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原創
2020年4月17-19日
題記:
謹以此文章系列,向所有優質原創文章的作者致以最誠摯的敬意和謝意!
也希望,我的整理和分享,能對起步階段的心理科普文章創作者,有所助益。
這幾天,因為幸福公益心理熱線提供的寶貴機會,我有機緣接受了今日頭條心理情感欄目為期一周、每天約半小時的系列培訓,對於如何寫出原創優質的心理科普文章,我和很多同道一樣,正在慢慢學習、體會和摸索中。
因為今天嘗試按原創優質標準寫一篇心理科普文章,本以為以自己多年的積累,並非難事,實際寫作時卻用了近10個小時的時間,不只效率太低,寫出來的文章原創是保證了,卻很難說就一定達到了優質的標準。痛感這樣的狀態難以為繼,必須改變。
於是決定沉下心來,在開始創作之前,首先研讀一些自己感興趣、有一定可讀性的心理科普文章。希望能從中發現規律,慢慢找到原創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的寫作訣竅,幫助自己加以改進,慢慢摸索出既有一定科學性又有一定可讀性、相對高效產出的寫作方式,以幫助自己的輸出更可持續,並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研究重點:文章選題、文章標題、內容、小標題、思路、結構、形式等。
研究目的:以他山之玉,攻自己之石。
特別鳴謝: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王俊紅副教授百忙之中對下文進行審改,在此鞠躬致謝!
第2篇《王俊紅:家人去世後,如何對幼兒解釋?》(原文附後)
該文以《如何對幼兒說家人的去世?》為題首發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2月28日),文章引發了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針對提問,作者再撰寫一篇回復文章,發表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3月3日)。「東方明見心理」微信公眾號對該文進行轉載時,作者將兩篇進行整合,並做了一些修改。本評論針對「東方明見心理」(2020年3月25日)發表的版本。(註:此處為王俊紅副教授親自審訂)
推薦指數:★★★★★
文章選題:疫情期間的社會熱點
文章標題:設問式
讀者對象: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愛好者、喪親群體、對幼兒教育或死亡話題感興趣的一般讀者。
文章特色:作為心理學者創作的心理科普文章,該文難得地沒有羅列高深拗口的各種心理理論,文章內容既科學嚴謹,又語言親和,很接地氣。雖然死亡話題容易讓人感覺沉重,但作者並沒有刻意煽情,寫作態度比較客觀冷靜,內容貼近疫情期間讀者的生活經驗,讀起來也比較輕鬆。
這可能和作者的人格特質與專業受訓背景有關,這位作者的文字散發出濃鬱的人本主義的氣息。
文章思路與結構:先概述有家人去世的相關案例,然後從反思的角度,引出《如何對幼兒說家人的去世?》的話題,從「01 為什麼要說?——02 由誰說?——03 什麼時候說?——04 怎麼說?」四大角度(Why,Who,When,How,3W+1H),層層遞進,介紹有家人去世的家庭,如何幫助幼兒平安度過失去至親的哀傷期,內容具體細緻,可操作性強。文章作者有紮實的心理學功底和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把兒童心理學、哀傷處理、死亡教育等自然無痕地融匯在一起,是一篇非常難得的心理科普文章,很值得心理學工作者研讀學習。
作為心理科普文章創作者,我深知寫作不易。作者能寫出這麼內容科學嚴謹又接地氣的心理科普文章,尤為難得。這篇讓我激賞,在我看來幾近完美的心理科普文章,應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積累,作者的厚積薄發,對相關心理知識的手到擒來,運用自如,令人感佩。作者內心沉穩,不盲目跟風,不矯揉造作,寫作只為讓讀者從閱讀中受益。只此一文,即可看出作者的專業態度和專業實力。
文章的形式和排版:小標題標註序號,且通過字體、字號、顏色的變化讓文字更醒目,對重點內容加粗和使用不同的顏色、字體,並在文中添加適合的配圖,這些都起到了突出重點和提升文章視覺美感的作用,讓文章更有可讀性。文章雖然很長,卻深入淺出,讀下來一氣呵成,十分輕鬆。
文末附有作者照片、個人簡介和聯繫方式,既是對作者的尊重,也為讀者有需要時聯繫作者提供了方便。
從文章的內容、結構、語言、排版,可以看出機構的工作作風,平臺、作者與編輯的嚴謹態度。
我想說,心理作者寫文當如王俊紅。至少,在我心中,她製造了一個心理科普文章寫作的新高度。
在此,我強烈推薦同行們一起向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的創作者學習,共同提高,務實創新,不只通過諮詢,也能通過寫作,向百姓宣傳科學的心理學知識,為我國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和興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關於作者
鄧波:本名劉秀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國際認證催眠治療師,家庭治療師,團體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美國心理學會第29分會會員,美國團體治療協會AGPA會員。著有家庭教育專著《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14年,諮詢時間累計超過10000小時。
擅長領域:伴侶諮詢與家庭治療;青少年心理、情緒情感問題、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的個體諮詢與團體諮詢;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個體督導和團體督導。
聯繫郵箱:546570536@qq.com
遺憾的是,因能力所限,以上點評掛一漏萬,無法展現原文風貌和風採。因頭條無法發原文連結,徵得王俊紅老師同意,原文附後(格式有改變):
東方明見心理 3月25日
❏ 事件回顧:
湖北武漢34歲的李文亮醫生,因在工作中感染疫情救治無效去世,孩子只有5歲。奶奶在一次採訪的時候說:「我們怎麼向孩子交待,(如果孩子問)爸爸上哪去了,(孩子)找爸爸怎麼辦?(我只能說)爸爸出差了!」
湖北黃岡一位31歲二胎孕媽,因無法支付高昂醫療費用,最終因放棄治療去世(第二天國家宣布免費治療)。媽媽去世後,爸爸不知道如何回答上幼兒園的女兒的問題。爸爸說:「女兒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太小了,理解不了,有時她問媽媽哪兒去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她。」
一個外地在武漢當志願者的小夥子在運送物資途中犧牲,臨行前曾告訴兒子「爸爸是去武漢打怪獸的。」
❏ 反思:
如何對幼兒說家人的去世?
作為一名兒童心理諮詢和心理危機幹預專業人員,我知道上述這種態度可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
那麼,家人離世,如何對幼兒說呢?希望下文能被更多身處這種困境的家庭看到,並從中找到如何跟孩子就這一主題進行互動的思路。
在幼兒遇到與生死有關的事件時,很多時候家長都採取迴避的態度,謊稱「出差」「執行特殊任務」。
甚至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不惹麻煩,還會說「你乖乖地,爸爸就會回來」「就是因為你不乖,爸爸才去上班的」。
我們之所以這樣對待孩子,是因為:
❖ 覺得孩子還小,承受不了巨大的打擊。
❖ 不知道如何去勸慰孩子。我們可以對大人說「節哀順變」。如何讓孩子能停止悲傷,繼續自己的生活。我們沒有經驗。
❖ 有自己的哀傷情緒需要處理,失去助手後,更感到生活的壓力,所以希望孩子別再增加麻煩。
實際上,孩子比我們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單純的孩子也比我們更堅強,更具有生命力。
死亡,在普遍的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失去。從失去的普遍意義上來講,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失去。
出生後,我們失去了完全供給的子宮環境。斷奶的時候,我們失去了對母親的乳房的吸吮;上幼兒園後,我們失去了與父母的朝夕相處。
今天,我們失去了昨天;去姥姥家,我們失去了爺爺奶奶的陪伴……
同時,每一種失去也同時伴隨著一種或多種得到。
失去子宮,我們獲得自主的呼吸;斷奶後,我們品嘗更多的美食;離開父母,我們收穫了老師和小夥伴……
孩子已經在以往的生活中積累了很多面對失去的經驗。調動這些經驗,你會發現,孩子很快又生龍活虎,並可能成為你新的助手。
01 為什麼要說?
沒有什麼比不知道真相更可怕。
1. 一個謊言總是需要後續一個又一個謊言來圓。
爸爸出差了,孩子滿懷希望。當孩子提出「我想爸爸了,我要和爸爸視頻」。我們需要用另外的謊言來回答:「爸爸在忙,沒時間」。
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孩子會想:「爸爸不愛我了嗎?他以前工作忙,也會跟我視頻的」「是因為我上次沒有完成他說的字母歌,他生氣了?」於是,孩子會更焦慮,更想念爸爸,會更加急切想要得到爸爸的回應。
而這時,我們再繼續編織其他的謊言。孩子在謊言中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在一個更大的漏洞或意外時,知道真相,然後,精神世界崩塌。
2. 其他家人的行為舉止對孩子成了迷。
為了掩蓋真相,其他家人會迴避孩子去談論一些必須要談論的關於去世親人的事情,會有自己需要表達和處理的哀傷情緒。
孩子不知道原因,但是能感受到,媽媽眼睛腫了,陪我玩兒時失神,在我任性的時候沒有那麼耐心了。
在無法對此進行解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以為自己不乖、會自責,也可能會以為媽媽不再愛他,在心中製作出很多令他恐懼的假設,從而增加了心理負擔。
3. 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同步。
幼兒需要通過模仿別人,來理解世界和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孩子只感受到痛苦,但是他不能清晰描述,這是怎樣的痛苦。孩子需要以成年人為鏡像、為榜樣,來理解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情緒。
失去親人,對媽媽和孩子來講,痛苦是不同的。因為共情能力有限,我們理解另一個人的情緒本來就很難。
在共同失去的當下,藉助於自己的情緒感受,我們可以更清晰給孩子呈現、描述、符號化,然後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緒變化過程,給孩子呈現和講解他的痛苦的消減途徑。
錯過了當下和大家一起的最好的時機,孩子會變得孤獨。因為在你們哀傷的時候,他莫名其妙,然後多慮、擔心。而在他難過傷心時,我們已經平靜,他沒有了可以參照的情緒表達和哀傷處理的榜樣。
02 由誰說?
1. 孩子足夠信任,能夠給孩子安全感的人。
失去至親之人,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慘痛的事情,幼兒在面對喪親時,情緒上可能會出現傷心、自責、恐懼;行為上可能退行,如不再自己吃飯、不再自己睡覺、尿床、不自己穿衣服……
白天可能會較多纏著媽媽、不能獨自遊戲,晚上可能出現不肯入睡、睡眠不深、做噩夢;如果家人說過「死亡=睡著」,可能出現不讓媽媽躺著、不讓媽媽睡覺的情況。
如果某一次爸爸打屁股的時候,孩子曾在心中默念「如果爸爸死去,我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了」。那麼,此時,孩子會以為自己的想法應驗了,會自責、內疚,也會恐懼於自己的想法,會遇事不敢再思考。
因此,此時需要一個孩子足夠信任的人,陪伴在孩子身邊,安撫孩子的情緒,理解並寬容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解釋和鼓勵,讓孩子重獲安全感。
2. 未來能陪孩子共同面對的,相對穩定的人。
對面臨喪親的幼兒來講述喪親,不是簡單告訴孩子一個慘痛的真相,而且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去之後的生活。
這首先需要讓孩子理解什麼是去世,親人去世後他會失去什麼;然後要和幼兒一起預期,這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會有誰,用什麼方式來消解這些不利的影響。
最終目的使幼兒能夠心理健康地成長。教會孩子面對「喪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位系統、瑣碎的大量工作,所以需要由一個能夠始終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生活有較多了解,能夠心中有規劃的人,按步驟去說。
03 什麼時候說?
在遇到具體的事情時,在一個很恰當的契機時,比如媽媽正在哭泣,被孩子看到了。比如孩子正在淘氣,媽媽無計可施了。比如孩子問起來了,爸爸在哪裡了。比如,有人打電話說給媽媽一大筆錢,孩子聽到了。
我們心中有要說的內容,互動中有與我們要說的內容相一致的線索時,就可以順勢引發話題。
04 怎麼說?
➣ 正式告知真實情況
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孩子的生活勢必會受到影響和發生變化。孩子有權利、也有必要知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試圖迴避、哄騙只能使孩子越來越恐懼,越難以應對。所以,我們需要正式告知孩子「爸爸去世了」的真實情況,並解釋什麼是去世。
1. 利用孩子生命中經歷的其他有關死亡的經驗。
如果孩子可能經歷動物的死亡,家裡養的小雞、小鴨、小狗、小貓、小烏龜、小魚,路邊見過的小蝸牛、小螞蟻、小蟲子……
通過這樣的經驗,讓幼兒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死亡。如果不曾經歷動物的死亡,也可以用家裡的植物、路邊的小花小草,講解一年四季裡植物的長消、花開花謝。
2. 利用繪本故事。
關於死亡的繪本有很多,如《一片葉子落下裡》《小傷疤》《活了100萬次的貓》《獾的禮物》《爺爺變成了幽靈》《安德烈的願望》《爸爸的圍巾》《當鴨子面對死神》……
每個繪本都有一個關於死亡的不同方面和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可以依據孩子目前存在的感受和關心的主題來進行選擇閱讀講解。
➣ 描述近期可能發生的事情和應對的方式
1. 家人的哀傷反應
成人經歷創傷,情緒上可能會有傷心、絕望、抱怨、自責、憤怒等,行為上可能會失神、失眠、躺著不願意動、不願意陪孩子遊戲等。成人一般都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在孩子面前爆發,也會盡力照顧孩子的需要。
但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孩子有很多機會看到媽媽哭紅的眼睛、聽到媽媽的啜泣;也有很多時候想要跟媽媽玩,而媽媽沒有力氣和精神。
此時,不需要刻意隱藏和迴避,而是要正面跟孩子解釋,自己此時感受到什麼,是因為想起來什麼而有這樣的感受,這個情緒會持續多久,經歷什麼時候會好一些。
否則,孩子看到了媽媽的情緒,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感到迷惑,會胡亂猜測;孩子也會想辦法安撫媽媽,但是由於能力有限,孩子會擔心媽媽,會感到緊張和無助。
例如:媽媽因為過度傷心而哭泣時,可以給幼兒看自己哭紅的眼睛,並解釋「媽媽想起爸爸了,很傷心」;媽媽哭累了想要躺著休息一會兒的時候,要說「媽媽哭得太久,身體累了,需要躺一個小時,之後媽媽就有精力去陪你了」。
孩子將媽媽的腫眼睛、想躺著與媽媽的傷心、累建立聯繫,這就是呈現、解釋和符號化的過程。
因為有了成人的解釋,孩子就會發展出來應對媽媽情緒的方式,如可能會乖乖自己玩,或者出去的時候幫媽媽把門關上,或者幫媽媽蓋上被子。如果孩子還沒建立這樣的聯繫,可由另外的成年人引導。
客觀描述在家人身上發生的哀傷情緒和行為,有助於使孩子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理的安全感。
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都是孩子可能感受到的,我們直面自己的情緒,然後詢問孩子是否也有同樣的情緒,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或方式表達哀傷。
2. 葬禮和悼念活動
家人去世後,會涉及到遺物的處理。在有些風俗中,會將去世的人生前衣物燒毀,但對於孩子來說,親人穿過的衣服,常常會在他們那裡發揮過渡客體的作用。
孩子對親人的依戀,從需要真實的人在身邊,到可以帶著他們的一件物品,再到可以內化於心,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發展過程。
在處理遺物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東西會被拿到哪裡,會如何處理,為什麼要這樣處理,也可以讓孩子適當參與,或請他選擇一到幾樣可以留下的物品做紀念。
疫情期間,葬禮會很簡單。但是疫情過後,有些家庭會為去世的親人舉行追思會。如果有可能,儘量讓孩子參與;如果孩子不能參加葬禮和追思會,則可以在家裡單獨為孩子舉行小小的告別儀式或紀念活動。
在孩子能參加的部分,要詳細跟孩子解釋他需要做什麼,在他能參與意見的內容上充分徵求他的意見,傾聽他的想法。
在為孩子舉辦的告別儀式上,要充分詢問孩子想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並與孩子一起商量細節和準備物品。商量和準備的過程也是哀傷處理過程的一部分。
在處理遺物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東西會被拿到哪裡,會如何處理,為什麼要這樣處理。也可以讓孩子適當參與,請他選擇一到幾樣可以留下的物品做紀念。
3. 家庭裡的其他變化
近期,媽媽可能接電話變多,會較多被媽媽說,「你乖乖的,讓我安靜一會兒或處理一些事情」;
家人之間會有較多的事情需要商量,可能會聽到大人們的談論一些不太能聽懂的詞彙和語言;
疫情過後,家裡可能會有較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來訪,他們可能會送來較多的零食和禮物……
每個變化,孩子都身在其中,都需要去理解和應對。此時,家長仍然要依據每個事情的性質,思考在這件事情中,應該讓孩子學會的應對原則或行為方式,注意安撫和調節孩子的情緒。
如:在忙碌完畢,跟孩子說「對不起,剛才電話很重要,很緊急,我沒太聽清你想讓我做什麼,你現在來告訴媽媽可以嗎?」「我們剛才討論的事情是……剛才沒顧上跟你說,現在可以了,你要聽聽嗎?」「雖然現在有很多零食,但是我們還應該遵守之前的約定,每天一包」。
➣ 評估孩子生活的變化和應對方式
1. 客觀評估孩子遇到的困難
失去親人,給成人和孩子生活帶來的困難是不同的。
例如,失去丈夫,媽媽可能會想,以後我要一個人帶兩個孩子,我會有多少艱難;孩子缺少父愛,會不會影響他的男子氣;沒有父親撐腰,孩子會不會被人欺負?
而失去父親,孩子會感受到原有的生活習慣被打破,如睡前故事爸爸不能給講了;原來每天都有的視頻或語音通話沒有了;再想要新玩具的時候,不能讓爸爸給買了;玩遊戲的時候,不能讓爸爸陪了;被媽媽批評的時候,不能向爸爸尋求安慰了;去幼兒園的時候,不能是爸爸接送了……
所以,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客觀評估他當下遇到的困難,依據孩子所關心關注的內容去尋找解決的策略。
例如關於新玩具,可以說「爸爸為工作失去了生命,國家沒有讓他白白付出,給了一些錢,是用於撫養你地成長,所以下次你看到新的玩具想買的時候,就跟媽媽說,媽媽就拿爸爸掙來的錢給你買。」
這樣,孩子每次看到新買的玩具,就會感受到爸爸的愛。愛在,爸爸就在。
2. 覺察和處理孩子的哀傷情緒
由於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兒童無法清晰自己在失去親人後的痛苦。
成人需要去觀察和分析,如有的幼兒會說:「我乖,我聽話,我不惹爸爸生氣了,你讓爸爸回來吧」,我們要去詢問「為什麼你覺得自己乖,爸爸就會回來?」看看是不是在他那裡有個自責的情緒?
如果有,則可以解釋說:「爸爸不是因為你不乖才會去世,所有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你看也沒有所有爸爸都去世了,是不是?」「爸爸去世是因為病毒」。
然後就需要系統講述病毒如何致人死亡了,可以使用網絡上的一些給兒童看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繪本。
對於情緒理解能力稍強一些的孩子,還可以解釋人為什麼會自責。
「爸爸的死亡,我們都太傷痛了,我們都難以面對,我們會給爸爸的死找一些理由,這樣我們就沒那麼傷痛了。但是我們也只會在這段時間想想,過段時間我們適應了新生活,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這樣的解釋思路對於憤怒情緒也適用。
3. 在生活細節處建立聯結
人的存在除了以實在的肉體,還可以在想像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可以活在我們的頭腦裡、語言中。
我們可以面向生活中所有細節,在家庭和孩子的一切事務中,通過語言和象徵物,把去世的親人,溫情、自然地帶到當下。
可以把去世親人的個人照片或家庭合影列印出來,塑封好,或者裝上相框,放在容易看到和拿取的地方,在孩子想念親人的時候,隨時就可以拿到。
對於在睡前經常和去世親人有互動需要的小寶寶,還可以製作印有親人照片的抱枕,放在床邊。
如睡前,想要讓孩子洗腳,媽媽可以聞一聞孩子的腳,說:「好臭」,然後把孩子的腳拿到爸爸的抱枕邊,說「我們來讓爸爸聞一聞臭不臭」,也可以在孩子恰巧把腳伸向爸爸的抱枕的時候,對孩子說:「哎呀呀,你的臭腳丫子,把爸爸都燻暈了,快去洗洗吧」。
對於和親人之間曾經的互動習慣,也可以讓身邊其他親人通過角色模仿的方式,讓孩子重新體驗。
如寶貝之前總喜歡騎著爸爸的脖子在屋裡轉,可以由其他親人替代,並告知,「現在由外公來演爸爸,寶貝來演寶貝,我們去客廳遛彎了」。
不用擔心這樣的互動會使孩子想起爸爸的離開更傷心,孩子能夠從中看到:爸爸不在,還有其他人能夠用爸爸的方式來愛他。
對於孩子拿去世的親人當擋箭牌,首先應該避免感到無助和愧疚,然後要用你對去世親人的了解,把他的行為規則帶到當下。
如孩子淘氣後,媽媽批評兩句,孩子就開始哭,然後說「我想爸爸了。我不要你陪我,我要爸爸陪我。」此時媽媽可以說:「你別看爸爸不在,但是媽媽知道爸爸在時他會怎麼做,所以媽媽會替爸爸收拾你!」
以上關於兒童的行為和語言都是我基於部分孩子的經驗設想出來的。
真正面對不同的個體時,需要先去觀察失去親人給孩子帶來了哪些影響,儘可能通過多方面的信息,評估孩子遇到的困難,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發掘在那裡是否產生了新的需求,然後針對性地尋找解決策略。
法國精神分析家拉康提出了構成世界的三個界域:實在界、想像界、符號界,這也是主體生存的三重界面。
真實的爸爸不在,但是符號爸爸始終不會缺失。符號爸爸可以替代真實爸爸,發揮其角色功能,協助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精神建構。在每一次被語言和模仿帶來的當下,孩子都可以通過豐富的想像,發展與這一親人的符號關係。
我們不能刻意迴避,在言語上剝脫了他們的關係。而是要在環境中創設,在言語中引入,在生活事件中模仿,在互動討論中假設「如果爸爸在,他會怎麼說」。
爸爸在媽媽的言語裡,爸爸就在孩子的心裡,孩子的成長中,爸爸就一直在。
祝寶貝們順利度過哀傷期,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節奏!
- End -
文|王俊紅 美編|呂滿 編輯|張華 審核|楊微❏ 註:本文首發自「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作者在原文基礎上又補充了一些內容。
特別提醒:想要轉載《王俊紅:家人去世後,如何對幼兒解釋?》一文的朋友,請務必與王俊紅老師本人聯繫。
王俊紅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副教授,以精神分析為主的整合取向,黑龍江省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委員,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美國心理學會第29分會中國區會員。
聯絡:shuibing3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