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春節回家趣事

2021-02-19 名偵探米花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故事不長我講給你聽……

原創: 李 森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年,每到春節前,回城探親是知青們最企盼和最開心的事情:一是可以見到分別已久和十分想念的父母和親人,二是可以吃到那些香噴噴的很久沒吃到的媽媽味道。而再次回農場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些年,知青們就是不斷地重複這樣的痛苦與歡樂。

每次回家探親前,知青們早早地準備好了一些黃豆、葵花籽、白面、豆油、木耳等農產品帶回家,一是孝敬父母;二是在當時食品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也算稀缺之物;三總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吧。那時我們的工資是每月32元,平時省吃儉用積蓄下的錢,基本上也都扔在鐵路上了。

1978年年末,我準備回天津看望父母,小舅子跟我說他火車上有熟人,可以送我回天津,不用買票,省錢。我很怕麻煩人欠人情,他說回來給他帶條恆大煙就行了。

幾天後,小舅子帶我到哈爾濱三棵樹火車站,把我交到他同事的姐姐楊姐手裡。楊姐爽快地答應下來,讓我跟她值乘的下一趟車走,告訴我準確的上車時間和地點。我就提前寫信將情況告訴了天津的哥哥,讓他接站時,多買一張站臺票好接我出站。

一切都準備妥了,臨走之前,我又給天津的哥哥發去了電報,告知火車的車次、乘車回期、幾點到天津。

小舅子幫我拎著兩個裝著黃豆、葵花子、大土豆的旅行袋,把我送上了車。在車上,楊姐對我一路上照顧,我有時在列車的播音室裡坐坐,有時到列車員休息的臥鋪卜睡上—小覺。楊姐還給我買來了飯,叫我真有些過意不去……

早晨三點四十分,火車到了天津站,停車10分鐘。楊姐幫我拎著旅行袋在車門處,讓我先下車找哥哥,可我在站臺上來回跑了兩趟也沒見到哥哥的蹤影。眼看車就要開了,急得我全身直冒汗。楊姐見狀,急忙告訴我,先把兩個人旅行袋放在車上,她給我帶到濟南去,等轉天的下午5點我再來取旅行袋,這樣,我空手比較容易出站。

話音剛落,列車啟動了,我只得和楊姐揮手告別。我傻傻地站在站臺上,看著我的兩個旅行袋隨車去了濟南。

沒有車票怎麼出站?我還不如剛才在車上時補張小站的票,可哪知道哥哥沒來接我。好在我那時兩手空空的,就沿著鐵道線朝前方走去。軌道縱橫交錯,天黑光線昏暗,我儀憑著交通信號燈能覆蓋的光亮,在枕木或是碎石渣道上朝著既定方向一步一跳或小跑著。大冬天穿著棉大衣,走得我已經大汗淋漓了。迎面過來一位手拿路燈的鐵路員工,看到我問了一聲:幹嘛的?我靈機一動隨口回答:找老張!他嗯的一聲就過去了。我心想哪來的老張啊,好可笑啊。

也不知走了多長時間,當我邁過一個大欄杆,發現竟然出站了,這不快到海河邊了嗎?

當時,唐山地震剛過,眼前到處都是臨建棚,因我家住在天津勸業場附近,距離天津東站不太遠,我走了一個多小時,在天快亮的時候到了家。

我急忙敲門,妹妹開門看到是我時一愣說:二哥,聽大哥說你不是下午三點四十到天津嗎,怎麼……我是哭笑不得,我一想可不,我發的電報真是沒寫清楚是早三點四十分,還是下午三點四十分,妹妹笑著挖苦我是為了省兩個字的電報錢吧……

一家人看到我回來了,高興得很,我說我還是先睡一覺吧,回頭還得去火車站取行李啊。

轉天下午五點前按楊姐的約定,我和哥哥買了兩張站臺票提前進了天津站,等著從濟南開過來的列車。不一會兒的功夫,火車過來了,老遠我就看到了站在車門前的楊姐。等車停穩後,我和哥哥緊跑兩步接過了楊姐和另一位列車員手裡的旅行袋。我和哥哥同楊姐簡單交談了兒句,楊姐告訴我下幾趟返回哈爾濱的車次,讓我回哈時還乘她的車回去,她可以直接送我出站。停車只有六分鐘,我和哥哥急忙謝謝楊姐的關照,臨開車前,我忙把兩盒天津大麻花和一小袋豬排骨塞給了楊姐。

當車開走後,站臺上的旅客已經走得差不多了,我和哥哥才急急忙忙地一前一後拎著旅行袋往出站口趕去。這時候,已經沒有人出站了,檢票員看到我拿著站臺票,拎著旅行袋,便問我是接誰的?我說接的人剛出去。他說你把那人叫回來,再回來取東西。我還沒來得及回話,只見我哥哥又一手拿站臺票一手拎著大旅行袋呼哧帶喘地趕了過來,正好,檢票員一起把我倆給扣下,我只好說我們是來接從濟南捎過來的東西,隨後打開了旅行袋進行檢查,袋裡面除了黃豆、土豆、瓜子還有半盒哈爾濱香菸和呼蘭火柴盒,還有一些其他的哈爾濱票證,證明這兩個旅行袋是從哈爾濱過來的。沒辦法,我只能承認,最後的處理結果是將兩個大旅行袋過秤,按火車託運快件,由哈爾濱到濟南,再由濟南到天津的路程,補交快件託運費。唉!真是讓我叫苦不迭呀!

一轉眼,返回哈爾濱的日子到了,這次我順利地又坐上了從濟南返回的列車,我還給楊姐帶了兩條天津恆大煙和兩條天津墨菊煙送給她愛人。上車後我把那次出站的經過說給楊姐聽,楊姐哈哈大笑不止,我也隨著一陣傻笑……

一路安全順心地到達了哈爾濱車站,並由楊姐順利地把我送出了哈站。

為了感謝小舅子的「功勞」,我也給小舅子帶了兩條天津恆大煙。回來一算帳:賠了!名言告誡是「吃小虧可佔大便宜」,而我卻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是沒佔著便宜反倒吃了大虧!

哈哈,這段有趣的逃票的經歷令人至今難忘啊!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在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版納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在南臘河畔,在膠林深處,有幾排用泥磚造的屋子,淡暗的小油燈閃出微弱的光線,在頂頭的那間大屋裡,傳出了女知青們陣陣的哭泣聲……這是大年三十的夜晚,這是一九七一年我們來版納過的第一個春節。
  • 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插 隊 趣 事「偷」梨我們插隊的地方不僅風景好,山上的果樹更好。由於一隊在山上離大隊較遠,所以大隊來了知青,而且住了這麼些日子了,他還不知道呢。只想帶著我們到大隊領功去呢。礙著隊長的面子,他才放了我們。我們趕緊道謝,緊張的心情這才鬆弛下來。不過忙活半天,一個梨沒吃著,還差點出大醜,心裡也挺窩火,可又沒辦法。要知道那時候一提「偷」字,可是道德品質問題,會讓人一輩子抬不起頭來的。所以,我們回到知青宿舍誰也沒敢說。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上海知青勵亞力去江西時身高還不到1。5米,他父親送他哥哥、姐姐時沒有流淚,送他時卻淚流滿面。1978年的春天,國務院批轉了有關知識青年的文件,放寬了下鄉知青由於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難而返回城市的條件。其中獨苗可以回城,多子女下鄉的可以照顧一個回城。但符合這樣條件的畢竟不多,於是許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搞病退。
  • 知青淚——記知青回家過年
    1972年冬天,黑土地早已是白蒙蒙的一片,大田農閒了,北大荒的知青又開始湧動,象候鳥一樣,要回家過年,要回南方過年。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月裡,乘警的警惕性是很高的,很快用鑰匙打開廁所門,猛的一下子衝進廁所裡,裡面就是一個嚎啕大哭的女知青,沒有其它人,狹小的車窗完好無損沒打開過,不象是有誰在廁所裡欺負過女知青。車警再三詢問,女知青除了哭,還是哭,哭得雙肩聳動,梨花帶雨,是真哭,哭得人心酸酸地。
  • ​賈宏圖|知青故事:(28)將軍淚
    賈宏圖|知青故事選自賈宏圖:《我們的故事--100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公眾號知青50年
  • 歷史名人春節趣事,令人嘆為觀止
    歷史名人春節趣事,令人嘆為觀止。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人們有很多慶祝活動,互相拜訪祝福,也由此留下眾多有趣的故事。毛主席讓年夜飯。長徵途中,中央紅軍南下貴州。一年春節,祝枝山去找好友杭州舉人徐子建。恰好徐子建不在家。祝枝山見門口貼著紅紙,直到徐子建是去找高人來寫春聯。一時興起,鬼主意冒泡,提筆在大門寫了一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在側門寫: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傷悲。徐子建回來一看,臉都綠了。這大過年的,誰這麼缺德?除了祝枝山,沒人幹這事。於是就去找祝枝山理論。
  • 上海知青生活故事:當年集體戶裡的受氣包,他現在的生活最精彩
    去年八月份,上海知青重返第二故鄉看望鄉親們,當年知青集體戶裡的「受氣包」劉桂林成了大家矚目的焦點,想想他過去的可愛和天真,看看他現在的富足生活,不光是第二故鄉的鄉親們感到詫異,當年一起插隊的知青們也羨慕不已。有關劉桂林的故事,還是請當年的集體戶戶長王文建老師講給大家聽吧。
  • 知青故事:我們下鄉那年我16歲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創:鞏真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巢湖知青故事 | 偷雞摸狗拔蒜苗
    初下鄉幾年,各村對知青的生活關心程度不一樣,一些地方的知青生活陷入困境。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嚴酷的。首先是住房,然後是糧食、蔬菜,再就是燃料、肥料……..一系列現實問題需要自力更生去解決。當時農村很窮,知青們缺少生產資料和勞動技能則更窮。俗話說「窮則思變」,於是乎,就出現了多種多樣「變」的法子。知青畢竟不是解放軍,在學校學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了現實生活的困境中,早就拋到九霄雲外。
  • 知青的母親
    信中母親說,打你去年十一月離家至今已有八、九個月了,今年春節時家裡都盼著你能夠回來,可是你說要響應黨的號召,在農場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家裡渡過了第一個沒有你在家的春節。節後我就想來農場看你,也好多了解一些你在哪兒的情況,礙於還有一個二、三歲的小妹妹,一直無法起程。想到過夏後天要逐漸涼了,更不方便,所以決心要來農場······。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臨近春節前的山區應該是充滿歡快的。雪雨封山, 不用出工;食宿有人管, 自有支配時間多。初來乍到, 一切都新鮮。聽山泉淙淙, 清澈見底;看翠竹搖拽, 婆娑舞姿。大多農家圍著炭盤侃大山, 雖多為戲謔打趣, 也夾雜男女之事的葷話, 在喜慶氛圍籠罩下, 知青們也忘卻了離家的愁緒, 放鬆了對山活艱難的恐慌。這時候, 唯一要出力的便是打年糕。
  • 賈宏圖|知青故事(84)梨子的滋味
    賈宏圖|知青故事選自賈宏圖:《我們的故事--100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公眾號知青50年
  • 知青故事│粵北陽山的青春之歌(三)難忘山鄉往事
    向生產隊預支是不可能的,向知青借更不行,知青們很友愛,但各有各的難處,誰也不容易。郵遞員催了幾次我都拖延著,總算等到徐婉玲外出開會回來。她擔任大隊革委會委員,成熟潑辣能幹。廣雅真是人才濟濟,讀書時未能突顯才華的同學,換個環境便脫穎而出。我借她的錢預交報款,囑其不要向知青透露,她遵守了諾言。
  • 故事:知青下鄉奇遇
    知青接受他們再教育,很多人墮落了,學會了油嘴滑舌、三吹六哨、溜須拍馬,吃喝嫖賭、偷雞摸狗、打架鬥毆,本應是最好的社會資源,被汙染成社會垃圾。 這裡山高皇帝遠,再強烈的運動風波,到荒山溝也微弱無力了,所以這裡的民間優秀傳統和其它地方相比破壞的還較少,保留的多。 荒山溝屯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經歷了晚清、民國、滿洲國。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我是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最讓人不適應的是,單身插隊的知青收工回家之後,還要自己做飯。特別是到了「搶收搶種」季節,一般是早上5點就出早工,上午9點才收工,半個多小時後又得出工;下午不到天黑不會收工的,收工後還得分糧食、扛柴禾等。回到家後,本來就餓得發慌,又精疲力竭了,還得手忙腳亂地做飯吃,經常晚上10點後才吃得上飯。幸好我們是兩弟兄在一起,分工配合,做一頓飯吃一天,也算減輕了一些家務。
  • 鄭亞鴻:西街,刻錄著知青的鄉愁
    時光倒退到50年前的1969年,那年,泉州有一萬多名老三屆知青,奔赴德化、大田、清流、寧化插隊落戶。我也是其中之一。記得,當汽車載著我們往西漸行漸遠時,古城在我們視野中最後消失的是東西塔。我們這些知青,當年年紀小的只有十五六歲,大的也僅二十出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離家。
  • 上海知青生活趣事:那年在延邊插隊落戶,我與黃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半個世紀前,1.8萬名上海知青來到延邊地區,分別在七個縣的生產隊插隊落戶。上海知青初來咋到,對延邊農村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特別是對延邊的黃牛更是讓上海知青情有獨鍾。作為上海知青知道人與黃牛的和諧相處至關重要,也許黃牛深知知青的感情,與知青更有心靈感應,黃牛總是極力配合知青耕地耙地。在黃牛的默契配合下,知青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迅速掌握技能,也能將水田地耙得地平如鏡,旱田地犁得土碎如粉,不輸老農。 四.
  • 賈宏圖|知青故事(100)乘著歌聲的翅膀
    賈宏圖|知青故事選自賈宏圖:《我們的故事--100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公眾號知青50年
  • 「知青歲月」回家 探親路 上
    在插隊的日子裡,最高興的事就是每年春節前回家探親了。七二年年底前,我一連接到母親的好幾封信,母親的殷切思念之情使我下決心在秋收之後回一趟家。那天凌晨兩點鐘,我就起床了。同隊的知青們聽到我起來了,也都趕快起來,他們準備去送我。我急步跑到廚房往灶臺裡點上柴禾,吹起火苗,燒了一點泡飯,各人吃了一碗,就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