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借他物表己心。
2. 選擇與所選「物」及文章主題緊密關聯的事件 表達自己的情感。
3. 提煉本次習作評改標準清單,對照清單評改習 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頭腦風暴,選擇話題
1. 親愛的同學們,「我眼中的你」系列畢業留言 活動正在進行作品徵集,我眼中的「你」,除了是六年 朝夕相處的同學外,還可以是校園中的那個「它」,六 年的小學生活中,校園內的哪個事物,哪個地方給你 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小操場、足球場、「棋趣」大石頭、空中花園、 圖書館的大樹椅、秘密基地……)
2. 讀一讀同學到黑板上寫出的內容,說一說對你 有什麼啟發。
二、例文引路,明了寫法
1. 讀一讀
我最不舍的「你」
——籃球館外的那個小角落
時光飛逝,如同彩虹在雨後的那一現,還有短短 幾個月,我們就要和「小學」分別,難以忘懷的不僅 有同學、老師,還有,我心中最重要的,最不舍的「你」。
「你」是籃球館外的一個小角落,是一塊半私密 半開放的地方,自從我進入校籃球隊,就與「你」形 影不離,放下的書包,你幫我「拿」著。課間休息時, 我出來喝口水,就高高興興跑進去了,沒有時間多看 你一眼。只有在下課之後,我才能陪你度過那快樂的 幾分鐘。我在你身旁換衣服,你一直在那裡等我,就 如忠誠的小狗一般守在我身邊,你還像我的一個避風 港,累了倦了煩了,都會在你這靜一靜,坐一坐。
你,不僅是我親密的夥伴,也是我童年快樂和友 誼的見證。
每當訓練結束,我和小顧還有一民就在你這裡偷 偷摸摸換衣服,那種刺激的感覺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 裡。有一次,我們正在換衣服,體育老師突然來了, 嚇得我如同觸電般把褲子一提,把衣服一套,三下五除二就換完了衣服,直到老師走後,我們才深深地籲了一口氣,整理了一下我穿得歪歪斜斜的褲子。
我們每個人都似一個小小的支流,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不停地相會,如同小溪匯入一條大河, 暫的相遇後,又要分別,當一陣陣微風拂過我的面頰, 我便又想起了從前,想起我親愛的同學和老師,還有伴隨我快樂時光的那個最不舍的「你」。
2. 想一想
(1)即將離開母校,作者忘不了的是什麼?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舍?
(3)他是怎樣表達 自己的不舍的?
3. 小結寫法
三、構思——選擇材料
1. 確定主題。想想你確定的這個「事物」或「地 方」,讓你印象深刻的理由是什麼,想好後與小組內 的同學交流一下。如:
2. 選擇材料。圍繞確 定的主題,你想選擇哪些 與「物」或「地」緊密相關 的事件體現主題?在星星 圖上把你能想到的事件都 列出來。
3. 從幾個事件中選擇一兩件最能表現主題的材 料,做為文章的素材。
四、文章起草
圍繞自己的選題,根據自己最後確定的一兩件 事,起草文章,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可參照課件給出的 例子,也可自己創作。
第二課時
一、全員評改
1.課件出示或發列印稿給全體學生,共同評改《忘 不了「籃球場」》,列出本篇習作的優點,同時給作者 提出幾點建議。
2. 小組內交流評改意見。組長提煉主要信息。
3. 各組匯報,全班交流分享評改建議。
4. 提煉評改信息,製作「評改標準清單」。
二、個人評改
1. 對照評改清單,修改自己的文章。
我是借何「物」抒「何」情的?
「物」的特點明顯嗎?藉此「物」表此「情」自然 妥當嗎?
我選擇的材料有趣嗎?
我的材料能表現我的成長、收穫或對母校的情誼嗎?
借「物」抒情的語句,我用得合適嗎?
2. 指導借物抒情語句的寫作。
(1)讀讀下面的這些片斷,想想作者是怎樣借 「物」抒情的。
從小,我不是個愛運動的孩子,三四年級時,一 次偶然的機會,我喜歡上了踢足球,天天踢,很開心。 陪伴我的,讓我起步的那個地方,就是學校的那塊足 球場,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它令我的小學時光無比快樂,我和夥伴們在球場上的奔跑見證了童年的快樂。
驀然回首,那片綠草地還是一樣的,上面還是有 許多小朋友在奔跑,他們稚嫩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 笑容。聳了聳肩,撓了撓頭,咽了口水,不知該對大 操場地和母校說些什麼,只有一句最簡單的話:「那, 我走了。」就這樣頭也不回地走了, 「真的走了。」道 完別後,我早已淚眼朦朧。
秋風蕭瑟,落下來的枯黃的葉子鋪滿了小路,竹 林裡,一頭「小鹿」坐在地上,呆呆地望著前方。大樹 邊,一頭「駱駝」遙望前方,旁邊還有一直陪伴著它 的雞蛋花樹……也許,以後的我們不會再像現在的我 們一樣,經常在一起瘋玩,長大後的我們,可能會散 落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空中花園不會變,友誼的種子也會永遠的保存。
(2)修改自己習作中抒情的句子,和同學交流一 下你是用哪種方式抒情的?
3. 對照以下清單,再次整體修改和校對習作。
(1)一字一句讀兩遍以上了嗎?
(2)語句通順嗎?
(3)錯別字修改了嗎?
(4)標點符號使用正確嗎?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鼎太小學)
關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1.掃一掃二維碼(本刊公眾微信二維碼)
2.搜索微信號「ywjxtxxxk」或公眾號「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即可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