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信源自教育本土實踐與智慧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觀世界各國教育,似乎還沒有完全照搬他國教育模板而一舉成功的先例。即便是較為盛行的「建構主義」理論,無論是在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的教育改革,均以其作為理論綱領,而最終卻並未獲得成功。

而且,也正因為多年來一些外來教育理論的「熱銷」,本土實踐與智慧常常處於被忽視的位置。一線校長、教師甚而其中的優秀者,逐漸喪失了實踐自信,探索和突破熱情也逐漸消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表明,教育要實現現代化,首要是樹立教育自信,應該由長期以來的目光向外,轉到既目光向外又同時目光向內,聚焦近幾十年來中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創造的本土實踐和智慧,梳理、總結中國教育的本土經驗、思想和理論。

成功的本土實踐以及基於本土實踐的本土教育智慧,對於教育改革與轉型,其借鑑意義和價值一點也不亞於西方教育成功的理論和模式。當下,踐行和研究「本土」,需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係:

密切關注教育現實與時代發展的互動關係

研究「本土」,首先須十分關注基礎教育的時代背景、改革方向,正確處理好教育現實與時代發展的關係。

當前,隨著時代發展,高新技術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砝碼,國家和社會對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強調最近數十年教育成就的同時,教育人也應看到,愈演愈烈、積重難返的應試教育,對國家越來越迫切需要的傑出人才、創意精英的成長和發展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阻礙。

在社會轉型、國際競爭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教育成就斐然卻也存在薄弱項的現實,自2018年年初發布《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始,拉開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序幕。兩年來,文件連續出臺,新政不斷發布,可以說搭建了未來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對中華民族未來的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就基礎教育發展藍圖而言,可簡單概括為「五育並舉,立德樹人」八個字,即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支撐未來社會轉型迫切需要的人才,其中德才兼備尤其創造才能的出類拔萃,理當成為重中之重。而處在中國轉型發展的交接點上,教育研究者須時刻關注教育價值領域的民眾的現實功利與未來社會需要、學生學習領域的機械性學習與創造性思維、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掌握學習教育與發現學習教育等多組矛盾的穩妥處理。

正確處理教育理論與實際的聯結關係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在開放與改革的大潮中,在積極實踐與大膽探索中,在為中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培養出大量人才後,存在著大批教育成功典範和典型,湧現出大批優秀教師、校長,其辦學實踐、教學經驗,一定有很多可以研究、分析、總結,甚或可以上升到理論的卓越人與事。

多年來,由於課改研究中「建構主義」思想一家獨大,理論家與實踐者之間疏離、隔閡,導致卓越的實踐智慧和經驗無法進入主流,個別模式甚或演變為某些商業機構的牟利工具。所以,組建以教育理論專家為主導、以紮根於中國大地的廣大教育實踐家為主體的研究隊伍,理論家主動轉型,俯身作為,實踐家自覺自信,深度參與;發掘卓異典型,選擇優秀的人與事,在專業引領下,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深度挖掘,直抵本質;也或者比較分析,由點及面,由近及遠,發現新異,彰顯個性。由此,獲得關於中國教育的實踐自信和理論原創。

深入研究傳統與現代的傳承創新關係

關注本土教育實踐,當然要研究本土教育實踐的來龍去脈。其中,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教育傳統自然不可忽視。僅以儒家教育為例,春秋以降的我國教育發展史,從孔孟、朱熹、王陽明、王夫之,到民國、新中國建立之初,鄉校、公學並舉,私塾、書院同行,既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價值觀,又有民主教育、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教育原則。言及教學之「教」,可以《論語》為鑑;論及教學之「學」,可以《學記》為本。清末以降,西學東漸,博採西學之長的教育家如陶行知等在本土實踐中的創造,更加值得我們尊崇和重視。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理論、經驗、典型如山呼海嘯而至,成功教育的典型在廣大的城市和鄉村都不乏成例,其生成的經驗和智慧很多也廣有影響,教育研究者怎可忽略或無視本土,作懸浮式觀望?

教育者應該兼收並蓄,既能夠傳承優秀教育傳統,又能夠借鑑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理論,從而對教育本土實踐和經驗作出精準解釋、深度闡述、全面提煉。尤其對那些根植於傳統土壤又借鑑吸收了「他山」理論的成功典型,教育研究者應該緊抓不放,追蹤研究,追本溯源,知曉其來龍去脈,發現其原創之處。在此基礎上,幫助典型梳理、總結,促進其反思、修正、完善,最終發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直至形成卓越的可以推廣的教育思想。這或許也是樹立中國教育自信的必由之路。

科學運用量性研究與質性研究的互補關係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方法的科學尤為重要。量性研究和定性研究,作為主流研究方法,是採用最為廣泛的研究方法。其科學性毋庸置疑,但教育者的思考和研究也常常有著下列偏頗,即從概念、理念和他人既有的觀點、理論出發,導致最終將某些實踐或某些原創典型,當成了西方教育理論的驗證材料。而這種研究方法、思路一旦成為共識並漸成風氣,教育自信又從何而來?因此,從具體的研究策略進而方法而言,在傳統的量性研究與定性研究之外,倡導質性研究,通過這一方法,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思維。

質性研究是一種遵從客觀、從事實出發的研究。面對鮮活的成功教育案例和典型,不是從本本出發,不是從既有的理論模式和框架出發,也不是從既有的觀點和判斷出發,而是從感性的、鮮活的材料出發,發現新經驗、新觀點、新思想。實際上,很多的教育原創就蘊藏在其中。這就要求,研究者要面對和重視現場,重視原創;需要暫時清空自己大腦中可能的成見、既有的理論、慣用的邏輯框架,不先入為主,削足適履,為典型穿靴戴帽;需要沉浸在資料中,準確理解材料的含義,然後將相似的材料歸納,形成主題,再對所有主題進行闡述和說明;最後將材料組織成對研究現象有意義、個體化的解釋或框架。如此,才可以「自為」而不是「為他」,歸納而不是演繹,從而逐漸開展源自本土、真正本土的研究,逐漸生成本土經驗和智慧。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曾說:「當下的中國教育學建設需要改變『依附』心理,太需要有一批具有獨立人格、矢志不移,而且具有大愛心、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一起努力,改變這種狀況。由這樣的人組成的隊伍,不能指望只在書齋中產生,更多的要在教育變革實踐中經歷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才能形成。」她針對的教育學研究領域,同樣適用於教育研究的所有領域。教育人唯有放眼全球和未來,立足中國本土,才有可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教育表達,在國際教育舞臺上,發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教育聲音。

(作者系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校長「國培計劃」專家工作組專家、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江蘇基地首席專家)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2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值得警醒的是,師範教育的運行事關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缺乏中國特色的本土理論體系和研究支撐的師範教育是很難科學發展的。這也是師範教育缺乏定力和自信、屢次轉型和重建的深層次原因。系統梳理和加工這些成果,為本土師範教育理論體系建設提供滋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實際上,由於反思與總結的不足導致實踐層面的經驗和教訓「散落」在浩渺史海之中。
  • 本土教育向國際教育學什麼
    對待國際教育,要堅持為我所用、擁抱世界,更要堅定「四個自信」,特別是要樹立文化自信。在中國辦國際教育,必須立足中國國情,立足中國教育的優秀傳統,吸收借鑑中國教育中好的東西,融會貫通,不能成為變相的「洋應試」教育、「洋貼牌」教育。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應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尊重中國的本土教育。
  • 海外研訓本土化實踐:2020年杭州市上城區「運用教育戲劇技能,提升...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毛慈萍 邵靈靜)疫情擋不住上城青年教師們渴望成長的步伐。2020年3月至8月,杭州市上城區 「運用教育戲劇技能,提升青年教師表現力與溝通力」培訓班31名年輕學員在本土種子教師組成的戲劇講師團的引領下,雖隔空但研不斷,創新開啟雲互動、雲演繹模式,在海外研訓的本土化實踐方面做了有效探索。
  • 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因此,構成底氣的文化要素必然與自信的文化要素構成有關。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作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具體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自信源自哪裡?我們可以從成效、經驗、言說與情感等角度去尋找。  從微觀層面看,自信源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語勸說能力與對被教育對象的情感喚起的功底。
  • 研學實踐教育專題交流會在富民半山耕雲舉行
    跟隨半山耕雲,追尋傳統工藝、農耕文化、勞動體驗的足跡,讓孩子們在農業化的休閒娛樂中獲得知識與快樂……9月12日,富民首屆半山蔬菜園藝博覽會——研學實踐教育專題交流會在半山耕雲舉行。
  • 【GET2019】華為雲李禮:技術自信,做智慧教育堅實底座
    【GET2019】華為雲李禮:技術自信,做智慧教育堅實底座 作者:東瓜 發布時間:
  • 美麗源自智慧與優雅,端莊是自信的代名詞……
    美麗源自智慧與優雅,自信與端莊並存的趙麗穎,期待你新的作品哦!
  • 廣東智能教育實踐共同體:科大訊飛這樣打造智慧教育樣板校
    12月1日,「廣東智能教育實踐共同體」宣告成立,共同體由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和科大訊飛共同倡議並聯合廣東省其他8所中學共同成立,作為「共同體」的一員,順德一中對智能教育的實踐和探索,其實早已「在路上」。
  • 國際教育在中國需要本土化嗎?
    社會規則通常非常複雜,只有接受了相應的教育的人才可能了解。在普林斯頓,只有那些經過投票入選的人才能加入常青藤餐飲俱樂部。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都有自己的秘密團體,這些團體有自己的會員規則。知道規則才可以參與。如果不了解規則,你就會躊躇,失去自信,無法成功。教育,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國際的,也是在學習遊戲規則,如何穿衣,如何談吐。規則分本地的,本國的,國際的。
  • 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近期,人民智庫課題調研組以「探索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為主題,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家研討及相關訪談座談的基礎上,對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實踐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深入研究,期待能夠為我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貢獻智慧。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這一專業特點決定著漢語國際教育不僅肩負著知識傳授的責任,更肩負著價值引領、中華文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夯實文化底蘊,使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意義更為特殊、更為重大。
  • 兒童之家:一百年前的兒童教育實踐,就讓孩子自信自尊自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蒙臺梭利博士在1907年,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開始實踐較為系統的蒙氏教育法。改革後的教育方法收穫了巨大的成功,通過創造安全且自主的學習環境,把學習和成長的主導權還給孩子,使疑惑、自卑、痛苦中的兒童,逐漸變得自信、自尊、自律起來。
  • 啟發式教育的當代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這個崇高的命題,深深地浸潤在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中,使這個古老的民族的善良、智慧得以代代傳承,綿延至今天。孔子興一代平民教學之時風,門下有弟子三千,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育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對後世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陳桂生:論我國教育文化的自信
    在此期間,卻對Pädagogik同教育學之間同中有別、異中有同的情況渾然不覺,以致外來的、本土的拿教育說事的比比皆是,甚至對以Pädagogik視野評議或挑剔我國教育建樹的現象見怪不怪。本文嘗試通過中西教育文化比較,揭示Pädagogik建構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癥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拾我國教育文化的自信,進而在有別於教育學的意義上形成對Pädagogik及西學東漸的再認識。
  • 人民智庫|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與成都華德福探索
    近期,人民智庫課題調研組以「探索新時代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之路」為主題,在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專家研討及相關訪談座談的基礎上,對成都華德福學校的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實踐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深入研究,期待能夠為我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更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貢獻智慧。
  • 海內外關注智慧教育
    海爾國際智慧教育中國區總經理丁勇先生、北京中廣上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明俐女士作為SmartShow 2019國內合作夥伴代表,也出席了本次會議。;又是各大品牌廠商的「大秀場」:如科大訊飛、海爾、網易、華為、聯想、松下、索尼等國內外頭部企業均會在本屆SmartShow 2019上展出翌年最為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產品或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 做自信的教育,育陽光的學子
    校長說·幼小銜接本報記者 周雪莉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如何讓剛上小學的學生們「個個自信、人人成功」呢?安陽小學何國柱校長為大家帶來了他的建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動力和源泉。
  • 創建「智慧教育示範區」 武漢中小學將開設人工智慧課
    湖北構建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體系天津新增4例本土確診病例 感染者行動軌跡公布中國科學家聯合德意同行開發出一種專用量子計算機多國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中國之外傳播早於武漢出現疫情波音737 Max被批准復航 這家美國航空公司將率湖北日報訊(記者彭一葦
  • 智慧教育碩果纍纍 教師學生佳報頻傳
    、衛欣欣、劉亦琛、石婷、王丹緋、普琳娜力挫群雄,再創佳績,獲得微課類、教學設計類、教研論文類全國一、二等獎,在全國教師教學基本功大比武中脫穎而出,彰顯了我校智慧教育實力。      我校是教育部「十三五」重點科研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實驗學校,今年是開展課題研究的第一年。
  • 羅濱:父母的教育智慧
    面對成長中的孩子,父母應該有怎樣的教育智慧呢?從時代發展視角看教育觀念需要轉型升級。時代發展帶來了觀念的轉變,父母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熱愛生命,學會分享。有錢、有權不是成功的標準,要看錢是怎麼來的、權是怎樣用的。學業成績也不是判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還有身心健康、人格品質、寬容之心、創意想像、毅力耐力、奮鬥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