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糊是福建人偏愛的一種風味小吃,在福建本地被分為了兩個流派,一個是福州鼎邊糊,另一個是漳州鼎邊糊。但不管是哪個流派,都是當地人極其鍾愛的早餐佳選。而且,不單單是本地人,就是旅居此地的外地人,也會漸漸地愛上這道美食,可以說鼎邊糊在福建已經是一道非常有口碑的經典美食了。
但是,在品嘗過美味的鼎邊糊之後,你又是否了解,這看似尋常普通的一碗鼎邊糊,其背後的特色與講究呢?我們都知道鼎邊糊是將調好的米漿沿著鍋壁淋一圈過去,然後等它幹後,刮下來,就成了鼎邊糊的主角。這樣看,似乎也不難呀。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做鼎邊糊的米漿,卻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首先是要用來磨漿的大米,要認真地用清水泡上兩個小時。然後是磨成漿後,要下鍋的這個動作,需要又快又準,否則,把米漿直接倒到了湯裡那就失敗了。
然後是做鼎邊糊要用的湯,福建人熱愛湯湯水水,這鼎邊糊的湯就有講究了。比如做蝦湯時要把蝦糠放到紗袋裡綁緊,然後才放進湯裡煮,這樣做大概是為了待會的湯裡會比較清澄吧。然後是各種輔料,像香菇、丁香魚乾等都需要先用油鍋煸熟。而且要注意的是,湯與米漿兩者的時間配合要恰當,不能讓鼎邊糊放涼太久才加入湯裡,否則鼎邊糊就會變成爛麵糊,再不復那般脆嫩口感了。
其實,現在的福建鼎邊糊也早已經出現了創新的製作方式。再不像以前那樣講究湯的程序。只需要事先準備的骨頭湯即可,像蝦米等輔料都是後續加入的。當然,等這些輔料在湯裡出味之後一樣要撈出,卻已經簡便了許多,也不必多費事準備一個紗袋。而現在也沒有輔料的煸香程序,都是直接就加入湯裡一起熬煮。
說罷鼎邊糊的做法講究,再來看看鼎邊糊背後的傳奇特色。傳說,鼎邊糊這種飲食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代時鄭東廓先生就曾在其著述中提及和讚揚過這道小吃。更有一段傳奇故事,說當年福州抗倭時,福州老百姓想要宴請各位軍士。奈何軍情緊急,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就在這時,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米漿沿著鍋壁淋下去,就此造就了這道美食。於是軍士們總算趕上吃了這頓飽餐才上戰場。
當然了,傳說的真假無從考究。只是,時至今日,福建鼎邊糊的人氣和口碑卻是實打實的。早餐時,來一碗鮮嫩的鼎邊糊,配上一屜生煎包或者其它一些小吃,簡直就是人生一大樂事,也難怪那麼多旅客,都會對這道美食讚不絕口了。
文章屬於小何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