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知青故事 | 偷雞摸狗拔蒜苗

2021-02-17 最憶是巢州

作者:雨田笠翁

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懂的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知道榮譽和恥辱。反過來說,如果「缺衣少食則禮節不問,榮辱難顧」了。初下鄉幾年,各村對知青的生活關心程度不一樣,一些地方的知青生活陷入困境。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嚴酷的。首先是住房,然後是糧食、蔬菜,再就是燃料、肥料……..一系列現實問題需要自力更生去解決。當時農村很窮,知青們缺少生產資料和勞動技能則更窮。俗話說「窮則思變」,於是乎,就出現了多種多樣「變」的法子。知青畢竟不是解放軍,在學校學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了現實生活的困境中,早就拋到九霄雲外。當時有一句話概括的比較形象「偷雞摸狗拔蒜苗」。

農村生活非常清苦,從小在城市生活的知青們下鄉之後,一連幾個月不聞肉香,不沾魚腥,熬不住,就想著法子偷村民的雞吃。有個外村的知青來給我們「傳經送寶」,交流偷雞的經驗,說得眉飛色舞,活靈活現。據說有一些偷雞高手,技法嫻熟,一眨眼功夫就撲住雞,雞脖子一擰,雞連叫一聲都來不及,就進入了他們的黃書包。不過,偷雞人「兔子不吃窩邊草」,本村的雞不偷,倒不是因為熟人抹不開情面,而是因為村上一旦少了雞,丟雞的人家就會查找。偷雞的人宰雞會留下雞毛,滴落雞血,燒雞的香味會四處飄散,失主很快就會順藤摸瓜,找到「兇手」。為了不留「犯罪證據」,最好的辦法是到外村去偷。偷雞的標準程序是先實地考察,踩好點,到了天黑,偷雞的人就像「鬼子進村」,與那個村子的知青裡應外合,一舉擒獲「敵人」。得手之後,再換個別的知青組去「處決」它。走在路上還得順帶拔些蒜苗作為佐料。「偷雞摸狗拔蒜苗」這句知青「成語」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知青組大多是「謙謙君子」從來沒做過這等「雞鳴狗盜」之事,但是卻有過「君子動口不動手」經歷。一天晚上,鄰村知青邀請我們去「開夥」(聚餐),我們心知肚明,興高採烈地去了。席間只管吃雞,不問來龍去脈。邀請我們的人姓H,比我們大幾歲,我們叫他「老H」,老H人比較成熟,在村子裡混得不錯,當上了村裡的記帳員。據說是為了工作便利,村裡單獨給他一個住處,他不跟本村其他知青住一起。他的住處是村邊一處單獨的小院,獨住獨開。這院落原先是隊裡的養牛房,一排三間低矮的小房,一間臥室,一間廚房,另一間關一頭老牛。院子裡一個牛草堆,供牛吃草,也供他燒鍋。老H的住所是理想的聚餐場所,加上他本人好客、講義氣,大家有了什麼「戰利品」,都會一起聚到他那裡共享。老H廚藝上乘,刀工一流,做事麻利,一隻雞到他手上,「三下五除二」,不一會兒工夫就給你整得香氣撲鼻,惹得你垂涎欲滴。老H這種俠肝義膽的性格最後給他招致災禍。這個故事以後再說。

下面說說我們與此相關的往事。我們的住房沒遇到大的困難,主要是因為我們遇到了一個好隊長(關於他的故事我以後再說)。糧食是要靠掙得工分才能分到的,我們知青組幹活比較勤勞,掙的工分不少,從生產隊分得的稻子、麥子外加我們自留地的山芋,可以基本解決吃飯問題。可是燃料是每天做飯的必須品,總是不夠,叫我們頗傷腦筋。生產隊的燃料(稻草、麥秸、棉花柴)也是按照工分分配,如果計劃稍有不周,燃料中斷,就得斷炊。

下鄉第一年冬天,雨雪交加,我們稻草燒完了,棉花稈也燒完了,砍來的樹枝水分太大,燒不著,做不成飯。情急之下,幾個人只好等到夜幕降臨,偷偷摸摸跑到生產隊的場基邊去扯牛草。牛草是生產隊耕牛過冬的「糧食」,是集體財產,誰要是敢偷,那可不是小事。可我們連飯都做不成了,還管得了那麼多?於是,幾個人分工協作,有人站崗放哨,有人去草堆去扯,不管三七二十一,弄它幾捆回來再說。其實,牛草一少,第二天村裡的人就發現了。隊長跑到我們廚房一看,什麼也沒好說,走出廚房,嘆了口氣,對著村民宣布:「這牛草嘛,大家不能亂拿。要是生產隊這7頭牛餓死一頭,明年開春,你們就給我背犁耕田。不過學生們(指我們知青)除外,他們沒草燒鍋了,怎麼辦呢?總不能叫他們燒大腿吧。」然後回過頭對我們說:「你們要學著怎樣燒鍋才省草。今後沒草燒,不要晚上去扯草堆,就趁天亮著去,不然草堆弄漏了,裡面的草要爛掉。還有,抽草要順著勢子抽,不然草堆倒下來,把人壓傷了,那就麻煩大了。」

再就是肥料問題,生產隊有集體糞窖,用於集體大田。私人肥料靠自己家糞坑搜集,我們一開始沒有私家茅廁,菜地和自留地所需肥料沒有著落。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我們的菜地本來就小,菜不夠吃,缺少肥料,菜葉子黃黃的,連絲瓜都打蔫。沒辦法,只好趁著夜黑天高,挑上兩隻糞桶,偷偷到集體糞窖去舀。然後鬼鬼祟祟地挑上滿滿一擔大糞直奔菜地和自留地。不知怎麼,到了那個時刻大家的力氣陡增,可以破紀錄地挑起150斤,還能健步如飛。一邊走,一邊想著過去在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劉文學勇鬥偷生產隊辣椒的地主分子而壯烈犧牲的故事。真沒想到,我們知青也會淪落到像地主份子一樣「破壞集體經濟」,要是碰上一個「劉文學」這麻煩可就鬧大了。這件不光彩的「臭」事,叫我們心中一直惴惴不安,隊長是否知道,我們不得而知。好在40多年過去了,已經過了法律追訴期,這個保密檔案現在可以解密了。

還有一個關於「偷」的故事,此事與人無關,因為「小偷」是只貓,受害者是我們知青。記得那是春耕大忙季節,每天早上趁著涼蔭,生產隊4點鐘就開始拔秧。每人拔完百八十個秧把子,再回來吃早飯。早飯後,再去大田栽秧。和社員們一樣,我們知青每天半夜3點半就得起床,先煮上一鍋粥,燒開之後,讓粥在鍋裡慢慢熬,拔秧一個多小時回來正好能吃。可是有一天回到家,剛推門,一隻老貓從我們的土灶上跳下來,把我們滿滿一鍋粥全部打翻在地。這下完了,我們早飯沒了,一會兒還得上工,大家怒不可遏,追著貓就打。可人哪能跑得過貓?那貓跳上主人家草屋頂,死活不下地,我們拿它沒轍,越想越氣。於是,小王帶著我們找貓主人論理:「嗨!我們早上眼屎一摳就下田拔秧,回來連飯都沒得吃。你說說這事怎麼辦?!」這貓主人家也沒說賠償,也沒盛一碗他們家的山芋粥讓我們當早飯,反而冷冷地說:「貓是畜牲,我也管不了,你們乾脆把它打死吃了吧。」

這句話誰聽了不窩火,他說得沒錯,貓是畜牲。既然主人發過話了,我們非得報這一箭之仇,打死這隻貓才解恨。下面發生的事該不該說呢?我寫到這兒很猶豫,要是說實話,恐怕要承擔「虐貓」的惡名了。反正最後真的是爆發了一場「人貓大戰」……..戰爭的結果,大家就自己想像吧。這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件特定的、真實的歷史事件。

相關焦點

  • 偷雞摸狗拔蒜苗
    我是一直在教室就餐的,為了不落得太遠,便夥同幾個同學改良夥食——從東廁所翻出去,外面就是農田,有蒜苗有菠菜。我們各自分工,買鹽的買鹽,打醋的打醋,打開水的打開水,備香油的備香油,剩下的輪流偷菜。拔一把蒜苗或者薅幾棵菠菜,洗洗涮涮淨,用開水一燙,鉛筆刀攔幾刀,搦幾把就可以下飯了。個個吃得津津有味,都說比家裡帶的菜好吃多了。
  • 故事:知青下鄉奇遇
    知青接受他們再教育,很多人墮落了,學會了油嘴滑舌、三吹六哨、溜須拍馬,吃喝嫖賭、偷雞摸狗、打架鬥毆,本應是最好的社會資源,被汙染成社會垃圾。 這裡山高皇帝遠,再強烈的運動風波,到荒山溝也微弱無力了,所以這裡的民間優秀傳統和其它地方相比破壞的還較少,保留的多。 荒山溝屯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經歷了晚清、民國、滿洲國。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上海知青勵亞力去江西時身高還不到1。5米,他父親送他哥哥、姐姐時沒有流淚,送他時卻淚流滿面。1978年的春天,國務院批轉了有關知識青年的文件,放寬了下鄉知青由於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難而返回城市的條件。其中獨苗可以回城,多子女下鄉的可以照顧一個回城。但符合這樣條件的畢竟不多,於是許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搞病退。
  • ​賈宏圖|知青故事:(28)將軍淚
    賈宏圖|知青故事選自賈宏圖:《我們的故事--100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公眾號知青50年
  • 1976-2006 知青沉浮錄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北京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和廣東、四川、江蘇等地知青的回顧展,舉辦「老三屆文藝匯演」,以及《北大荒風雲錄》、《草原啟示錄》、《苦難與風流》、《劫後輝煌》等知青書籍的出版,這一段歷史從個人記憶深處浮現到社會表面。
  • 知青下鄉奇遇「通靈使者」
    知青接受他們再教育,很多人墮落了。學會了油嘴滑舌、三吹六哨、溜須拍馬,吃喝嫖賭、偷雞摸狗、打架鬥毆,本應是最好的社會資源,被汙染成社會垃圾。這裡山高皇帝遠,再強烈的運動風波,到荒山溝也微弱無力了,所以這裡的民間優秀傳統和其它地方相比破壞的還較少,保留的多。荒山溝屯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經歷了晚清、民國、滿洲國。
  • 黃狗的遭遇(知青雜憶之四)
    唯一的例外,是在知青點插隊時,自己相對說了算,將村裡老百姓不願養的一條小黃狗,領過來養了大半年。沒成想,這次養狗經歷,留給我的卻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記憶。 當我從老鄉家牽回那條約有半歲大的小狗時,它的樣子很是有些可憐巴巴的。這是一條很普通的鄉村土狗,毛色黃白相雜,瘦骨嶙峋,兩耳耷拉著,身上髒兮兮的。只有那雙溼潤的眼睛,透著溫順、良善,惹人愛憐。
  • 知青故事:我們下鄉那年我16歲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創:鞏真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賈宏圖|知青故事(100)乘著歌聲的翅膀
    賈宏圖|知青故事選自賈宏圖:《我們的故事--100個北大荒老知青的人生形態》公眾號知青50年
  • 鯉魚洲的上海女知青
    我們的指導員是個軍人,他一直批評上海女知青的「小資情調」,卻擋不住「小資情調」的蔓延傳播。荒洲上女人的衣著打扮,漸漸地都在向上海女知青看齊。  上海女知青的愛乾淨也到了極致。每天收工回來,一身泥一身臭汗,又累又餓,我們男知青的順序是吃飯,洗臉洗腳,休息。上海女知青的順序是,清洗自己,洗衣服,吃飯,休息。她們的理由是,身上髒兮兮的沒有胃口。乾淨,對她們來說,是第一位的。
  • 向冷而行,巢湖「警」色「凍」人
    凜冽寒風中,茫茫寒霧裡,冰天雪地上,到處可見他們緊張忙碌的身影,「警察藍」成為巢湖這個冬天最為動人的景色。 前胸後背貼著「暖寶寶」 頂著寒風站「鐵」崗 12月20日下午2點10分,政治處女民警王楊準時來到西安橋路口執勤。綠燈亮時,她第一時間攔下接近停止線的電動車、行人,指揮他們安全順利通過。
  • 知青故事:春節回家趣事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 羅永能:行走的巢湖百科全書
    多年來,羅老潛心研究巢湖旅遊文化,被人們譽為行走的巢湖百科全書。當羅老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後,一直心系巢湖,辛勤耕耘,先後編創和出版的作品有《一輪朝陽從巢湖升起》、《巢湖山水任君遊》、《環巢湖之旅》等,可謂碩果纍纍,開卷有益。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我是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由於下鄉的第一年,國家對知青每月供應貿易糧35斤、肉食1斤、菜油4兩,知青還可在下鄉安置費中每月開支6元生活補助費。年終分配時,我們除扣出大春口糧分配的支出外,還分得現金60.40元。當年能做到自給有餘,我們非常高興。
  • 知青下鄉奇遇的「牛鬼蛇神」,竟是一位「通靈使者」!
    知青接受他們再教育,很多人墮落了,學會了油嘴滑舌、三吹六哨、溜須拍馬,吃喝嫖賭、偷雞摸狗、打架鬥毆,本應是最好的社會資源,被汙染成社會垃圾。    這裡山高皇帝遠,再強烈的運動風波,到荒山溝也微弱無力了,所以這裡的民間優秀傳統和其它地方相比破壞的還較少,保留的多。    荒山溝屯有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經歷了晚清、民國、滿洲國。
  • 知青與蒿谷堆
    每當你來到這裡,能感受到三國厚重的歷史文化,更能欣賞到「煮酒論英雄」,「草船借箭」和諸葛亮北伐等歷史故事的再現。五裡坡橫亙於青峰山與鰲山之間,南北延伸,形成一個「工」字形的天然屏障。站在五裡坡上,東看為海拔1000米至1300米的桃川谷地,西看為海拔1540米至1700多米的虢川盆地。向北則是被譽為秦嶺裡的香格裡拉、避暑勝地、陝西省海拔最高第一村的——蒿谷堆。
  • 採摘蒜苗 品嘗美食 東陽市城東中心幼兒園羅屏園區注重生活教育
    「我喜歡奶奶燒的蒜苗炒豆腐。」「我爸爸用蒜苗炒雞蛋,可香呢!」昊天一本正經地說道。 據悉,羅屏園區的小廚房是孩子們體驗自主活動的地方,也是一個真實的生活教育資源。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重體力勞動加上缺少肉食油水,個別膽大的知青開始「動腦筋想辦法」。陳準民回憶中提到:「很多集體戶由於計劃不周,經常飽一頓飢一頓,知青餓得實在受不了,偷雞摸狗的事時有耳聞。」何永根在《王麗君,留在農村養老》中說:「一些知青肚子沒有油水,打起了老鄉們家裡雞鴨的主意,有的時候偷個雞,有的時候偷個鴨。」
  • 蒜苗酸湯麵的家庭做法,早餐來一碗酸爽一整天,真的超好吃!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道特別好喝的酸湯麵,我們用到的主要食材就是蒜苗,這個蒜苗我們不把它根拔掉,直接用刀切一下,蒜苗真的吃了一茬,它還會繼續長,特別的方便,拔這麼一把就夠了。我們把老葉子還有這些都給它摘乾淨,把發黃的也全部摘洗乾淨,加入適量的清水,把這個蒜苗淘洗乾淨,清洗乾淨的蒜苗,我們把它切一下。好。
  • 蒜苗的功效和作用 這些人不能食用蒜苗
    蒜苗成為了我們餐桌上的常客了,蒜苗是一種特殊的蔬菜,可以清炒也可以燒菜,有大蒜的口感,而且營養豐富,那麼蒜苗的功效和作用哪些呢?蒜苗不能和什麼一起吃?哪些人不適宜吃蒜苗?一起來看看關於蒜苗的相關情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