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醫療隊是最早到達、最快進入最前線、始終堅守我院的醫療隊……」這句話來自一封感謝信,客觀且不帶感情色彩。但看到這句話時,甘肅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甘肅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蔡輝的心中卻填滿了暖意。寫信方是武漢市中心醫院。「黃河長江同根同源。」蔡輝說,他能讀懂這句話蘊藏的深情厚誼——53天武漢抗疫一線並肩作戰的戰友之情。
1月28日,蔡輝從甘肅省委書記林鐸手中接過隊旗。「我明白,接過隊旗就是接過責任,但疫情形勢的嚴峻程度和面臨的困難超出預料。」蔡輝坦言,那是壓力最大、感觸最多、刻骨銘心的53天。
「很欣慰,我有137名天使戰友。我想對他們說:我會永遠記住你們,李敏、楊曉娜、周春蓮……」撤離武漢時,他給每名隊員寫了一封感謝信。「隊員們的面孔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份真摯的戰友情誼,難忘且珍貴。」蔡輝說。
壓力最大:挺過第一晚,度過心理關
剛到武漢,蔡輝就感覺到了演練與實戰之間的差距。他表示,操作流程、救治難度、醫患配合等可以通過演練逐漸熟悉掌握,但疫情中城市的肅穆凝重無法炮製,無形的壓迫感讓人如臨大敵。
「隊伍的輕鬆氛圍瞬間凝結。」當天下午,蔡輝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對接工作。「發熱患者太多了,不少同事病倒了,醫務人員非常緊缺……」醫院領導的話,讓蔡輝的心情更加沉重:「我們是第一支接管院方病區的醫療隊,能體會到他們的焦急。」
蔡輝抓緊時間對培訓、分工和排班等做了周密安排。制定了三級管理制度,分設醫療組、護理組和院感組,醫療組、護理組再分若干小組。同時實行嚴格的交接班制度,隊員之間兩兩進出病區,確保隊員安全,要求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必須在床邊交接,醫護人員之間交接,組長之間交接,同時向病區主任匯報。
下午,全體隊員剛結束國家培訓,院方就打來電話,希望他們當天晚上接管兩個病區。
在蔡輝看來,接管病區收治患者和醫療隊員安全始終是繃緊的兩根弦。萬事開頭難,平穩度過第一晚非常重要。「對接工作時,我去看了臨時醫務人員休息區,前線的工作人員都很忙,隊員們對工作環境不熟悉、對病區的操作流程不熟悉。為了確保患者順利救治,我們要逐步收治患者,邊適應邊收治。」出於這些考慮,隊伍暫時只接管了一個病區。
當晚,醫療隊也只收治了5名患者。即便如此,問病史、查體、開醫囑,安排檢查、治療、輸液,寫病歷文書……完成所有患者的診療工作時,已是凌晨5點多。一夜守下來,經過實戰,隊員們不再緊張,也有了信心。3天時間,病區就收滿了患者。7天後,隊員們的工作、生活狀態逐漸穩定,醫療隊又接管了第二個病區。
感動最多:每班最長達10個小時,最多時10名醫務人員累倒
武漢中心醫院兩個病區80張床,因患者多,又加床到90張,每個隊員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
疫情就是命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告急,醫療隊要抽調30名重症醫護人員到該院西院區,協管協和西院兩個重症病區100張床。「10名重症科醫生,20名重症科護士,都是精兵強將,是我們的主力。」蔡輝說,送別30名隊員時,沒人多說話,都知道他們的風險更大。「之後,我們只能克服困難,30人的工作量由剩下的107人承擔,四班倒改為三班倒,平均1.5天~2天上一個班。正常工作8小時,再加上穿脫防護服的時間,每個人每班工作超過10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下,隊員們咬牙堅持著。
到第三周,隊員們的身體已經處於高度疲勞狀態,中心醫院和協和西院區,先後有7名護士和3名醫生發生不同症狀的暈倒和職業暴露。「李敏,工作時突然暈倒,吸氧後才恢復意識。不是我帶領他們,是他們鼓舞著我。」蔡輝說,他當時壓力也很大,為了確保每一位隊員的身心健康,不能鬆勁兒,要一直繃著。「那3個星期,是醫療隊經歷的最艱難的時期,那種辛苦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我們硬是挺過來了。」
由於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緊鄰一家養老院,不少老年患者被陸續送到病區,其中有已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隊員們不僅要負責診療工作,還要給患者餵飯,幫忙翻身,清理大小便。
說起那些給力的隊員,蔡輝變得滔滔不絕:「護理重症患者時,護士要檢測生命體徵、吸氧、吸痰、留取血標本、咽拭子標本;整理床單、擦身子、更換被服;抽血、插尿管、上呼吸機……每天走上萬步。就連簡單的換兩套床單,因為武漢的天氣越來越熱,護士又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都要花整整兩個小時,人幾近虛脫……」
在武漢的53天裡,醫療隊累計管理180張床位,救治患者278人,其中重症患者132人,危重症患者24人。醫療隊一直堅守到全面完成對武漢市中心醫院的援助任務後才返回蘭州。
挑戰最大:感控經驗少,邊摸索邊調整
保證隊員零感染,一直是壓在蔡輝心頭的一塊大石頭。
「院方感染病毒的醫務人員比我們猜想的多。」蔡輝說,前一天接觸過的醫生,第二天被確診,以及李文亮、江學慶、梅仲明醫生的離世,對隊員衝擊很大。他們一邊收治患者,一邊惋惜悲痛,一邊互相安慰鼓勁。
歷經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甘肅岷漳地震等重大災害的醫療救援,蔡輝可謂身經百戰,但這次有些不同。「對感控的要求更高、更嚴格。」蔡輝表示,綜合醫院出身的他們,感控知識與經驗不多。武漢市中心醫院也不是傳染病醫院,要進行改造。
在有限條件下,院方邊摸索邊調整。今天按這個路徑改,有漏洞,第二天就要調整。給蔡輝印象最深的是,最開始的3天,每天進出的門都不一樣。
蔡輝認為,有些硬體沒辦法改造,只能在現有條件下完善。比如,隔離區和半隔離區之間,如何擺放座椅、物品等;進出某區域人員需要分批進入,避免病毒濃度過高;隊員到休息區有單獨通道,儘量不與院方醫護產生交叉等。
工作量暴增後,一名護理隊員做穿刺時,因視線被護目鏡霧氣幹擾,一針扎穿了防護手套,導致手部出血,發生職業暴露,經過緊急處理、自我隔離後檢查,所幸沒有感染。
情況嚴重,蔡輝趕緊向院方反應,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及時雨,主管部門要求安排醫務人員調休,在蔡輝的溝通協調下,「30名隊員從協和醫院西院區歸隊,同時和中心醫院協商,接管的兩個病區也壓縮到一個,隊員工作一天,休息兩三天,體力逐漸恢復,隊員們邊工作邊調休。而且,一旦有人身體不適,我們馬上安排其檢查身體。」蔡輝說。
創傷最深: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是英雄
失去同事、親人,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的武漢人,最需要的是療心理的傷。那些傷就像病毒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親歷過的人能體會到。
蔡輝回憶,有一天,他走在中心醫院的路上,碰到了一個熟悉的護士,問她,怎麼沒看見楊院長?她語氣嚴肅地說,楊院長病倒了,隔離了。「我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是以一種輕鬆的語氣問的。聽了她的回答,我覺得自己的語氣可能傷害了她,能感覺到她心裡的創傷。」武漢中心醫院有很多醫務工作者病倒或隔離。這個醫院經歷的一樁樁事件,深深地觸痛了蔡輝。
一位68歲女性患者,因沒床位,與兒子在院外焦急等候住院。「她兒子和我說,他爸爸在另外一家醫院去世了,他接受不了媽媽也離開自己。我們決定給她加張床,可等了很長時間,他們一直未入院。給她兒子打電話,對方說,對不起,我正在等殯儀館的車,來拉父親的遺體。送走父親後,才能帶母親辦理入院。」這些話對蔡輝的觸動很深,「直到患者出院都不知道老伴兒已經去世,通過她我能體會到這座城市的創傷。武漢人民太苦了,我們做多少都是應該的。」
在這場戰「疫」中,蔡輝目睹過生命的逝去、家庭的破碎,但他更看到了武漢人民的堅韌與勇敢。他說,那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是英雄。
文:王天鵝
來源:微信公眾號「健康報」
原標題:《戰疫院長訪談錄 | 甘肅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蔡輝:創傷、壓力、感動⋯⋯ 武漢留給我的太多太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