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亮點:莊小威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揭示肺癌難根治原因

2020-12-10 前沿科學與文化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多篇論文。學術經緯團隊也將在這篇文章中擇選一些亮點,與各位讀者分享。

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

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隨後,他們使用新型的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同時對基因組的1000多個位點進行成像觀察,並可以通過一些轉錄過程中的標誌性結構,觀察到超過1000多條基因的轉錄動態。

▲第一篇論文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們指出,該技術能讓他們對染色質的不同區域,以及染色質的反式結合有更好的理解。此外,研究人員們也可以研究這些區域和結合方式能如何影響單細胞內的基因轉錄。未來,它有望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

第二篇論文則來自美國舊金山的幾所大學與科研機構。他們的發現對於理解人類肺癌在治療後的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們指出,肺癌是每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主要癌種之一。之所以如此危險,主要在於肺癌的異質性——這讓肺癌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從而導致了種種療法的失效。為了理解肺癌的這種適應力,研究人員們從30名肺癌患者中,獲取了49份臨床活檢標本。這些標本有的來自治療前,有的來自治療中。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比較治療前後,肺癌所發生的變化。

研究人員們對超過20000多個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細胞做了單細胞測序,發現這些細胞展現出了極為複雜和動態的腫瘤生態系統。對於癌細胞的測序,更是找到了臨床檢測之外的致癌基因。

▲第二篇論文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們發現,在抗癌療法下苟延殘喘下來的癌細胞,表現出了肺泡再生細胞的特徵。這表明目前的一些抗癌療法,反而會誘導癌細胞轉化進入較原始的細胞階段(primitive cell-state)。也就是說,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會在抗癌藥的作用下,變得更有可塑性。

本研究也找到了一些積極的數據,比如一些生物標誌物與臨床的預後具有相關性。這為科學家開發未來的療法提供了寶貴信息。

來源學術經緯

相關焦點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中科大揭示人胚胎視網膜與視網膜類器官發育過程染色質動態變化
    2020年2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課題組與瞿昆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通過多組學研究(ATAC-seq、RNA-seq和組蛋白修飾測序),系統而全面地揭示了人胚胎視網膜與人視網膜類器官在發育和分化過程中染色質開放和基因表達動態變化的共性和差異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個部分特寫鏡頭構建染色體圖譜。有三個位點無法構建出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莊小威教授說,「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
  • ...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提出預測基因轉錄潛能的新方法
    因此細胞基因組特定的染色質結構決定了細胞特定的基因轉錄譜和轉錄模式,從而決定細胞的組織特異性和細胞命運。基於染色質表觀遺傳標誌以及染色質結合蛋白,染色質狀態可以被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如活躍狀態(active)、抑制狀態(repressive)以及靜息態(poised)等等。
  • Nuleic Acids Res:三維基因組數據的動態染色質可接近性模型
    近年來,以 Hi- C 為代表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揭示了較精細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單元,如 A、B 間隔 (A/B Compartments) 和拓撲結構域 (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s , TADs),它們在不同細胞類型、物種內都有保守性,是定量化地理解染色質三維結構形成和功能的關鍵性進展。
  • 莊小威團隊研發新技術觀察DNA旋轉行為
    莊小威團隊研發新技術觀察DNA旋轉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 22:18:57 近日,哈佛大學莊小威研究團隊研發了一項新的單分子成像技術,通過DNA摺紙轉子對基因組加工酶的旋轉行為進行追蹤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轉錄過程中,METTL3-METTL14複合物催化前體RNA上m6A的發生;同時,m6A可以被FTO和ALKBH5調控去甲基化,並能被YTH家族的蛋白所識別。m6A參與了眾多發育過程,m6A失調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表觀基因組的動態變化對於基因在發育和生理過程中的正確表達至關重要,轉錄過程是染色質動態調控的核心。儘管m6A通過共轉錄產生,它對染色質的直接調節作用仍然所知甚少。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10-13  瀏覽:
  • 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莊小威(XiaoweiZhuang)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的方法:對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一起成像,然後將一些可以連接的位點(「基因組位點」)連接起來,這樣就可確定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中的一種如何影響另一種,以維持正常的功能或者導致疾病。
  • 研究揭示活躍染色質的遺傳機制
    研究揭示活躍染色質的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47:4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Daniel F.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廣泛轉錄產生了大量的非編碼RNA,相比於細胞質定位的蛋白編碼mRNA,這些非編碼RNA如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啟動子和增強子關聯的不穩定轉錄本(uaRNA、eRNA)等更傾向於結合染色質參與調控染色質結構、轉錄和RNA加工等過程。儘管零星報導少數RNA核滯留的現象,但為何大部分lncRNA會滯留於染色質上行使調控功能,仍是個不解之謎。
  • 哈佛莊小威團隊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Nature論文拆解】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的染色質滯留
    RNA,其中一些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s)和啟動子/增強子相關的不穩定轉錄本(uaRNA、eRNA)更傾向於在細胞核內與染色質相互結合,以順式或反式富集到轉錄位置或遠端的基因組區域,並參與調控染色質結構、轉錄和RNA加工等過程。
  • ...胡德慶/高欣聯合團隊揭示HIV潛伏感染與複製的表觀遺傳與轉錄...
    在RT的催化下,病毒基因組RNA轉變為dsDNA,隨後在IN和宿主細胞輔因子LEDGF/p75的協助下,dsDNA選擇性地整合至轉錄活躍的宿主染色質區域,形成前病毒並進入轉錄沉默的潛伏狀態。前病毒基因轉錄由長末端重複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所驅動,其活性受到病毒自身蛋白、宿主轉錄因子、染色質修飾和結構變化以及RNA聚合酶II轉錄暫停與釋放等多種因素的調控【1】。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報導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並揭示...
    儘管研究者們過去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經有相對清晰的認識,然而圍繞RNA聚合酶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11月27日,《科學》(Science)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 an RNA Polymerase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小黑魚還與小紅魚(異染色質蛋白 HP1)協作,使得纖細的水草(染色質)變得凝縮緻密。該文揭示了果蠅發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有絲分裂期染色體,通過促進H3K9me3+異染色質凝聚確保神經元終末分化的新現象和新機制。
  • 著名學者莊小威《Science》發表遺傳學重要成果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成像方法繪製出了單條染色體上多個區域的位置,研究結果揭示出了一些染色質結構域和隔間(compartment)的空間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