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社會性,每個人都是生存在這大千的紅塵之中,沒有人能一個人獨立生存,就算是原始部落也一樣,要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來。所以我們除了知道要如何愛自己,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愛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最親最近最愛的人需要愛。
我是誰呢?上一篇我們已經講過,我分為自我和角色,每一個人都有六個「我」,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
自我由欲望和嫌惡組成,欲望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嫌惡是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每一個人都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想做的,有不想做的,想的都是欲望,不想的都是嫌惡。
角色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談想不想,而只能談該不該。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不能談自我,只能談角色。雖然不想,但是我們應該這麼做,這就是自我和角色的牽絆和相守。自我和角色有時候廝殺得很厲害,有時候卻彼此相依相戀相挺。
每個人都有四大角色,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和社會角色。一個人終其一生,大都時候活在這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當中。自我和角色是否和諧,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自我滿滿意度和ta的幸福指數。
每一個人都是出生在家庭裡面,所以首先面對的是家庭角色,家庭裡都是我們最近最親最愛的人,家是談愛的地方,所以每個人在家庭裡面,首先都要學會如何愛他人。
我們剛剛說每一個人都有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六個「我」,那我們要用哪一個「我」去愛對方的哪一個「我」呢?
這又回到我們上一次說的排列組合的問題了。我是用自我去愛對方的自我,還是用自我去愛對方的角色呢?是用角色去愛對方的自我呢?還是用角色去愛對方的角色呢?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又可以兩兩組合一次。所以如何愛對方很多種愛法,是不是有些錯綜複雜的感覺?這是多層次、多方位的愛。
我的老師曾經遇到過一個很聰明的小孩子,那個時候這個孩子已經生病了,她的爸爸媽媽帶他找老師諮詢。他跟老師說,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們的兒子,可是他們不喜歡他。當時就把他的爸爸媽媽給講懵了。「我們愛我們的兒子,可是你不是我們的兒子嗎?我兒子不是你嗎?我們愛的不是你嗎?」然後兒子堅持說,「你們只愛你們的兒子,你們不愛我」。老師在旁邊笑笑,可是他的爸媽卻更懵了。
老師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他居然能夠很清楚的知道自我和角色是不一樣的。他知道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卻不愛他的自我,只是他還說不清楚。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弄懂?這個孩子的問題是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卻並不愛他的自我,所以後來他出現了偏差行為,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故意不做該做的事,萬般無奈的父母只有帶他找老師進行心理諮詢了。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知道愛也是要講方法的,講原則的。這個孩子發現他的爸爸媽媽只愛他的角色,而不愛他的自我,他都會生病,可想而知,愛自我還是愛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個家庭裡面,我們的愛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愛對方的角色,還要愛對方的自我,自我和角色都要得到照顧,才會和諧。
我們剛才說自我是欲望和嫌惡兩部分組成的,也就是說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都是屬於自我的部分,愛對方的自我,就是要喜歡他喜歡的,嫌惡他嫌惡的,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愛我所愛」的意思。
我想這一點很多家長可能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ta做什麼?喜歡穿什麼便買什麼,喜歡玩什麼便給什麼,所以其實很多孩子的自我是被父母餵養過頭了,導致孩子自我過於強大,而缺乏家庭角色的構建。
因此,不論是愛對方的自我,還是愛對方的角色,也不管你是用自我去愛,還是用角色去愛,都要適可而止,因為過猶不及,過多偏愛對方的自我,或者是角色,都是不適宜的。
男女之愛無論是戀愛還是夫妻之愛,都是要男女雙方都越來越好,才是匹配的愛情。不管是怎樣的愛情,如果男女雙方在這段感情當中都沒有得到成長,在跟對方以後都沒有比之前更好,那就不是一段好的感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有一些家庭,她們的愛是傾斜的,要麼無限度的餵養對方的自我,愛對方的自我,要麼就只愛他的角色。
其實中國的家庭有很多都是比較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特別是一些「標準」的家庭主婦,有一部分之所以婚姻會出現問題,就是因為在家庭裡面,她一直在餵養對方的自我,老公每次回到家裡面什麼都不用做,妻子還要小心翼翼的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面面俱到,有時候稍有不滿,還會遭到對方的強烈指責,甚至是拳打腳踢。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這樣,她去年剛剛退休,前段時間跟我說到海南去度假去了,她現在的生活過得非常的舒適,安逸,非常的自我。
她跟她的前夫就是我剛才講的這種模式,她的老公原來是我們單位的一個領導,經常在外面出差跑項目,也確實掙了不少錢。我的同事就負責上班、帶孩子,家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同事管,老公偶爾回來吃頓飯也會給臉色看,有時候吃飯時,吃著吃著覺著哪裡不對了,就會馬上筷子一扔,碗一砸,開始大肆的批評我的同事,他的妻子,雖然是知識分子,有時候卻會動手。這樣的家庭暴力,我的同事是不方便向其他人說的。老公在家裡面只有自我,沒有角色,而她呢?在這個家裡面,她只有角色,沒有自我。這樣的家庭,未來可想而知。
於是在她的兒子高考那一年,老公不聽勸告,堅決要跟她離婚。為了穩定兒子的情緒,讓他順利地度過高考的難關,同事甚至都委屈求全了,老公還是決絕的離了婚。
我的同事痛苦了很久,過了一段很低迷的日子。後來兒子也考上了比較滿意的大學,他也慢慢的走出來了,重新找了一個男人便又結婚了,現在的這段婚姻跟之前相比,真的是天上地下,差別很大。
後來她的老公後悔了,很多次找她訴說心中的歉意和悔意,開始她是不原諒的,後來還是接受了。
我跟她說,其實你應該感謝你老公當初那麼堅決的跟你離婚,你才會有今天的這種不一樣的日子,你應該感謝他,而不是記恨。她想了想,點點頭,不置可否。於是對於她老公的一切她都已經風輕雲淡,因為已經放下了。
現在的她過的很幸福,隨心、隨性,自由自在。祝福她!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親情之愛,還是愛情之愛,或是友情之愛,都是有邊界的,有時候我們需要愛對方的自我,有時候需要愛對方的角色,不能一味地偏愛對方的自我,或者是角色,否則都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我」要如何愛別人,是要愛對方的自我還是愛對的角色,是用自我去愛,還是用角色去愛,那就要根據當時當地的人、事、情、理、物、境了。
希望你愛對方的自我,也愛對方的角色,也希望對方能夠愛你的自我,也愛你的角色!
2020.10.1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