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如何愛他人?(散文 心理篇)

2020-11-06 心之靈

人具有社會性,每個人都是生存在這大千的紅塵之中,沒有人能一個人獨立生存,就算是原始部落也一樣,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來。所以我們除了知道要如何愛自己,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愛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最親最近最愛的人需要愛。

我是誰呢?上一篇我們已經講過,我分為自我和角色,每一個人都有六個「我」,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

自我由欲望和嫌惡組成,欲望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嫌惡是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每一個人都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想做的,有不想做的,想的都是欲望,不想的都是嫌惡。

角色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談想不想,而只能談該不該。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不能談自我,只能談角色。雖然不想,但是我們應該這麼做,這就是自我和角色的牽絆和相守。自我和角色有時候廝殺得很厲害,有時候卻彼此相依相戀相挺。

每個人都有四大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和社會角色。一個人終其一生,大都時候活在這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當中。自我和角色是否和諧,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自我滿滿意度和ta的幸福指數。

每一個人都是出生在家庭裡面,所以首先面對的是家庭角色,家庭裡都是我們最近最親最愛的人,家是談愛的地方,所以每個人在家庭裡面,首先都要學會如何愛他人。

我們剛剛說每一個人都有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六個「我」,那我們要用哪一個「我」去愛對方的哪一個「我」呢?

這又回到我們上一次說的排列組合的問題了。我是用自我去愛對方的自我,還是用自我去愛對方的角色呢?是用角色去愛對方的自我呢?還是用角色去愛對方的角色呢?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又可以兩兩組合一次。所以如何愛對方很多種愛法,是不是有些錯綜複雜的感覺?這是多層次、多方位的愛。

我的老師曾經遇到過一個很聰明的小孩子,那個時候這個孩子已經生病了,她的爸爸媽媽帶他找老師諮詢。他跟老師說,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們的兒子,可是他們不喜歡他。當時就把他的爸爸媽媽給講懵了。「我們愛我們的兒子,可是你不是我們的兒子嗎?我兒子不是你嗎?我們愛的不是你嗎?」然後兒子堅持說,「你們只愛你們的兒子,你們不愛我」。老師在旁邊笑笑,可是他的爸媽卻更懵了。

老師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他居然能夠很清楚的知道自我和角色是不一樣的。他知道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卻不愛他的自我,只是他還說不清楚。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弄懂?這個孩子的問題是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卻並不愛他的自我,所以後來他出現了偏差行為,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故意不做該做的事,萬般無奈的父母只有帶他找老師進行心理諮詢了。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知道愛也是要講方法的,講原則的。這個孩子發現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而不愛他的自我,他都會生病,可想而知,愛自我還是愛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個家庭裡面,我們的愛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愛對方的角色,還要愛對方的自我,自我和角色都要得到照顧,才會和諧。

我們剛才說自我是欲望和嫌惡兩部分組成的,也就是說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都是屬於自我的部分,愛對方的自我,就是要喜歡他喜歡的,嫌惡他嫌惡的,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愛我所愛」的意思。

我想這一點很多家長可能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ta做什麼?喜歡穿什麼便買什麼,喜歡玩什麼便給什麼,所以其實很多孩子的自我是被父母餵養過頭了,導致孩子自我過於強大,而缺乏家庭角色的構建。

因此,不論是愛對方的自我,還是愛對方的角色,也不管你是用自我去愛,還是用角色去愛,都要適可而止,因為過猶不及,過多偏愛對方的自我,或者是角色,都是不適宜的。

男女之愛無論是戀愛還是夫妻之愛,都是要男女雙方都越來越好,才是匹配的愛情。不管是怎樣的愛情,如果男女雙方在這段感情當中都沒有得到成長,在跟對方以後都沒有比之前更好,那就不是一段好的感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有一些家庭,她們的愛是傾斜的,要麼無限度的餵養對方的自我,愛對方的自我,要麼就只愛他的角色。

其實中國的家庭有很多都是比較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特別是一些「標準」的家庭主婦,有一部分之所以婚姻會出現問題,就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她一直在餵養對方的自我,老公每次回到家裡面什麼都不用做,妻子還要小心翼翼的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面面俱到,有時候稍有不滿,還會遭到對方的強烈指責,甚至是拳打腳踢。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這樣,她去年剛剛退休,前段時間跟我說到海南去度假去了,她現在的生活過得非常的舒適,安逸,非常的自我。

她跟她的前夫就是我剛才講的這種模式,她的老公原來是我們單位的一個領導,經常在外面出差跑項目,也確實掙了不少錢。我的同事就負責上班、帶孩子,家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同事管,老公偶爾回來吃頓飯也會給臉色看,有時候吃飯時,吃著吃著覺著哪裡不對了,就會馬上筷子一扔,碗一砸,開始大肆的批評我的同事,他的妻子,雖然是知識分子,有時候卻會動手。這樣的家庭暴力,我的同事是不方便向其他人說的。老公在家裡面只有自我,沒有角色,而她呢?在這個家裡面,她只有角色,沒有自我。這樣的家庭,未來可想而知。

於是在她的兒子高考那一年,老公不聽勸告,堅決要跟她離婚。為了穩定兒子的情緒,讓他順利地度過高考的難關,同事甚至都委屈求全了,老公還是決絕的離了婚。

我的同事痛苦了很久,過了一段很低迷的日子。後來兒子也考上了比較滿意的大學,他也慢慢的走出來了,重新找了一個男人便又結婚了,現在的這段婚姻跟之前相比,真的是天上地下,差別很大。

後來她的老公後悔了,很多次找她訴說心中的歉意和悔意,開始她是不原諒的,後來還是接受了。

我跟她說,其實你應該感謝你老公當初那麼堅決的跟你離婚,你才會有今天的這種不一樣的日子,你應該感謝他,而不是記恨。她想了想,點點頭,不置可否。於是對於她老公的一切她都已經風輕雲淡,因為已經放下了。

現在的她過的很幸福,隨心、隨性,自由自在。祝福她!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親情之愛,還是愛情之愛,或是友情之愛,都是有邊界的,有時候我們需要愛對方的自我,有時候需要愛對方的角色,不能一味地偏愛對方的自我,或者是角色,否則都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我」要如何愛別人,是要愛對方的自我還是愛對的角色,是用自我去愛,還是用角色去愛,那就要根據當時當地的人、事、情、理、物、境了。

希望你愛對方的自我,也愛對方的角色,也希望對方能夠愛你的自我,也愛你的角色!

2020.10.11.夜

相關焦點

  • 「我」如何愛自己(散文 心理篇)
    圖文/心之靈我們常常對親近愛的人說你要愛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因為「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這是玩笑,也是常理。靠自己,其實最有力量。那到底如何去愛自己呢?如何對自己好呢?「我」要如何愛自己呢?首先,我們要講講——「我」。 「我」是誰?自己又是誰?
  • 心理密談(一):如何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No.1 請求他人幫個小忙你是否曾經注意到?當別人請求自己幫個小忙時,自己往往會特別高興,特別是當別人所請求的事情又恰恰是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時,會感到十分高興,人其實都是這樣。因為這種策略符合了存在於人類天性中的一種潛意識的需要,所以它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效果。
  •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的情緒(散文 心理篇)
    文/怡心理(原創)覺察,是一種能力。覺察自己的身心處於什麼狀態,愉悅還是憤怒,沒有能力覺察自己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覺察他人處於什麼身心狀態,所以覺察自己是基礎,也是根本。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一些人會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別人的臉色都變了,已經陷入了尷尬的氛圍,ta仍然自顧自的眉飛色舞……這樣的場景,我想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對別人的言行,表情沒有覺察的能力,這樣的人我想沒有人會喜歡。我認識的一個女人,經常愛跟別人開玩笑,是一名老師,在大家的眼中屬於能說會道的那種類型。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原標題: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為父為母(散文,心理篇)
    跟西方國家相比,我覺得是這樣,中國的父母為子女的付出,堪稱世界之最,他們似乎樂此不彼,一代一代,一直——延續……。大觀心理講愛,是講自我和角色之間相互讚賞,相互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愛自我,或者是愛角色。愛孩子,不但要愛ta的角色,也要愛ta的自我,沒有缺失,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 我的「情人」,我的家(散文 心理篇)
    圖文 / 怡心理大觀心理說:成功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孩子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渴望我是兒子一輩子的心理諮詢師。都說兒子是媽媽前世的小情人,這話讓人覺得貼心、幸福。我的小情人今年13歲,在家排行老大(只生他一個),名喚張老大。他爸爸在兄妹當中排行老三,故稱張老三;我則排行老二,所以是曹老二。
  • 無處安放的「愛」(散文,心理篇)
    所以,愛是雙面刃,可以讓對方更好,也可以讓對方更壞。妻子從來沒有在王先生面前展現真正的自我,在王先生面前,她使用的從來都是一個表象的「我」。我們說過,每一個人有六個不同的「我」,兩個自我,四個角色,王先生的妻子在他的面前表現了幾個「我」呢?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國教育新聞網
    周曉楓書寫女性,將複雜豐富的身體、心理體貼又細膩展現,有一種越軌的筆致。以《我認出了風暴》中青年作家張天翼的《歡情》為例,鄧虹說,到了高中,孩子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憧憬,而且不少的孩子會嘗試著去愛,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不會愛,而張天翼老師在她的散文裡邊告訴了我們,她的愛的經歷是伴隨著一個人豐厚的情感的成長,告訴我們愛是非常美好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愛。「實際上在青春年華的時候懂得最美的愛,就懂得了生命一半的奧秘,因為我們活著最重要的就是愛。」鄧虹說。
  • 如何寫「感謝師恩」(「如何寫」系列,共9篇)
    如何寫「感謝師恩」(「如何寫」系列,共9篇) 嚴君說 溫馨提示: 「如何寫」系列,包括「母愛」「父愛」「親情」「友情」「溫暖」「愛與被愛」「感謝師恩」「手足情」「校園情」等九個部分,將在「嚴君說」陸續推出。 核心解讀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
  •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散文詩二首《金色花》《荷葉母親》導學稿
    就讓我們走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聖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中去尋找答案吧。(初讀感知)首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散文詩,畫出你要為大家提醒的生疏字詞,力求讀準讀順。然後告訴大家,這首散文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 《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讀後感
    前段時間,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人一生要讀的60篇散文》。當我將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的時候,閃過一個幽默的念頭:我這前半輩子讀的書實在是太少了,可以通過這60篇有思想的散文經典將自己「一口吃成胖子」。雖是玩笑般的捷徑,但也收穫不少。
  • 如何閱讀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則是以「情」來感染讀者的一種文體,由此,就可以由「情」入手,來逐步深入地閱讀散文。具體地說,可以分為五個步驟,來逐步深入地理解、分析、鑑賞散文。一、把握「情感」這是說閱讀散文要準確把握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
  • 關於「神」和「神經病」的笑談(散文 心理篇)
    每每此時,我跟兒子總是相視一笑,可能別的人都不太懂,只有我倆最懂。有時候我們肆無忌憚的笑了半天,他依舊不知所以然,看著他一臉蒙圈的樣子 我們更得意了[大笑][大笑][大笑]。老公特別熱衷看電視。有一天,老公居然也跟著電視學了一句名言,我覺得很有趣,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想改變自己的都是神,想改變別人的都是神經病」。
  • 【開「心」學心理科普系列(六)】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點開音樂,我們一起細細地閱讀。)陳奕迅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常常聽到一些孩子抱怨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也為人父母,自然能夠理解家長深深的愛意,但是直白地向孩子說父母的好,他們能感受得到嗎?直到我接觸了薩提亞女士溝通理論中的愛的語言,我的困擾才迎刃而解,覺得豁然開朗:家長與孩子感受的不匹配來自於他們不同的愛的語言。語言不通自然雞同鴨講,很難形成親密關係的良性互動。
  • 心理諮詢師如何創作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系列之二)
    鄧波點評第2篇《王俊紅:家人去世後,如何對幼兒解釋?》(原文附後)該文以《如何對幼兒說家人的去世?》為題首發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2月28日),文章引發了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針對提問,作者再撰寫一篇回復文章,發表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3月3日)。「東方明見心理」微信公眾號對該文進行轉載時,作者將兩篇進行整合,並做了一些修改。本評論針對「東方明見心理」(2020年3月25日)發表的版本。
  • 快樂的三個層次(散文 心理篇)
    今天,領導讓我做了一件很不樂意做的事情,可是雖然自我不願意,但是得服從角色的管束,所以我做了,但是不快樂,他是領導,我應該服從。於是我派心裏面的孫悟空去會他,跟他理論了一通,他不服,打了他一頓,把他罵個狗血淋頭......
  • 心理諮詢師如何創作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系列之三)
    鄧波點評:第3篇《心理分析:惡魔是如何煉成的?介紹韓國N號房事件時對細節的展示可能會喚起一些潛在非法分子的模仿,引起不良的從眾效應,客觀上可能會刺激潛在的同類犯罪(當然我相信這不是作者的初心,而且這個可能的結果也只是我的一種猜測,一種微乎其微的一種可能。即使如此,我們可能也要警醒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排版中的數字有點混亂,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01-1、-01-1.)
  • (散文)我在這裡 文/高小茹
    (散文)我在這裡文/高小茹「咱學校啥都有,就缺個我,現在我來了」,新來的小孫老師無意的一句話,讓我突然感覺高興又難過。自己一直呆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小學,也從來沒想著離開,大概就是因為「我來了,我在這裡」。學校的道路從20年前泥濘的小路,變成寬敞的水泥路。從開學前滿身泥巴、劃痕,帶著老師、孩子們鏟、拉操場的雜草,到現在紅跑道,綠草坪。活動區從雜草從生到綠蔭成行花蝶相伴。幾十年來,這個200多人的極小的農村小學,雖然條件艱苦,卻也一直負重前行著,逐漸成了這裡的一種陪伴。
  • 心理學:愛與他人比較,是什麼心理?
    例如,你買名包、名表了,我也不能稍遜,我要比你買更好的,結果連續吃了好幾個月的泡麵、饅頭,月月為了還信用卡的事而發愁;你找到了帥氣的男朋友,漂亮的女朋友,我也要找個比你更帥氣、更漂亮的,從而忽略了是否真心喜歡,是否適合自己,傷人傷己;你買房買車了,我也要買比你更好更大的,絕對不能看起來混得比你差
  • 收回自我,回歸角色(散文 心理篇)
    [呲牙][呲牙][呲牙]我想、我要、我喜歡(欲望),還有它的對立面,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嫌惡),任性的日子是不是該結束了?角色是不是通通都該回歸正位了?欲望+嫌惡=自我,這個公式沒忘吧?領導要回歸「領導」的角色,要操心各個部門,各個下屬的工作,要操心單位的效益怎麼樣?下一步工作怎麼開展?下屬則要思考怎麼樣做好領導交代的工作,怎樣以最少的時間做最好最多的工作,以及怎樣做一個自己滿意、讓領導也滿意的職工?或者,考慮怎麼多掙點錢就好了。不管想不想,我們都必須要做,因為角色談的是「該不該」,而不是「想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