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愛自己(散文 心理篇)

2020-10-11 心之靈

圖文/心之靈

我們常常對親近愛的人說你要愛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因為「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這是玩笑,也是常理。靠自己,其實最有力量。

那到底如何去愛自己呢?如何對自己好呢?「我」要如何愛自己呢?

首先,我們要講講——「我」。 「我」是誰?自己又是誰?今天,我們要用心理語言仔細地闡述一下,「我」要如何愛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五個「我」,一個自我,四個角色。自我分為欲望和嫌惡(嫌棄、厭惡)兩個部分。角色有家庭角色,學生角色,職場角色,社會角色四大角色系統(少數人有第五角色,如和尚、尼姑、志願者……)。

所以「我」愛自己,這個「我」就有五個,一個自我,四個角色,分得再細一點,還可以把自我分為兩個,一個欲望,一個嫌惡。所以也可以說自我有兩個。那總共就是六個「我」。兩個自我,四個角色。

既然「我」已經分清楚了,兩個自我,四個角色。那麼自己又是誰呢?自己便是這四個角色了。

所以,「我愛自己」,就是自我愛自我,或者是自我愛角色,也可以是角色愛自我。

愛是什麼呢?愛是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為,就是對ta好,一切以ta的利益為中心,不計回報,不論後果,只要ta開心就好,只要ta快樂就好,不光愛ta的自我,還愛ta的角色。

那麼,讓ta當好好兒子的角色,好女兒的角色,或者是好媽媽,好爸爸的角色,幫助ta擁有家庭角色的成就、讓ta開心、快樂;讓ta成為一名好學生,擁有學生角色的成就;幫助ta成就職場角色……,這便是愛ta的角色。幫助ta在角色的成就中徜徉、沉醉、幸福,這就是對ta好,不計回報、不計後果,純粹的「利ta」行為。所以,如果你在愛對方的時候,要回報了,講利益了,就不是純粹的「利ta」行為,不是真的愛,這一條標準僅供參考,呵呵呵。

說到這裡,是不是感覺有點暈了?其實就是兩個「我」和四個「角色」愛來愛去。

有沒有像高中時學習的排列組合?自我愛家庭角色、自我愛學生角色、自我愛職場角色、自我愛社會角色。自我又分為兩個,可以每一個去愛一遍四大角色。反過來,四大角色又可以分別愛一遍自我的欲望和嫌惡。數學好的人,這個思路應該比我清晰,數學是我致命的短板,呵呵呵,秘密哦。

也就是說,你可以自我愛自我,也可以自我愛角色,還可以角色愛自我,可以愛自我的欲望,也可以愛自我的嫌惡。四大角色和兩個「自我」,互相示好,互相「纏綿」,真正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和諧美滿的場面。

我曾經在前面寫過,獨處需要取悅自己,讓自己快樂其實這就是自我愛自我的一種很典型的方式。一個人獨處,怎麼愉快怎麼來?想怎樣就怎樣,不想怎樣就不怎樣,一切都隨心所欲,隨心隨性,只要自己開心就好,這就是最幸福的自我愛自我。任誰誰誰的也幹擾不了,只能無可奈何,呵呵呵。

那又怎樣用自我愛角色呢?我們剛剛已經講過,那就是要幫助自己在四大角色上有所成就,可以幫助對方爭取做一個好女兒,好媽媽,好兒子,好爸爸……;或者做一名成績優秀,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好學生(學生);做一個很出色的,很乾練的員工或者做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領導……,這就是幫助四大角色取得成就,角色有成就了,那角色自然是快樂的,角色快樂,那我們的自我也會快樂。所以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那麼,角色又如何愛自我呢?角色就是該不該,可不可以、行不行,角色在這裡就是指四大角色,自我就是我想我要我喜歡(欲望),我不想不要不喜歡(嫌惡)。媽媽愛兒子的欲望和嫌惡,無條件照顧兒子的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就是媽媽的角色愛兒子的自我。

那麼,「我」的角色如何愛自我呢?上班累了,周末和閨蜜出去透透風,釋放釋放壓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放飛自我,便是角色愛自我。或者,在家做女兒做得累了,做兒子做得累了,一個人去品品茶、喝喝咖啡,聽聽音樂、喝喝酒……,想一個人,便一個人;想一群人,便一群人,想做什麼,便做什麼,最大限度地滿足自我,讓自己愉悅,這便是角色愛自我的一個方面。

總之,「我」如何愛自己,有很多方法,很多層次。「我」把自己愛得怎樣,其實可以從你的言行當中透露出來,答案其實一直都在。和不和諧,矛不矛盾,言行自會出賣你的靈魂,呵呵呵。

本質上說,愛自己,其實也是自我和角色的和諧相處。自我對角色好,角色對自我也好,你愛我,我也愛你,這一切都剛剛好,這是多麼美妙的事。自我跟角色和諧的人,你會發現,無論到哪裡,ta都很招人喜歡,獨處時,ta會想辦法讓自己舒服、開心,共處時,ta有能力讓大家開心。

如何愛自己?讓自己美好,讓自己幸福,我想,你已經很清楚了吧?那就趕緊愛,用力愛吧,趁現在,趁一切都還來得及!

2020.10.10.夜

相關焦點

  • 「我」要如何愛他人?(散文 心理篇)
    所以我們除了知道要如何愛自己,我們還要學會如何愛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最親最近最愛的人需要愛。我是誰呢?上一篇我們已經講過,我分為自我和角色,每一個人都有六個「我」,兩個自我和四個角色。自我由欲望和嫌惡組成,欲望是我想我要我喜歡;嫌惡是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每一個人都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想做的,有不想做的,想的都是欲望,不想的都是嫌惡。
  • ​為父為母(散文,心理篇)
    大觀心理講愛,是講自我和角色之間相互讚賞,相互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愛自我,或者是愛角色。愛孩子,不但要愛ta的角色,也要愛ta的自我,沒有缺失,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她很無奈地告訴我,她自己是老師,知道這樣不行,但是她沒有辦法,本來兒子一直麻煩不斷,老師經常請家長,兒子不做作業,就報不了名,她也沒有辦法,所以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她只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那一刻,我真切感受了她的無奈。
  • 我的「情人」,我的家(散文 心理篇)
    圖文 / 怡心理大觀心理說:成功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孩子的專屬心理諮詢師,我渴望我是兒子一輩子的心理諮詢師。都說兒子是媽媽前世的小情人,這話讓人覺得貼心、幸福。我的小情人今年13歲,在家排行老大(只生他一個),名喚張老大。他爸爸在兄妹當中排行老三,故稱張老三;我則排行老二,所以是曹老二。
  • 無處安放的「愛」(散文,心理篇)
    圖文/怡心理愛是心中的燈塔,愛是我們心中的航向,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愛,是一股暖流,能夠溫暖一顆冰冷的心,有時,它甚至能夠拯救一條鮮活的生命。只要兩顆心在一起,就能形成凝聚力,心往一處走,勁往一處使,總能越走越好。
  • 如何寫「感謝師恩」(「如何寫」系列,共9篇)
    如何寫「感謝師恩」(「如何寫」系列,共9篇) 嚴君說 溫馨提示: 「如何寫」系列,包括「母愛」「父愛」「親情」「友情」「溫暖」「愛與被愛」「感謝師恩」「手足情」「校園情」等九個部分,將在「嚴君說」陸續推出。 核心解讀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
  •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散文詩二首《金色花》《荷葉母親》導學稿
    就讓我們走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聖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中去尋找答案吧。(初讀感知)首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散文詩,畫出你要為大家提醒的生疏字詞,力求讀準讀順。然後告訴大家,這首散文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 練習——喜歡自己(散文 心理篇)
    圖/文 心之靈喜歡自己,從尋找自己的特點開始,從欣賞自己開始。這樣我們就會越來越多的欣賞到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多的挖掘自己的優點,會讓自己越來越愉悅,越來越美好 ,越來越喜歡自己,越來越喜歡別人,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原標題: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關於「神」和「神經病」的笑談(散文 心理篇)
    每每此時,我跟兒子總是相視一笑,可能別的人都不太懂,只有我倆最懂。有時候我們肆無忌憚的笑了半天,他依舊不知所以然,看著他一臉蒙圈的樣子 我們更得意了[大笑][大笑][大笑]。老公特別熱衷看電視。有一天,老公居然也跟著電視學了一句名言,我覺得很有趣,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想改變自己的都是神,想改變別人的都是神經病」。
  • (散文)我在這裡 文/高小茹
    (散文)我在這裡文/高小茹「咱學校啥都有,就缺個我,現在我來了」,新來的小孫老師無意的一句話,讓我突然感覺高興又難過。自己一直呆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小學,也從來沒想著離開,大概就是因為「我來了,我在這裡」。學校的道路從20年前泥濘的小路,變成寬敞的水泥路。從開學前滿身泥巴、劃痕,帶著老師、孩子們鏟、拉操場的雜草,到現在紅跑道,綠草坪。活動區從雜草從生到綠蔭成行花蝶相伴。幾十年來,這個200多人的極小的農村小學,雖然條件艱苦,卻也一直負重前行著,逐漸成了這裡的一種陪伴。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國教育新聞網
    大鵬 攝散文中的文字力量書名「我認出了風暴」取自裡爾克《預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認出了風暴》主編張莉以此來表達自己閱讀到這九位作家作品時的心情。九位作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觸表現了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也在散文創作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個人特色。
  • 心理諮詢師如何創作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系列之二)
    鄧波點評第2篇《王俊紅:家人去世後,如何對幼兒解釋?》(原文附後)該文以《如何對幼兒說家人的去世?》為題首發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2月28日),文章引發了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針對提問,作者再撰寫一篇回復文章,發表於「臨床心理」微信公眾號(2020年3月3日)。「東方明見心理」微信公眾號對該文進行轉載時,作者將兩篇進行整合,並做了一些修改。本評論針對「東方明見心理」(2020年3月25日)發表的版本。
  • 快樂的三個層次(散文 心理篇)
    而快樂也有屬於自己的三個層次。今天,領導讓我做了一件很不樂意做的事情,可是雖然自我不願意,但是得服從角色的管束,所以我做了,但是不快樂,他是領導,我應該服從。於是我派心裏面的孫悟空去會他,跟他理論了一通,他不服,打了他一頓,把他罵個狗血淋頭......
  • 【開「心」學心理科普系列(六)】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
    (點開音樂,我們一起細細地閱讀。)陳奕迅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常常聽到一些孩子抱怨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也為人父母,自然能夠理解家長深深的愛意,但是直白地向孩子說父母的好,他們能感受得到嗎?直到我接觸了薩提亞女士溝通理論中的愛的語言,我的困擾才迎刃而解,覺得豁然開朗:家長與孩子感受的不匹配來自於他們不同的愛的語言。語言不通自然雞同鴨講,很難形成親密關係的良性互動。
  • 心理諮詢師如何創作優質心理科普文章?(系列之三)
    研究目的:以他山之玉,攻自己之石。鄧波點評:第3篇《心理分析:惡魔是如何煉成的?介紹韓國N號房事件時對細節的展示可能會喚起一些潛在非法分子的模仿,引起不良的從眾效應,客觀上可能會刺激潛在的同類犯罪(當然我相信這不是作者的初心,而且這個可能的結果也只是我的一種猜測,一種微乎其微的一種可能。即使如此,我們可能也要警醒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排版中的數字有點混亂,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01-1、-01-1.)
  •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的情緒(散文 心理篇)
    文/怡心理(原創)覺察,是一種能力。覺察自己的身心處於什麼狀態,愉悅還是憤怒,沒有能力覺察自己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覺察他人處於什麼身心狀態,所以覺察自己是基礎,也是根本。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一些人會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別人的臉色都變了,已經陷入了尷尬的氛圍,ta仍然自顧自的眉飛色舞……這樣的場景,我想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對別人的言行,表情沒有覺察的能力,這樣的人我想沒有人會喜歡。我認識的一個女人,經常愛跟別人開玩笑,是一名老師,在大家的眼中屬於能說會道的那種類型。
  • 心理密談(一):如何讓他人喜歡自己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當別人請求自己幫個小忙時,自己往往會特別高興,特別是當別人所請求的事情又恰恰是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時,會感到十分高興,人其實都是這樣。因為這種策略符合了存在於人類天性中的一種潛意識的需要,所以它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效果。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大概就是:通過這個策略可以很好的激發他人的自尊心,所以才會見效。維護自己本身自尊心的欲望是人類所有欲望中最強烈最本能的欲望。
  • 收回自我,回歸角色(散文 心理篇)
    [呲牙][呲牙][呲牙]我想、我要、我喜歡(欲望),還有它的對立面,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嫌惡),任性的日子是不是該結束了?角色是不是通通都該回歸正位了?欲望+嫌惡=自我,這個公式沒忘吧?下屬則要思考怎麼樣做好領導交代的工作,怎樣以最少的時間做最好最多的工作,以及怎樣做一個自己滿意、讓領導也滿意的職工?或者,考慮怎麼多掙點錢就好了。不管想不想,我們都必須要做,因為角色談的是「該不該」,而不是「想不想」!
  • 你經常肯定自己嗎?(心理篇)
    大觀心理說,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與別人的關係。如果你經常肯定別人,那麼,你自然也經常肯定自己;反之亦然,如果你經常否定別人,那你也經常否定自己。現在,用一點點時間,請你迅速地想一想,你經常肯定別人嗎?如果是,再問問自己,你是否也是經常肯定自己呢?如果你是經常否定別人,那麼,請你再想一想,你是否也經常否定自己呢?
  • 如何閱讀抒情散文
    從我們平常閱讀的散文來看,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直白地點出作者的情感,比如《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我們從文章開頭兩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是對託爾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種情況則沒有直接交代作者感情的語句,但是,這類文章中流露的感情並不難體察到,以宗璞的《報秋》為例,讀了這篇散文,作者對玉簪花的讚美之情,對時光的珍視之情是不難被我們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