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現代人為什麼很糾結?找到智慧的源頭

2020-12-16 大才教育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引為「貫通」;經者,恆也,常也,上下前後貫通也;典乃重要文獻、典籍。所謂天經地義,經典即是記錄經國濟世常道、天禮秩序規律、人類文化的本元文化。

溯本求源,生天、生地、生人。人本上通下達,與天地相合,與日月同輝。後慾念萌生,漸入紅塵。有聖人出,為世作則,以身力行,演示人倫,警醒世人,隨約以成文,以教化人倫,解民於倒懸,經典始成。

經典,歷經千百年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大浪淘沙的篩選、沉澱、凝集,古老,但不陳舊,因其皆是常道,與時俱進,經久彌新。能屹立於多世歷經劫難而不滅者,以其文中真精神,合於天道,合於地道,合於人道,引一言而撼醒內心,的一句而明辨事理。教育以此為本,文化千年留傳。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雖因時因地而宜形成不同民族的經典,卻同為一本所生,最終萬殊同歸,皆為人類文化瑰寶。文以載道,千古傳承。

經典記錄的是這個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猶如一個哺育民族文化的母親,將生命再創力貫注於民族生命的每一個細胞中,喚醒祖先腦蘊藏的先天智慧,啟發開動無限潛能。經過對先輩成果的「記憶」,而內化、啟發、傳承、創造。對民族經典的「失憶」,便失去創造性人生的高起點。清人皮錫瑞說:「為國者循之則治,違之則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因為經典為萬世公言,非一人私論。」

經典是聖人躬行實踐、行有餘力、道之自然生發,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時可行,萬世可行,一人可行,萬人可行。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中國傳統教育從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到修齊治平,經典一直是萬法歸一的恆定教材。

中國自古學子讀書雖有很多流弊,但對所讀書籍的選擇卻十分嚴格,讀雜書視為邪僻。《弟子規》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讀經典便是與聖人居,與聖人謀,源頭活水,高屋建瓴。南懷瑾先生年屆九十,他回憶說,小時候一次偷偷讀《紅樓夢》,他父親看見了,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他在很多重要演講中坦言:「我提倡孩子們讀經,是為了未來中國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偉大的政治家。只有從小進行經典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夫唯大雅,卓爾不群,不跟著社會風氣走,建立偉岸的人格。」

中華經典秦漢以「五經」為主,宋以後便以「四書」為先導和基礎。中國幾千年經典,皆載道之文,僅從經典的內容來講,便是最經濟的教育學。從飲食男女、日用倫常到治平天下,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理不分,文武不分,文、理、藝、史、哲一以貫之,混沌一元,包羅萬象。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是以一當十、以一當萬的學問。現代人講功利,讀經典是教育最大的功利。

俗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不做良相便做良醫。各家經典皆以道貫之,殊途同歸,一經契入,萬經皆通,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與經典同行,便是與聖賢為友,人生的高度自然不同。

學習經典貴在得意忘言,領會精神,開啟智慧,修正行為,陶冶性情,而不在於尋章摘句、咬文嚼字、炫耀學識;經典雖然都是好文章,但如果當成文章學,以博取功名,或者當成裝點門面的口頭禪,便把經典降格了,謬以千裡。

自孔孟以後,真師難尋,而常遇盲師惑世。好在經典長存,聖賢教導,盡在其中。以恭敬心誦讀經典,就是親聆聖賢的教誨。與經典同行,便是與聖賢為伍。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當師道不存的時候,經典是最好的老師。

熱愛傳統文化,關注家庭教育,就關注本號【大才教育】。有什麼問題和建議歡迎給小編留言。

相關焦點

  • 現代人為什麼依然要讀經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經典?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在為《經典之門》系列叢書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晚年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一些預測和憂慮。 湯因比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礎上,預見到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人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自私,物質欲望不斷膨脹。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如何理解老子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應用智慧
    那天小輝的客廳裡一直在放著      《道德經》,我還取笑他:怎麼還聽起這個了,是想靜靜心?     小輝笑笑說:「這你就是小瞧它了,《道德經》是「萬經之王」,裡面的學問可大了,      特別是裡面的一些生存智慧,非常值得參考。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古德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信幾乎每位學佛人,都聽過這兩句佛偈,乃至有的善男信女初學佛時,發心勇猛,誓願通讀三藏。然而,三藏十二分教,可謂浩如煙海,加之佛經翻譯多在唐宋及兩朝之前,現代人讀古文,著實不容易理解。那麼,是不是說今人就與三藏無緣了呢?其實不然。
  • 讀經答疑:用一份靜心讀聖賢經典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請問老師哪種斷句是正確的。看到這位網友的三份留言,我們深深為這個家庭能全家共同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而高興。那麼,對於經典呢?原來,「經讀千遍,其義自現。」這樣就進入我們討論的第二個話題:怎樣深入經典,融會貫通?提起經典,我們現代人感到仿佛隔了好幾個世紀,仿佛那是電影裡古人的東西,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距太遙遠了。其實,不然。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唐雪  作為德語世界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典籍之一,《道德經》的德語譯本眾多:荷蘭奈梅亨大學教授克努特·瓦爾夫主編的《西方道學目錄》第六版中,收錄的從1870年到2009年《道德經》德譯本,計有103種之多。  德語世界對老子的關注可追溯到18世紀。
  • 經典反思:遠古心法,越讀越優秀!
    感悟天地之道,會發現道的幽深精妙難以輕易看清。只有專心悟道,看到世界的本質源頭,才不被現象迷惑,奉行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是唯一正道。這是華夏五帝中的舜帝的人生智慧總結。舜帝準備傳帝位給大禹,就秘授大禹,告訴他天地之道與人生智慧,就講了這段十六字真言。看了這十六字真言,令人嘆服。舜帝對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入,沒有局限於好人壞人這樣的簡單劃定。如果簡單否定人性,認為人性是惡的,肯定不是舜帝的風格。
  • 算卦的《易經》為什麼成了「萬經之首」?總結下來共有四大原因
    就這麼一本類似於「算卦」的書,為什麼被人稱為「萬經之首」呢?其中暗含了不少東西:1、首先是老百姓的心靈寄託《易經》對於人們來說,讓人們有了心之所向,有了一種心靈寄託。這也是社會原因所導致,民生的艱難,往往導致很多人命運多舛。讓大家對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了不安。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陳桐生:樂經不是文字典籍而是曲譜
    文學遺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陳桐生:樂經不是文字典籍而是曲譜】《樂經》絕不是文字寫成的古籍,凡是認為《樂經》是文字典籍的觀點,都基本上可以判定為偏離了準星。既然《樂經》不應該用文字寫成,那麼,那些先秦儒道學者頭腦中存在而無法寫出的《樂經》,其內容應該是什麼呢?答案是:上古三代音樂的曲譜。
  • ​找到心靈上的源頭
    假設每個人都有自己人格、意識誕生的那個源頭,你對這個源頭了解多少呢?終其一生,你有沒有想去認識或找到你所來自的這個源頭?我從哪裡來」的指南;就像米其林餐廳手冊帶領我們找到米其林三星的美味餐廳一樣,賽斯哲學思想能夠幫助我找到「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找到那個本我、那個心靈上的源頭。
  • 《論語》《道德經》推出英文版!國內最大規模的英文版世界學術經典...
    《論語》《道德經》推出英文版!國內最大規模的英文版世界學術經典系列問世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08-14 這是國內迄今規模最大的用英語全景式展現世界學術經典的巨作。
  • 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快樂?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快樂呢?有人說,現代人的壓力大,自然快樂不起來。但是在古代政治動蕩、戰亂不斷,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人們卻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又是為什麼呢?也道出了現代人為什麼不快樂的原因。盡人事,聽天命莊子說:「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內心修養很高的人,不管什麼境遇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如果事情無法挽回,他們總能安於天命,這是德性修養的極點。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龔鵬程:文化經典離我們並不遠
    昆德拉之輕及其他》等書,都如同溫馨的燭火引導著讀者的視線,讓我們向大師走得更近。  這其中,臺灣著名學者、教育家龔鵬程先生所著的《向古人借智慧――如何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則系統地推薦了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叢書,並分別從思想、文學、宗教、生活、人生哲學、藝術六個方面來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他的書突破了國內現有同類圖書中,選題多半集中在思想方面的單一局面,也一反常規圖書推薦的教條面孔,而是用一種深入淺出的生動文本向讀者推薦了31本中國古代的經典讀本。
  • 《道德經》的思辨性: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以及「無為而治」思想
    道教認為《道德經》裡有修真得道的法門,《道德經》第一章是五千字的總論部分,這部經典的核心就在這第一章。講起道家思想學說,我們知道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分別留下了一本經典著作,《道德經》和《莊子》。《道德經》是一本辯證哲學著作,強調的是「陰陽之變」和「有無相生」的基本觀念,就是說萬事萬物有陰陽,陰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也是相生相連的。
  • 《易經》智慧:經典三句,值得你一讀再讀
    ——《周易·乾卦》其中:潛龍勿用,為人生第一階段,其意為:潛龍=隱藏,龍潛於淵,陽之深藏,人們做事前應忍時待機,看清時勢,這樣才利於下一步行動。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為人生第二階段,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是表現的有「大人」風範,屬於氣質,二是得到「大人」的賞識,屬於遇到貴人。
  • 流行詞彙「糾結」爆紅中的社會心理之痛
    「糾結」爆紅中的社會心理之痛  《咬文嚼字》雜誌公布了由國內語言文字專家評選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詞彙,「糾結」榜上有名,可見其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可以當動詞,「最近的工作讓我糾結」;也可以當形容詞,如「這個電影情節看起來特糾結」;甚至可以當作名詞,如「竟不知心中的糾結如何排遣」。無論是形容事件的態勢,還是表達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糾結一詞均能恰到好處地滿足人們的要求。  當糾結很紅很強大,有人認為糾結是來自東方扶桑之地的動漫舶來品,有人認為是90後新生代製造的潮人潮語。
  • 仰望先祖智慧之美!一位隱居道醫:中醫訓詁之黃帝莫經
    用了三年多時間,專門學完《醫用古漢語基礎》之後,才算把入門了中醫典籍的解讀。基於目前市場上各種中醫典籍的白話版的混亂與資料繁多雜亂,鄙人決心這輩子只訓詁解讀一部中醫經典,那就是:《黃帝內經》。於是發願要考取《內經學》的博士,但是遇見英語的門檻和年齡、精力、財力等諸多現實障礙,最終只能在家自己訓詁解析《黃帝內經》。
  • 讀經運動是一場智慧重尋之旅
    1994年,臺中師範大學語教系王財貴教授在臺灣發起青少年讀經運動,倡導教育從讀經開始,主張利用13歲以前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讀誦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經典,提升文化修養,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讀經」,又稱「經典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