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不應翻譯成「科學」,應譯成「利學」

2020-09-10 天地生人

關於近現代對英文的不準確、甚至錯誤翻譯問題,學界也已經有充分的認識,我此前也專門指出現代漢語中的「香蕉詞」問題。下面說一說對「科學」( science)一詞的翻譯問題。

所謂的「香蕉詞」,就是現代漢語中的一些詞彙,從外表看,都是中文的,但是其內涵卻是西方的。現在那些在精神和靈魂上被西化的華人被稱為「香蕉人」,即黃皮白心之人。「香蕉詞」是內涵上被西化的漢語詞彙,也是「黃皮白心」。

大量的「香蕉詞」之所以會在中國現代漢語中出現和存在,根源在中西文化了解的膚淺,甚至無知,將兩個形似而實異的中英文詞語認為等同,譬如將「政治」等同於「politics 」,將「自然」等同於「nature」,將「道德」等同於「morals」,等等。

其實,英國,乃至整個西方文明,從未出現和存在過中國意義上的「政治」、「自然」、「道德」,「政治」與「politics 」,「自然」與「nature」,「道德」與「morals」是在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但是,最早的漢英字典的撰寫者,卻生搬硬套地將兩者對譯。

最早的寫英漢字典的人,顯然是文化上的白痴。我一直納悶,中國歷史上為何能夠存在如此白痴的人?當明白這些「香蕉詞」的真正起源時,我的心也就釋然了。原來,「發明」這些香蕉詞的,即最早書寫中英文字典的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

「香蕉詞」是在明治維新時期,由當時的日本學者所「發明」。這些日本學者具備三個特徵。是崇拜西歐文化,否定中國文化,否定儒家,倡導什麼「脫亞入歐」,其實就是「脫中入歐」、「脫儒入歐」。是號稱日本學習儒家1000年,有深厚的儒家傳統,但是它們對儒學的理解卻是非常皮毛、淺薄。是,熟悉和使用漢字。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日本學者就用漢字與西文對譯。這個對譯過程就成為西方文化內涵對漢語詞彙的單向注入,而不顧及這些漢字的本來內涵。用句股市的術語,這叫「借殼上市」。漢字詞彙在那些日本學者眼裡不過是一個殼,其本身的意義是不重要的,重要是西方文化內涵,這些殼不過是承載西方文化的工具。同時,藉助這些殼,西方文化也是日本,包括後來的中國,順利實現借殼上市。

▲ 福澤諭吉

甲午戰爭之後,通過當時大量的留日回國的年輕人,日本的「脫亞入歐」的明治思維傳入中國,成為所謂的「新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對西歐書籍的翻譯也大量傳入中國,「香蕉詞」也隨之流入。

「科學」也是由明治時期的日本人所發明的香蕉詞,這個「科」就是「科舉」之「科」。20世紀初以來,中國開始以「科舉」為落後,以「科學」為先進,卻不知「科學」之「科」就是「科舉」之「科」。民國之後,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引入,「科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迅速普及,被廣泛接受,顯然要得益於「科舉」之「科」在中國當時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神聖和權威。

也就是說,當初「科學」的流行,顯然有對「科舉」的狐假虎威,巧妙地將原本附著在科舉上的神聖權威,嫁接到「科學」之上。

「科」的本來含義是分科,「舉」是舉薦、選舉。在「科舉」制中,是分科取材的意思,就是按不同專業,不同的標準去選拔官員。最開始,「科舉」並不需要考試,完全是推舉、舉薦的。

西漢漢武帝為抗擊匈奴,籌集軍費,決定把鹽鐵等行業進行政府專營。在正式實施之前,漢武帝決定召集民間的賢達,問問他們的意見。這些民間賢達,匯聚在一起,開了一個會,其基本結論是反對。這一會議記錄被整理出來,流傳了下來,形成一本經典名著《鹽鐵論》。在此書中,將民間的賢達人士分為兩類,也是兩科:文學和賢良。文學科,有點類似於後來的「明經」科,就是書本知識掌握的很好,經學學的很好,「賢良」則是品德品行好。

但是,到了唐朝,科舉成為標準化的考試制度,一直持續至清朝,以致現代人一看到「科舉」,就認為是考試。其實「科舉」的本來含義就是官員選拔制度,並不必然與考試有關,也可以是舉薦。當然,考試也是一種選拔制度。

但是無論如何,在清朝末期,及至民國,「科舉」之「科」,其含義絕非中性的、技術上的分科、分類,而是包含著幾千年官員選拔制度的厚重積澱,具備正統性、權威性,甚至神聖性。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學者,用「科學」一詞去對譯Science,顯然是想讓「科舉」的正統性、神聖性轉移到「科學」之上。

如果,單純地從「科」的分科含義看,「科學」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憋足的譯法,即「分科之學」,這是Science的非常非常邊緣的特徵。Science的核心特徵是去發現「真理」。具體的方法則是基於經驗的「實驗」。

從這個意義上看,嚴復對Science的翻譯更為合理:「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來自四書之首的《大學》。只不過,格致的目的是發現、體悟「義理」, Science則是發現真理。中國傳統學術的「義理」,與科學「真理」,有相似之處,都是深層的神聖性的知識,但是也有本質不同。「義理」的根基在人的內在「心性」,而「真理」的根基則在外在的「客觀」之物。

因此,儘管「格致」比「科學」更接近Science內核,但是依然是不準確的。

那麼用哪個中文詞彙對譯Science更合適?答案是「利學」。

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是「義利」之辯、「心物」之辯、「道文」之辯、「體用」之辯。這四組辯題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側重不同。在上篇文章中,我已經做了更詳細的分析。「義」就是「心」、「道」、「體」,「利」就是「物」、「文」、「用」。

「義利」,講的「義利合一」、「義利不二」、「利以載義」、「義體利用」。在義利兼顧的同時,又嚴格區分體用。

較之於中國傳統,整個西方學術都是殘缺的,因為他們是「有利無義」、「有物無心」、「有文無道」、「有用無體」。

中國傳統學術可以稱之為「義利之學」、「心物之學」、「道文之學」、「體用之學」,但是西方文明則僅僅有「利學」、「物學」、「文學」、「用學」。

儘管西方文明一直是「利學」式的,但是,在近現代利的形成卻出現了重大變革。現代之前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宗教的本質也是「利學」式的。這種利是「宗教之利」,通過對神靈的信仰,換取某種利益。猶太教乾脆把上帝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契約關係、交易關係,即利益關係,所謂的《聖經》也被成為《約書》,包括「新約」和「舊約」。

而現代的西方文明,即歐美文明,起主流的信仰不再是宗教了,而是Science。Science的真理就是基督教的真理,Science的本質與基督教一樣,也求利。只是基督教的利是宗教之利,而Science則是物質之利,可以促進技術發明和物質財富的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從基督教到Science的變革過程,可以追溯至17世紀的西方近代哲學的肇始,但是,Science意識形態的真正形成則是19世紀中期的事。就連英文單詞Science,以及Scientist本身的出現,也都是那個時候的事。

實際上,西方與科學相關的知識早在明清之際就已經傳入中國,那是當時基督教傳教士的貢獻。當時的中國學者,以及西歐傳教士,最著名的就是利瑪竇,都將這些知識與「格致」對譯。嚴復用「格致」去對譯新出現的Science,也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但是,在19世紀末,日本對Science的譯法「科學」傳入中國之後,就迅速取代此前的「格致」,而成學術之正統。除了上面指出的「科學」對「科舉」的狐假虎威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從「格致」到「科學」,實際上對應著西歐所發生的「利」的形態的變革:從宗教之利到物質之利的變革。這個變革也是西歐的主流信仰從基督教到Science的變革。

「格致」的譯法出現於明清之際的17世紀,那時Science尚未出現,相關的知識是以哲學的存在,而且是作為基督教的奴僕。而「科學」的譯法在Science出現之後。也就是說,「格致」和「科學」實際上對應著西歐社會的兩個不同的時代,「格致」對應著宗教時代,而「科學」則對應著現代、科學時代。

這也意味著,明清以來,中國和西歐社會是高度同步的。

文章來源:公眾號-菜子曰

相關焦點

  • 翻譯文言文應注意什麼?
    對於初學者來說,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又常常被一些問題「卡」住了,那末,翻譯時,要注意些什麼?一、譯文既要顧及到原文的詞序和語法關係,又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這是譯文的一般原則。但是,如果兩者發生矛盾時,應以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為主要出發點。《漢書•張釋之傳》:「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
  • 2014考研英語翻譯:非謂語動詞翻譯技巧
    其中,翻譯是考研英語題型之一,雖然佔分不多,其翻譯方法確貫穿全文。以下為英語翻譯中非謂語動詞的翻譯技巧,供大家參考。       (1)把非謂語動詞直接譯成名詞  例:When that happens, it is not a mistake: it is mankind''s instinct for moral reasoning in action, an instinct that should be encouraged rather than laughed at.
  • 2013年考研英語備考:英語翻譯拆分法
    這一步主要涉及下列情況:   1) 一詞多義   常見詞一般具有多義性,翻譯時要根據搭配和上下文確定意義,如develop除了「發展」的意思外,還有「形成」的意思,intellectual常表示「知識的」的意思,agree常翻譯成「認為」。   2) 詞組或固定搭配   詞組或固定搭配,一般有固定的譯法,翻譯時要注意,不能完全根據字面翻譯。
  •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談起:近代中國如何理解科學概念
    科學:來自日本的西方詞彙「科學」並不是漢語固有的一個術語,古文獻中或許可以爬疏出偶爾出現的「科學」字樣,但意思一定是「科舉之學」。而且即使是指「科舉之學」,「科學」也不常出現。因此,可初步認定它不是古漢語中的一個常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科學」一詞,實則來自日本,來自日本人對西文science一詞的翻譯。
  • 不應把西方文化裡的「dragon」翻譯成中國「龍」
    原標題:不應把西方「dragon」翻譯成中國「龍」     在很多歐美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怪獸:身軀強壯,全身覆蓋著鱗片,頸部粗長,頭上有角,尖牙利齒,拖著長尾,可用四隻強有力的腳步行走,用一對蝙蝠翼般的巨翼飛行,口中噴火,性情殘暴,貪婪無度,是黑暗與邪惡的象徵。
  • 公示語雙語翻譯應受重視 質量亟待提高
    為此,世界各國政府都極為重視公示語的規範和標準使用,而「以人為本」應是公示語使用和翻譯實實在在的行動。  中國對公示語的重視和研究得益於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召開。奧運會前夕,北京舉辦了雙語標識糾錯活動。目前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隨處可見中英文對照的雙語公示牌。
  • 翻譯中,如何將被動譯成被動和主動譯成被動?幾個事例教你翻譯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被動譯成被動和主動譯成被動,相信大家會感興趣,一起來看看吧。被動譯成被動如果原文的動詞中含有「被」,「由",「為」,「受」,「靠",「所」,「把",「得到",「加以」,「予以」等字樣時,譯成英語通常用被動語態:例句例1:這個實驗該由學生們自己去做。
  • 翻譯科技論文摘要應遵循的幾個方面原則
    我國的學術論文也不例外,其英文摘要一般是從中文翻譯所得。達晉編譯認為,在論文摘要英譯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下從時態、語態、句法和詞彙四個方面入手,簡單介紹科技論文翻譯應遵循的原則。一、時態方面。通過時態的選擇和在同一篇論文摘要中不同時態的搭配使用,譯者可以很便捷地表達出各個研究行為間的時間先後次序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與聯繫。
  • 中考語文複習資料:文言文翻譯十點失誤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儘量達到完美。
  • 香港一麵店食品翻譯「太離譜」 日式蒸蛋譯成「日本人卵」
    原標題:香港一麵店食品翻譯「太離譜」 老闆無奈稱讀書少 近日網上熱傳的爆笑翻譯餐牌。但餐牌上英文及日文都錯漏百出,將豬骨湯底的英文譯成「dolphin soup」,日文版本譯成「海豚湯」,網民高呼「好殘忍」;日式蒸蛋的日文譯成「日本人卵」,網民笑問是否是「日本人排的卵?」而正確譯法本應是「茶碗蒸」。 餐牌上的滑蛋用普通話拼音譯作「Huadan」,大和七味牛肉亦同用普通話拼音譯作「Japan Qiwei Beef」。
  • 翻譯辨誤: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正譯:上年紀的人學不了新玩意。誤譯:你無法教老狗新把戲。解析: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譯者要注意英語和漢語詞語所包含的不同的文化意義。「狗」字在漢語中幾乎總含有貶義,如:狗東西、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狗仗人勢、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等等。所以原句可譯做:上年紀的人學不了新玩意。(注意:不要譯成「……接受不了新鮮事物」,因為原句沒有批評老人思想保守的意思。其實些句倒有點「教不會80歲姥姥學吹打」的意思。2. As luck would have it he was caught by the teacher again.
  • 應怎樣翻譯名詞性、定語、狀語從句(七)
    參考譯文儘管不是每門科學事實都是用數字來表示的,也不是每一條科學理論都是數字大小的預測器,但是用數字表示的是如此之多,以致如果沒有計量我們就不可能設想有現代科學。the destructive waters不能直譯為具有破壞性的水,而應與謂語結合轉譯成雨水泛濫,造成災害。   參考譯文在長期乾旱以致植物稀少的地方,偶爾降雨便會泛濫,造成災害。
  • 考研英語翻譯解題應按句式特點進行轉換
    而一直以來,在考研翻譯中,對從句翻譯方法的考查頻率居高不下。由於英語從句可以環環相套,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不能一味按照英文的結構和模式進行翻譯,而應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句式的各自特點來進行轉換。   在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的基礎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英語這種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語語法「形式」上的制約。英文以主謂為架構來完成英語句子核心含義的表達功能。
  • 這本翻譯人都應看的陳仕彬的《金融翻譯技法》,你讀懂了多少?
    比如,西方國家常把我國的臺灣省和其他國家等同起來,翻譯時應作技術性處理,把臺灣單列出來,並加上」地區」二字,以示區別。動筆之前要深刻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內容,找出難點,特別是無法對譯的地方,然後再查字典和參考書、參考資料,記下相關的提示詞彙和術語。準備妥當之後才著手翻譯,按照中外語言文字的不同習慣,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思想、語氣、風格、感情色彩再現出來,盡力做到所謂」信、達、雅」。
  • 不應把西方「dragon」翻譯成中國「龍」
    片中將此怪獸翻譯為「龍」。    但在中國人看來,此怪獸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中國龍是中華民族代表性圖騰,曾經甚至是象徵國家之符號,深受中國人敬畏和崇拜。利牝馬之貞。」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龍馬是指乾坤、天地,動而能健,象徵著中國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那麼,剛健、威嚴、吉祥、喜慶的中國「龍」,怎會跟西方的那種口中噴火的邪惡怪獸聯繫上呢?原因就在於翻譯之錯。    西方的這種邪惡動物英文名為「dragon」。
  • 英譯醫學科研論文摘要應注意的問題
    醫學科研論文的摘要,是對文章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一般要求扼要地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終結論等。英文摘要作為國外讀者了解科技論文研究內容的主要途徑,其作用不容忽視。但由於英文並非母語,國內作者大多習慣先寫出中文摘要,再翻譯成英文。
  • 同一路名3種譯法 城市公示語翻譯應規範
    江西省翻譯協會副秘書長、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賴褘華在與外國朋友的交往中發現,一些城市「一路多名」的現象弄得不少外國朋友暈頭轉向。  賴褘華認為,城市越來越開放,公共場所的外文標誌使用也應規範起來,這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  採訪中,記者很容易就發現了同一條路的路名有多種譯法的現象。
  • 河南方言譯成捷克語咋弄?捷克翻譯家:可能加一些有怪味的詞
    河南方言譯成捷克語咋弄?談到為什麼會學習中文及中國文學,李素坦言:「我從小時候起就很喜歡看書,也喜歡學習外語,學了俄語、英語、德語。上大學的時候我就想,我對歐洲的語言已經相當了解了,但是亞洲還是一片空白。考慮到中國文化的精彩及漢語本身在亞洲地區的重要性,我就開始學漢語了,後來越學越喜歡,越學越覺得有意思。
  • 科技館英文指示牌出錯 入口譯成了ENTRE
    「科技館裡怎麼還犯『科學』錯誤?」昨天,一位網友發現江蘇科技館多個指示牌的英文翻譯出現錯誤,並把雷人翻譯發上了網,其中最嚴重的錯誤是指示牌上所有對「科學」的翻譯全部變成了seience(正確應為science),「這種錯誤發生在科普教育場所有些不靠譜!」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江蘇科技館探訪。還沒進大門,就看見了一個紅色的立柱指示牌,最上面寫著科技館步行入口,配以的英文翻譯是錯誤的「ENTRE」。
  • 媒體盤點景區指示牌蹩腳翻譯:出口譯成Way out
    媒體盤點景區指示牌蹩腳翻譯:出口譯成Way out 2016-10此前,一名大學生在網絡平臺發帖,將某景區標識牌中出現的「不洋不土」中式英語逐一糾出並「曬」在網上。「出口」本應翻譯為「Exit」,但在該景區卻被寫成「Way out」,事實上,「way out」在口語中也偶爾會用到,但並不是規範用語,用在書面的標識牌上存在很大問題。除此之外,在該景區內「湖區水深」被譯作「lake water deep」,「鳥瞰」被寫為「bird eye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