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年前這個上海人翻譯的一本「天書」,打開了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

2020-12-13 上觀

11月4日至5日,由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數學會數學史分會共同主辦的「會通•超勝——紀念《幾何原本》翻譯4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上海數學史會議」在徐匯區舉行。來自中、日、韓、義大利等國的專家圍繞「《幾何原本》的翻譯與東亞數學思想的變遷」、「東亞數學史研究的新進展」等主題,共同探討徐光啟跨時代的科學精神,促進「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外數學文化交流。

《幾何原本》


徐匯區與徐光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徐家匯更是因徐光啟而得名。1562年,徐光啟出生在上海,直到42歲才考取進士入朝為官。因官職和出生地,徐光啟也常被尊稱為「徐閣老」、「徐上海」。而上海成為中國近代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的中心並非偶然。1607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是首部譯成漢語的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的中譯本也被認為是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象徵之一。


對此,義大利利瑪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孫旭義(Giovanni Sun)在本次會議發言時表示,中西文化交流之所以一直是世界各地廣泛探討的熱門話題,最主要的原因是當不同文化接觸,產生了碰撞、交流、融合和升華的過程,這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 可以激勵世界各國人民彼此學習、相互尊重,達到互惠雙贏的效果。

《幾何原本》


日本四日市大學關孝和數學研究所副所長小川束(Tsukane Ogawa)在會上表示,中國傳統幾何學曾受以下幾方面影響,包括印度、阿拉伯和波斯數學,以及以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為代表的歐洲數學等。然而,中國幾何學研究還受到天文、制歷、灌溉、音樂等實用目的的推動,幾何學價值也被認為體現在其實用性。


此外,在利瑪竇和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中,雖然找不到三角形面積、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幾何之用」廣泛體現在儀器製造、土木工程、機械製造、丈量天地等多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利瑪竇還指出了「幾何學」與國家管理之間的密切關係,幾何學的應用範圍被進一步擴大。

徐光啟


小川束認為,相比之下, 雖然漢譯《幾何原本》引入日本後擁有了一批讀者,但在日本幾何學研究歷史上並未產生較大影響。反而到19世紀末,日本開始接受歐洲數學理論,本土數學發展迅猛,在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50年內逐步達到世界級水平,產生了諸如高木貞治在1920年解決世界級難題「克羅內克的青春夢」等成果,但也形成了偏重數學技巧、不特別注重幾何學實用性的特徵。小川束表示,中日兩國對歐幾裡得《幾何原本》不同的研究態度,反映的正是兩國社會和數學學術背景的不同。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韓琦介紹,明末清初時期,其實有兩部《幾何原本》傳入中國。一部由利瑪竇、徐光啟於1607年翻譯自利瑪竇的老師、歐洲著名數學家克拉維所注釋的《幾何原本》底本前六卷,另一部在康熙時代由法國耶穌會士翻譯後引入中國,並收入進《御製數理精蘊》中。二十世紀20年代開始,李儼、陳寅恪等學者均關 注或研究過意、法這兩部《幾何原本》底本。而今,比較這兩部不同時期傳入中國的《幾何原本》底本,對我國數學史的研究仍有所裨益。

利瑪竇


徐匯區文化局黨委副書記歐曉川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向中國引進了西方理性論證的數學思想方法,將全新的「演繹思維」介紹給國人。以翻譯《幾何原本》為先導,不僅大批西方數學和科學著作被陸續引入中國,中國學者也開始了本土的幾何學研究。因此,傳承徐光啟融貫中西、開拓創新的科學研究精神,也成為徐匯區發揮區域科研資源內涵、幾句科技創新要素的指路「燈塔」,並通過設立「徐光啟科技獎」等舉措提升徐匯公眾科技素養。

徐家匯夜景


他透露,明年下半年,徐匯區還計劃與義大利方面合作,舉辦土山灣畫館國際研討會,向世界介紹這一中國最早教授西方美術的正規教育機構,也把上海作為近代中國對外文化和科技交流窗口的歷史講述給更多老百姓。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什麼用漢字來翻譯西方概念
    事實上,早於日本新詞傳入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華制新漢語」,當今日常用語中的很大一部分詞彙由此形成。馬禮遜發憤編字典在19世紀之前,漢語對西方詞彙的吸收基本遵循這樣一個模式:由來華傳教士在中國人幫助下將一本西洋著作翻譯為中文,因此書中的西洋專有名詞有了中文的對應詞彙。這種吸收模式與明代之前並無二致,見一個詞,翻譯一個詞,不成體系。
  • 《幾何原本》歷600餘年完整傳入中國
    利瑪竇徐光啟聯手譯前六卷對《幾何原本》比較正式的翻譯開始於1605年。當時利瑪竇已經到了北京,並結識了當時著名的學者徐光啟。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 吳淞人,1604年中進士,之後便留在了北京。
  •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作品展出於中國美術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古根海姆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等藝術機構,並被廣泛收藏。作為一名活躍於國際舞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擁有西方觀念藝術家所不具備的文化背景,他的生活軌跡和過往經驗給予他不同於西方歷史觀所建立的敘事角度,他以「文字」為載體,另闢蹊徑,持續探索溝通中西的藝術語彙。
  • 淨因法師:佛教成功傳入中國 翻譯起關鍵作用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佛教在中國傳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翻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好的翻譯,決定了一種文化在新國度傳播的生命力。
  • 《幾何原本》歷600餘年完整傳入我國
    瞿太素的這個翻譯據說在當時反應極好,引來了一片讚揚之聲。利瑪竇在他的中國札記中說:「當他(瞿太素)把這些注釋呈獻給他的有學識的官員朋友們時,他和他所歸功的老師都贏得普遍的、令人羨慕的聲譽。」到了1599年,利瑪竇在南京又收了個學生叫張養默。利瑪竇說:「他(張養默)無師自學了歐幾裡德的第一卷。
  • 上海紀念《幾何原本》翻譯出版400周年
    本報上海10月18日訊(記者黃辛)今年是徐光啟和義大利人利瑪竇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中文版出版400周年。10月14日,「徐光啟《幾何原本》中文譯本出版400周年紀念會暨《計算生物學中的異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舉行。
  • 馬王堆"天書"揭秘 2200年前地下圖書館重見天日
    2200年前的光陰,唾手可得;2200年前的秘密,近在咫尺。今天,本報提前揭密天書,帶你感受那個時代的魅力,洞悉泱泱中華文化的誘惑。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長沙報導1973年12月,湖南長沙。考苦學家打開馬王堆三號墓。
  • 「Science」不應翻譯成「科學」,應譯成「利學」
    關於近現代對英文的不準確、甚至錯誤翻譯問題,學界也已經有充分的認識,我此前也專門指出現代漢語中的「香蕉詞」問題。下面說一說對「科學」( science)一詞的翻譯問題。所謂的「香蕉詞」,就是現代漢語中的一些詞彙,從外表看,都是中文的,但是其內涵卻是西方的。現在那些在精神和靈魂上被西化的華人被稱為「香蕉人」,即黃皮白心之人。「香蕉詞」是內涵上被西化的漢語詞彙,也是「黃皮白心」。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準將翻譯《孫子》為何走紅西方?
    有讀者在亞馬遜網站上評論:「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讀一本書的話,那就應該是《孫子兵法》。」  亞馬遜作為美國最知名的網上圖書銷售商,其暢銷書排行榜可以算是美國圖書文化流行的風向標。一本中國2500多年前的古書在亞馬遜暢銷,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格裡菲斯1906年出生於美國匹茲堡,1929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1956年晉升至準將。
  • 清代國際法傳入中國
    中國政府固守朝貢制度,拒絕接受國際法,致使西方國家向中國派遣大使的嘗試無功而返。研究馬戛爾尼使華的專著(如法國人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美國人何偉亞《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及朱雍《不願打開的中國大門—18世紀的外交與中國命運》等等),多注意禮儀之爭,而未論及馬戛爾尼向中國政府介紹國際法的問題。
  • 新民晚報數字報-日本人為什麼用漢字來翻譯西方概念(下)
    其他刊物往往都是西方傳教士勸人信教的,這部刊物雖不能免俗,但卻以「通中外之情,載遠近之事,盡古今之變」為旨趣,刊登了大量世俗的國內外消息,其影響力遠邁中國之境,尤其受到日本追捧。下面的一個故事就和《六合叢談》的東傳有直接關係。
  • ...開埠初期的「老上海」《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影印翻譯出版
    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孫麗萍)167年前的「老上海」是什麼樣?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近日將北華捷報社出版的《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即《上海年鑑(1852)》)影印並翻譯成中文出版。據悉,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和已知的中國內地首本年鑑,也是一本西方人眼中開埠初期上海的「百科全書」。1850年,英商在上海創辦第一份英文周刊《北華捷報》。1851年12月,北華捷報社刊印了這本年鑑。據悉,該年鑑記載中國的風土人情,記載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反映了早期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初步認識。
  • 蘋果的歷史:在西方伴隨著人類祖先,傳入中國不到200年
    蘋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水果,西方人說:每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但是在東方文化中很少有蘋果的影子,《西遊記》中王母娘娘的果園裡有很多果樹,唯獨不見蘋果的影子。難道這其中有蹊蹺?經過一番考證,嚇了我一跳:中國人食用現代的蘋果還不到兩百年!
  • 外交翻譯「天書」道國事 每天8小時高強度訓練
    總理的話十分振奮人心,我翻譯的時候也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詞語和句型,並卯足力氣,提高音量,傾注感情,儘可能把總理講話的深情和感染力傳遞出去。」  「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怎麼翻作為一名高級翻譯,怎樣譯好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詞彙,特別是政治詞彙,這也是他們要思索的問題。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簡而言之,佛教是在兩漢之交,即魏晉水唐宋時期傳入中國的,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它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與此同時,印度的醫學、天文學和數學在翻譯佛經一千年後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碰撞,佛經的翻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又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明天就是傳統的基督節日「聖誕節」了,今天晚上則被稱為「平安夜」,相信有不少人在今天收到了平安果,往年到了這個時候商場上,大街的櫥窗裡都已經擺上了聖誕裝飾,但是對於聖誕節這個從西方漂洋過海而來的節日大家真的了解嗎?
  • 中國經典動畫電影《天書奇譚》交響音樂會版在上海首演
    新華社上海7月8日電(記者許曉青、黃揚)擁有35年歷史、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經典動畫電影《天書奇譚》,7日晚在上海舉行電影交響音樂會版全球首演,贏得現場近千名觀眾的掌聲與喝彩。  在「2018上海夏季音樂節」上,這部動畫電影一邊放映,一邊由上海交響樂團根據改編的交響樂總譜現場伴奏。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翻譯之梳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 姜秀榮  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是西方傳教士1899年在上海的出版機構《萬國公報》上刊載的《大同學》一文。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翻譯時間是1898年,由此引起的質疑和爭論不斷。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 上古薦書丨《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
    作者避開了通常描述現代科學興起過程時常有的「歐洲中心論」,把明清時期的中國科學問題從知識史的幕後搬到了前臺,通過把耶穌會士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的過程當作新教傳教士在西方近代科學傳入中國上發揮作用的前奏,從而使1600—1900年的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並在這一基礎上分析了西學進入中國所經歷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