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19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在2020年這樣一個抗疫大年,「醫學界」作為醫療行業媒體,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一批中國青年醫生:他們有的是風風火火的住院總,有的是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還有的是獨當一面的副主任醫師……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堅持、勇敢、隱忍、付出……閱讀這群青年醫生,感受一股向上的力量。
2001年夏天,趙久良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入學不久,清華大學組建醫學院,在趙南明老院長的感召下,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並脫穎而出,成為首批清華大學醫學專業的61名學生之一。
「如果當初清華大學沒有組建醫學院,您還會學醫嗎?」
「會!我喜歡生物學,但更喜歡治病救人,與人打交道更有樂趣。」
19年後的今天,趙久良成了同事口中「不得了」的青年醫生,患者心中醫術高超、平易近人的好大夫。還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二屆「協和傑出青年」獎得主。
因為傑出,外界給了趙久良不少光環。但作為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醫生,趙久良卻說自己只是協和青年醫生中的「大多數」,「我所做到的都是協和醫生應該做到的基本標準。」
「最難的不是疑難雜症的處理,而是如何長程有效地管理患者。」
趙久良擅長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抗磷脂症候群、結締組織病相關肺動脈高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診治。他坦言這些大多是「終身性疾病」。最難的並不是疑難雜症處理,而是如何長程有效地管理患者。
「風溼科醫生可能要陪伴患者一生。所以除了疾病本身,醫生還要指導患者如何處理疾病與生活、工作之間的關係。」他說,自己每次新接診患者時,就會為該患者做長久的計劃,不能只是解決患者當下面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患者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是怎樣的。」
趙久良(右一)是首屆亞太風溼病聯盟(APLAR)青年委員會的組建成員之一
在患者首次確診疾病時,趙久良往往會多花一些時間跟患者和家屬鄭重地長談一次,他會第一時間告知患者三條信息。首先,當下風溼免疫病本身是無法根治的,無需到處尋求「藥到病除」的良方。其次,風溼免疫疾病是可控的,在一定前提下,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過上健康人的生活,工作、成家,甚至生孩子。當然,最後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務必遵醫囑用藥,規律就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實現第二點的前提。
趙久良非常清楚,在醫患關係中,主人翁始終是患者,而醫生是專業醫療諮詢的提供者,「讓患者從宣教中改變對疾病的看法,才能改變他內心的抉擇。」
趙久良
「如果當時放棄了,也許就真的結束了」
雖然罹患風溼免疫病的患者多數為中青年,但是一旦發病,往往來勢洶洶,危重症極為常見。若延誤時機,患者可能失去生命,但若處理得當,就可能出現「奇蹟」。
趙久良談起這樣一位患者。
這是一位年輕的護士,產後兩個月,突發多臟器損害、周身浮腫、無尿、急性腎衰、全心衰竭、呼吸困難、血三系減低合併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儘管醫生第一時間為她明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也給予大劑量激素衝擊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但她的病情仍然在進展,同時還繼發了肺部感染、隱球菌腦膜炎。患者作為醫療工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
屋漏偏逢連夜雨,患者丈夫質疑她婚前對病情有所隱瞞,便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不告而別。農民出身的父母並不富裕,也並不懂得如何安慰患者,整日在床旁唉聲嘆氣。患者表情木訥,她似乎想要放棄自己。
但醫生不能放棄。
「畢竟你還年輕,畢竟是可治的病,還沒有到說放棄的時刻,哪怕有一線希望,也要堅持,你還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下午忙完了手頭的工作,趙久良就坐在她的床邊鼓勵她。
早上,趙久良到醫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患者的病情,記錄患者尿量,看著它從80ml升到100ml、310ml再到580ml,趙久良覺得勝利離自己越來越近。
就這樣,趙久良整整堅持了2個多月,這位患者也成了那段時間風溼免疫科住院時間最久的患者。
「把每一個細節做到位,奇蹟就會出現。」患者逐漸康復,一年後病情完全緩解了,腎功能也恢復正常水平。如今,這位護已經回到工作崗位,重新開啟了新的人生。回想起這一病例,趙久良感慨,「如果當時放棄了,也許就真的結束了,醫生在處理疾病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給予患者希望。」
趙久良參加東亞風溼病學會(EAGOR)年會並獲得國際青年獎
細節決定成敗
如果說改變患者對疾病的看法、給予患者希望是醫生的一種責任,那麼在診斷時抓細節、探索疾病的蛛絲馬跡便是醫生的一種本能。「細節決定成敗」,在風溼免疫疾病的診療中細節尤為重要。
趙久良曾接診一位外地的小男孩,3多年的病史中,患者周身大關節周圍軟組織腫大,形成包塊,反覆就診於多家三甲醫院,先後取了4次病理活檢都沒能明確診斷,除貧血、炎症指標升高外,各項化驗數據都大致正常。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患者選擇到協和醫院進行治療。
最初,趙久良也感到困惑,明明病變就在眼前,為什麼多次病理活檢都沒能給出明確答案?似乎當前的實驗室檢查並沒有給我們更多的線索,究竟哪裡出了問題?趙久良拿著化驗單一行一行地看,不放過每一個異常指標。
患者血常規中的平均血小板體積(MPV)數值引起了趙久良的注意,「患者血常規的化驗單上有個異常的指標,叫MPV,雖然這是每張血常規單子上都會有的指標,但平日裡我們很少注意,小男孩的MPV是正常值的2倍多,平時很少有人會關注它。」
順著這個線索,趙久良開始歸根溯源,篩查巨大血小板的病因,最終抽絲剝繭,明確一個極其罕見的疾病——植物固醇血症,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代謝疾病,植物固醇的沉積導致巨核細胞分界膜系統分化障礙進而出現巨大血小板現象。
在趙久良的幫助下,小男孩做了基因篩查,最終發現對應基因突變得以確診。病因找到了,小男孩很快得到治療,並達到疾病緩解。
這一患者讓趙久良切身體會到關注細節的重要性,「風溼免疫科對醫生臨床細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面對疑難雜症,醫生應該下苦功夫在病例中尋找反常細節,探尋可能的蛛絲馬跡。」自此,對於患者化驗單的查看,趙久良又多了一份細緻。
嚴謹、博精、創新、奉獻,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校訓。作為協和青年醫生,趙久良為我們詮釋了從醫路上青年醫生該有的狀態,為患者他細緻入微,遇到重症患者他迎難而上、果敢而又有魄力;面對疑難雜症他抽絲剝繭抓細節。若要為他找一個「腳註」,「有為青年」不為過。
趙久良博士
趙久良,博士,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副教授,主任助理。主要從事系統性紅斑狼瘡、抗磷脂症候群、結締組織病相關肺動脈高壓等風溼免疫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先後參與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撐計劃系統性紅斑狼瘡相關課題。已代表團隊在全國學術會議發言13次,國際會議發言9次,發表國內外核心期刊文章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 13篇,獲得日本風溼病學年會國際青年獎、東亞風溼病學會青年獎、國際狼瘡大會旅行獎、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會優秀論文獎、第二屆協和傑出青年獎,目前任亞太地區風溼病聯盟(APLAR)青委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青委副主委、北京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委員兼秘書、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溼免疫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協和醫學雜誌》、《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青年編委。
福利時間到!
如果你有工作或科研上的疑問,還有機會獲得趙久良博士的一對一回復!
截止明天15:00,留言點讚最高的專業問題即可中選!
歡迎各位留言提問~
來源:醫學界
作者:劉珊珊
審稿:燕小六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點擊「
【來源:醫學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