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人類生存的社會還是動植物生長的自然,自古以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力是促進人們前進的動力,有時候也會成為毀了人心智的「惡魔」。
現代社會的競爭衍生出了很多負面詞,比如「拼爹」、「拼媽」、「拼孩子」,曾經的一句「我爸是李剛」引發無數網友聲討,可是這種「攀比」現象真的消失了嗎?
疫情過後,幼兒園陸續開學,姐姐家的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紀。
孩子在學校待了一天,回家後拿出了唯一的家庭作業——「我家的車」調查表。
姐姐心裡納悶:開學第一天怎麼留這樣的作業?不應該是寫字讀書嗎?
直到拿起調查表仔細看過才恍然大悟,表上面非常清楚地寫著車輛數量、品牌、型號、顏色等,這是在變相調查孩子的「家庭條件」?雖然姐姐心裡有疑問,但是為了孩子只能如實填了。
第二天送孩子去上學時,在幼兒園門口跟幾位家長聊起了這件事,很多家長都覺得老師這是在調查隱私,更是直言:這不是明擺著教孩子「攀比」嗎?
眾多家長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有一位媽媽說了一句話「孩子還小,我們就按照小孩子的角度去應對作業,我家孩子填的就是他自己的玩具車,大人的車孩子也不懂」。
這位寶媽話語剛落就引發大家的一致讚揚:這種做法真的只有教科書裡才有啊!
那麼,老師這種做法真的是為了給孩子劃分三九等嗎?真相是什麼呢?
其實,標準的幼兒園教材裡有一節課程就是認識「車輛」,但是這位老師不應該選擇調查孩子家長的車輛,可以從網上找圖讓孩子認識。畢竟孩子已經有了好勝心,如果談論起自己家的車,難免出現「我家有車、某某某家沒車」、「我家車比你家車貴」,變相地刺激了孩子們的「攀比心」。
相信很多幼兒園或多或少會涉及到家長隱私問題,孩子之間也會因為一些「奇葩作業」產生攀比心理,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可能因為自卑而越來越內向,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孩子會產生虛榮心。想要孩子在學校裡健康成長,家長和老師要積極配合,及時解決問題。
1)像案例中的「媽媽」一樣機智應對,轉換思維引導
孩子的世界很天真,面對作業可能只是想到自己的處境,而父母想到的都是社會角度。
如果家庭作業比較奇葩,可以轉換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答,摒棄成人世界裡不良的風氣,引導孩子健康地學習。
比如:學校要求填父母的工作,可以教孩子填爸爸媽媽的角色、每天在家裡的工作,做飯、打掃衛生、輔導作業等。
2)當作業可能誘發孩子攀比時,及時跟老師溝通建議
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身邊的危險就增加了,除了環境還有心理的變化,家長們一定要團結起來,為孩子守護心靈的一片淨土。
比如:學校作業、老師言辭做法誘發了孩子之間的攀比,父母知道後要共同跟老師溝通商討,即便老師出自於不良心態,面對所有家長也會承認錯誤糾正。
3)了解孩子內心想法,必要時利用父母榜樣的力量
父母做得再多還要孩子真的懂才是育兒之道,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再做出適當的鼓勵和糾正。
比如:面對「我家的車」調查表你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觀察孩子放學後的表現,如果孩子有「攀比心」傾向要及時糾正,以免孩子向虛榮、自卑的方向發展。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