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攝於河源市龍川縣,華光市場(老街),老隆農貿市場。
(1)艾葉,野藠是大宗,還有辣蓼和益母草。
河源龍川縣城(老隆)市場,蔬菜品種十分豐富,地域特徵不算明顯,各種蔬菜品類比例也均勻,不像廣州,菜心獨大。另外主要都是本地農民種植,外運蔬菜並不算多。
所以其中最搶眼的,反而是艾葉和野藠頭,市場裡到處都是。尤其是嫩綠的艾芽,量很大,也十分新鮮。即使在十分喜愛用艾入菜的梅州,市場也沒見那麼多艾葉在售。
其實我沒搞清這是也藠頭還是野蔥,先叫著。野藠頭靚沒有艾葉大,但地上隨處可見,看來真的深受歡迎。
看到辣蓼和艾葉的組合,新鮮辣蓼作為香料,只在清遠連山市場見到,搞不清用途。後來各地網友紛紛教我烹魚、香肉等等,都有用到,也配生魚片。順便把唯一幾條益母草,也發出來。本來應該歸為草藥類的。
(2)滿街都在賣葉子。
這裡和粵北山區類似,都喜歡把菜的葉子單割出來賣。留著菜的主莖和嫩葉,縮短繼續生長的周期,隔不久,又可以再次收割。知道抽薹,又可以收割一輪菜薹。這都是山區傳統農業的特點,不比商業化的農場。
1、菜葉集合,兩種麥菜(萵筍葉),前面那種不是尖葉的,像生菜,後面是一種芥菜或白菜的大葉子。
2-3、都是麥菜,再具體有些分不清。右邊在高州叫高州麥,在陽江叫八甲麥,好吃的。4-5、是白菜類的菜葉,圖3我其實有點分不清是什麼菜。
6-8、都是芥菜的葉子,有直骨,有卷芯。賣菜葉子,還是以芥菜為多。
9、野藠頭的葉子單賣,這樣是可以再生,問題是顧客未必買帳。
(3)本地蔬菜多而新鮮,羨煞人。
1、早白菜和某種芥菜。其實南方很多地方有種這種不大的白菜,幹辣椒豬油炒起,很好吃,和北方的大白菜不同食味。
2、大芥菜和芥菜心(薹),芥菜的特點是苦澀味和甜味並存,到了冬天,這個味道組合,達到最佳口味,加上口感又脆甜,可以大舉啖之。
3、菜心薹和矮腳菜心。高腳菜心脆甜爽,矮腳菜心一般淋甜滑,各有不同取向。
4、兩種芥藍,芥藍我就沒多少認識。
5、兩種麥菜,左邊是常見的油麥菜,也叫尖葉生菜。右邊的更接近生菜,但名字叫什麼沒有概念。
6、這不是蒜苗,而是韭蔥。我翻遍了兩個市場拍到的記錄,都是韭蔥,而非青蒜苗。近年韭蔥真是佔領了中國。韭蔥和蒜苗很相似,外觀明顯的區別有兩點:蒜頭有明顯圓頭膨大,外皮紫色。韭蔥的頭是白色的,沒有明顯的凸圓頭。
7、非常新鮮的香芹,剛剛從田頭拔起,洗乾淨,就到了街頭,小地方的福利。
8、本地蘿蔔都是這樣,不大,彎彎曲曲,應該很好吃。不知道是耙齒蘿蔔,還是沒放化肥的普通蘿蔔?
9、高州麥或八甲麥的苗,油麥菜,苦麥菜。其實麥菜(萵筍)一族,品種也挺多,並沒有搞得太清楚。
10、青菜心,生菜,茼蒿,除了生菜,其他兩樣記得都不算多。
(4)總有一些本地水果,頑強生存。
當下農業發達,物流也發達,各地水果同質化嚴重。這個情況加速了水果品種的優勝劣汰,很多本地曾經的有名品種,現在都難以為繼。特別是在柑橘橙這類,表現得特別明顯。好在有心的話,還能看到一些本地水果的存在,就當是個時代的記錄吧。
1-2、上坪椪柑。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姑娘,手拿兩個剛剛摘下來的大柑子,帶著常常的枝葉,我才知道本地有這種大柑。第二天留意了一下,果然看到水果檔還有上坪椪柑在賣。
3-4、隔壁和平縣的獼猴桃。同屬河源的和平盛產獼猴桃,之前倒是聽過的。不過我對獼猴桃沒有興趣。4.5一斤,也不知合不合適。
5、用水泡著的柿子,這也是催熟去澀方法的一種。當然用石灰水的做法,更加廣為人知。
6、拐棗,街上很多,但看著不當水果,而是作為草藥的一種。
7-8、分別是楊桃、甘蔗。
(5)薯類眾多,姜仔靚。
1-4、其實當下最多的薯類,是沙葛。沙葛在各地都很多,沒有新鮮感。番薯芋頭也多,這個小山芋,看起來就非常好。還有木薯,有紅皮和白皮兩種。其他偏門一點的野薯類,廣東各地也有的,大薯、腳板薯、牛卵薯等,各地俗名不同。倒是沒怎麼見淮山和粉葛。
5-6、當地有非常靚的小黃姜,價格也只在5-6元一斤。我手上拿著那一大塊,老闆娘說,這還不是最大的,後悔沒買回來。其實在廣東,小黃姜和老薑,沒有脫穎而出的產地名牌。反而是雲南文山小黃姜,更突出些。各地政府,其實可以在這點上做文章,投資點流量。
7、本地蒜頭,我喜歡,忘記買。
8、本地蓮藕。
9、沒有看到冬筍,只有陳年泡筍兩種。
(6)鹹菜很少,是真的少,還是我沒看到。就看到一種鹹酸菜,還有就是幹的梅菜和衝菜了。在我的設想裡,應該會很多的,是我沒看到吧。或者有機會下次再細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