲得歸屬感,自己的重要性沒有被滿足,那麼長大後就會導致出現各種「偏差行為」,其中主要的4種偏差行為就是: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以及自我放逐。
這四種偏差行為的具體表現我會在以後找機會為大家展開詳細講解。
所以孩子沉迷電子遊戲,表面是手機惹得禍,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沒有自制力的大人尚且比比皆是,何況是個孩子呢?
如果父母教育不當,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的叛逆、不聽話、沉迷電子產品就不難理解了,如果眼裡只盯著孩子當前行為的「果」,卻不去探尋背後的「因」,只會讓自己和孩子雙雙陷入痛苦。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