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孫麗萍)167年前的「老上海」是什麼樣?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近日將北華捷報社出版的《1852年上海年鑑與商務指南》(即《上海年鑑(1852)》)影印並翻譯成中文出版。據悉,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鑑和已知的中國內地首本年鑑,也是一本西方人眼中開埠初期上海的「百科全書」。
1850年,英商在上海創辦第一份英文周刊《北華捷報》。1851年12月,北華捷報社刊印了這本年鑑。
據悉,該年鑑記載中國的風土人情,記載上海開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反映了早期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初步認識。從在上海僑民的詳盡名單到「十裡洋場」的商業設施;從揚子江航行指南到月相、月食,年鑑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旅行風俗等方方面面,內容包括萬象。
年鑑中包含當時西方人繪製的詳細上海地圖,包括了境內重要的河道、步道、橋梁、寺廟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別用中英文標註。這幅地圖對於研究早期上海城市發展彌足珍貴。書中還收錄《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氣候觀測均值一覽表》和《氣象測量記錄摘要》,被考證為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
除史料價值之外,該年鑑還收錄西方人對當時上海乃至中國的人文觀察。其中一篇蘇州遊記趣味橫生地描寫了一百多年前西方人在中國江南旅行的諸多細節。上海開埠初期,中方規定外國人離開租界往返不得超過24小時,因此外國僑民遠足通商口岸之外的地方,往往都偽裝成中國人的樣子,身穿長袍馬褂,甚至戴上假髮。
資深出版人、文史學者完顏紹元說《上海年鑑》作為早期西方人在中國編纂的年鑑,具有文獻學價值,也記錄了上海和中國在中西交流進程中的變化。
據介紹,由北華捷報社編纂的《上海年鑑》共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2016年,上海圖書館經拍賣獲得《上海年鑑(1852)》,並攜手上海地方志辦公室將之影印和翻譯出版。
責任編輯: 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