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初,到河源市龍川縣出差,抽時間逛了兩個早市。一個是華光市場(老街),一個是老隆集貿市場。感覺龍川在食材和口味方面,都兼容並蓄,物產也豐富。和我印象裡東江菜發源地的印象相符。
拍了不少照片,分三部分和大家分享。一是肉類,二是菜果薯等,三是豆米麵等等,今天先發鮮肉、水產、肉糜製品、熟肉製品等,希望喜歡。
(1)畜肉多種,羊肉是當前主角。
12月初,天氣冷,只有十來度,羊肉成了市場肉食的主角。有羊肉檔在現場宰羊,頭是深色的,角長,身上是白色的短捲毛,感覺像是取完羊毛淘汰的羊。查了下,應該是大名鼎鼎的黑頭羊,肉用綿羊,至於有無剪毛就不清楚。
牛肉檔口也多,顏色都很深,可能是本地水牛。現在廣州市場,黃牛肉少,水牛肉也不多,反而是雜交或進口的育肥牛更多了。肉的烹調性質和食味口感,都有變化。我現在反而喜歡中國原產的黃牛肉和水牛肉,滋味好。
另外狗肉和兔肉也不少,龍川人吃肉的口味開放。這樣相比之下,豬肉就沒有梅州地區比重那麼大。可以推定,龍川人口味寬泛,並不固守陳規。
(2)禽類,有雞鴨鵝鴿,以鬍鬚雞為正宗。
禽類以雞最多,除了客家地區最有名的三黃鬍鬚雞,其他品種都有一點,估計是外來品種。還有看到城內,烏骨雞燉湯,是必不可少。農家自己擔著雞籠買本地雞和鴿子的,也不少見。鵝是小型的烏鬃鵝,很小。鴨有番鴨,麻鴨,黑毛鴨。總體來說,禽類的體型都是偏中小型。
(3)本地腊味靚,鹹魚品種多。河源的氣候好,氣溫低,北風猛,市場看到的臘肉和臘腸,質感都非常令人喜歡。客家臘腸聽說是淡鹽味的,不是甜味的廣式臘腸,這我尤其喜歡。其他還有臘雞,臘鴨及其周邊等等。
腊味加工店,臘腸55/斤,自帶豬肉來加工,加工費9元/斤。臘腸臘肉看起來都可以的。加工費9元這裡,比較貴,好多地方只要2-5元/斤。可能和廣式臘腸的製作難度有關。關鍵在用酒,酒的品種,用量,醃製時間和方式,然後又用腸衣包裹密封,味道很容易出問題。
和其他山區一樣,鹹魚和河魚仔都多,不過這裡的鹹海魚,相對真正的內陸山區,品種比較多,新鮮度也可以。
(5)肉糜製品豬為主,搭配菌蛋豆。
在粵東地區(潮汕梅州河源惠州)的市場,肉糜製品佔據非常重要地位。由於各地地理物產不同,其品種和肉類構成,也有不同。如海邊平原的汕頭,就以牛肉丸和魚丸為主。梅州則是豬為主,牛為輔,魚少一點。
河源龍川縣城所見,肉糜製品以豬肉為主,其他肉類製品少見。但也不是獨沽豬肉丸一味。分別和菌類、豆製品、蛋類搭配。所知有肉丸、香信、卷春、豆腐丸、蛋餃、腐皮卷。
香信:就是香菇肉丸,在豬肉丸上貼一塊或一隻香菇。在廣東,香信是香菇的名稱之一,指全部開傘的薄香菇,對應冬菇和花菇,名稱應是從香蕈諧音而來。
卷春:春就是蛋,來源是古字「膥 」(音春)。卷春就是蛋皮豬肉卷,圖中黃色長圓條就是。
豆腐丸:炸豆腐剖開兩半,包著一段豬肉糜。記得我在哪裡吃過一次類似的,一個就有點飽。
還有看到類似蛋餃(或叫釀蛋)的製品,旁邊應該是腐皮卷。在街邊飯店看到有一個菜叫做半邊月。我請教過當地人,說是用蛋餃(半邊月)加其他東西齊煮的一個雜合,很有意思的菜名,可惜沒見到食物。
(6)熟肉製品兼容並蓄,風格多樣。
市場銷售的熟肉製品,並不太偏哪一類,各種都有,各地的影響也都在。不過河源各地的飲食,也都是類似結構,客家本地、潮汕、廣府的影響都並存,甚得我心。
扣肉三指寬、虎皮明顯,這點和廣西扣肉類似,我很喜歡。以前每次起碼三大塊,現在,唉。。
牛腩有清湯和醬燜兩種,都有很多人買。用的是本地新鮮牛雜,這一點在冷凍進口牛雜泛濫大城市,已經屬於珍稀。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好,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
另外看到有菜包,我挺喜歡這個菜。在三連一陽有吃過兩次,不過都是用豬乸菜葉,這個不知道是椰菜(包菜)還是白菜葉子。另外廣式燒臘也挺多的,還有炸肉皮,虎皮鳳爪,煮肉丸等等啦。
— end —